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1)

有这么一艘船,八百年前收锚扬帆,驶向远方,但时济不运,葬身大海,整艘船和货物都沉入海底。斗转星移,人世间几度变换,这艘沉船却保存了下来,八百年后的今天,一次意外的探测让它重现天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艘神秘的“南海1号”沉船的前世今生吧!

一、南海1号的前世

在中唐之前,我国经济中心一直都在北方中原地区,当时人们的观念也是中原富硕,可据之万年。但是中唐以降,我国经济中心出现了一种南移的趋向,随之而来的是海上贸易的兴盛。

早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在广州和安南设立了市舶司,但此时的大唐帝国疆域辽阔,并不怎么热衷于海外贸易。直到宋朝,疆域较之唐朝可谓是大幅度缩水,生存空间也被西夏和辽朝挤压殆尽,宋朝人不得不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至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就海上贸易而言,宋朝远迈汉唐,明清更不能与之比肩。

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极为繁盛,除却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州、明州和“刺桐港”泉州,史籍上可考的港口有20多个,这些港口从南到北,连成一线,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福建、岭南等地。

宋朝泉州港有“近接三吴,远连两广,万骑貔貅,千艘犀象”的美誉,是当时世界上举世公认的第一大港,当时漂泊在印度洋上的船舶不一定来自同一个国家,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泉州。泉州港内往往是巨帆相接,舟楫不绝。因为位于南宋海岸线的中点上,泉州也一度成了划分南洋、北洋的标识。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2)

泉州的东西双塔

宋代海上贸易远至地中海和东非,与大约50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有些藩人因为长期与宋朝贸易,遂定居在广州、泉州等地,也因此出现了“藩坊”“藩学”和专门埋葬藩人的墓地。在双方的贸易中,我国常常是以输入香料、药材、矿产、水果为主,以输出商品和工艺品为主,例如丝绸、瓷器、铜器、铁器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喜好,我国工匠还会特意在制造瓷器时融入西方元素。在当时一些欧洲人的绘画里,也经常有中国瓷器的踪影。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3)

油画《诸神的宴会》里的瓷器

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鲜活的画面,广阔无垠的海面上,万船来辏,有的扬帆起航,有的抛锚进港,当两艘认识船只插肩而过时,船上的水手可能还会热情地互打招呼。南海1号也曾是其中一员。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4)

古代的码头船舶

八百年前,南海1号在中国海岸上的某个港口满载了瓷器等精美商品,随后收锚扬帆,正当船上的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平淡无奇的日常远航时,意外却突然降临了。尽管船上的大部分人都逃了出来,但是这艘船却带着无数的秘密与遗憾沉入了海底。

二、南海1号的今生

1987年年初,英国海洋打捞公司联系上了广州的救捞局,希望同中方合作打捞一艘沉没在下川岛海域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名为“林斯堡”号的船只。这片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出乎意料的是,“林斯堡”号没有找到,反而打捞出了一大批陶瓷器、铜器和金腰带,中方工作人员据此初步确认这片海域下面有一艘大概属于宋元时期的沉船。

这个意外发现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视,为了尽快调查清楚这艘沉船,1989年,中日双方展开合作,共同组成了联合调查队,时任调查队专家组组长的就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虽然都属于考古学,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有不少差别。调查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水下沉船进行定位摸排,初步掌握基本情况,因此使用了不少先进设备,但仅靠设备还不行,还得需要潜水员亲自下水探查。水下情况复杂,能见度低,潜水队员们不得不多次下水摸排情况。

此次调查活动之后,便再没有展开进一步工作,因为水下考古所需费用是田野考古的数十倍,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继续展开相关工作。因此,这艘宋元沉船的考古工作便被搁置了下来,这一搁置就是十年。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5)

沉船打捞现场

这艘神秘的宋元沉船一直都萦绕在众多考古人的心头,挥之不去。2001年春季,在多方支持下,关于宋元沉船的调查再次重新启动。这次调查工作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设备,在第一次调查活动的基础上,调查队员们对沉船的位置和相关数据进行了更为精准的调查,这其中就包括沉船的船身结构、船身保存度和被淤泥覆盖的情况。

随着调查的深入,考古人员在脑海中逐渐有了这艘宋元沉船的大概轮廓,心里那种渴望与之见面的炽热又多了几分。但摆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打捞这艘沉船以及打捞之后又如何进行保护?

传统打捞水下沉船的方法都是先打捞文物,再对船体进行分解打捞。有一艘名为“瓦萨号”的外国沉船就是采用这种打捞方法,但打捞上来后却遇到了保护难题,因为沉船长期处于海底,海底的温度、含氧度与陆地并不一致,沉船一旦回到陆地,与空气接触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6)

瑞典海底沉船“瓦萨号”

考古队员们深知这艘宋元沉船的珍贵价值,又有明定陵的教训在前,这让考古队员不得不慎之又慎,他们从传统考古技术中得到了启发。在田野考古中,考古现场往往情况复杂,天气、温度、湿度都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考古前辈们就想到了一种整体搬运的方法,即将考古现场搬运到特制的场所内,借此避免气候对考古的影响。中国考古史上有过这种先例,李济先生在殷墟挖掘中曾将甲骨整体提取运回南京博物馆,而将棺椁等物品运回实验室后再行开棺的例子就更数不胜数了。

那么,这艘宋元沉船是否也可以采用整体提取的办法呢?考古队员们进行协商后,相继提出了“沉箱”打捞和“水晶宫”建设的建议。所谓“沉箱”技术,简单而言就是将沉船装进箱子,而“水晶宫”建设就是要为这艘沉船量身定做一座博物馆,用来保护沉船。为了保证沉船不会发生意外,考古队员们还决定1:1还原水下环境,将船和水都原汁原味地提取出来。

2006年,整体提取的方案最终敲定,打捞宋元沉船也拉开了序幕。考古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调来了多艘大型船舶和当时亚洲最大的起重船“华龙号”进行工作。虽然有多方支持,但在打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远远超过了预期。

2007年12月22日,在万众瞩目之下,南海1号终于重见天日,并于六天后入住了专门为之量身定做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7)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南海1号得到了妥善保护,考古队的工作也得以深入地清理船上文物。南海1号本身就是一艘远洋货船,船上载了大量工艺品,考古队员在船上发现了大量瓷器、铁器、铜器和铜钱,其中并不乏极其精美之物。这些工艺品样式丰富,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光瓷器就有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德华窑青白瓷等种类,共计30余种。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8)

沉船上出土的瓷器

目前,从南海1号上清理出的文物已经超过了几十万件,为水下考古之最。南海1号因此成为了考古史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水文物最多的沉船。

三大沉船博物馆(为了保护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9)

沉船上出土的精美项链

南海1号虽然已经重见天日,但它身上隐藏的那些秘密依然不为人知,它的出水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艘船的主人是谁?它的出发点在哪里?它为何沉入海底?又为何能保存八百年之久?

有一些考古队员已经给出了答案,南海1号能够保存八百年,完全得益于其特殊的松木材质和水底下的低氧环境。但更多的秘密,还有待于考古的继续深入。不管怎么说,一段横跨八百年的相遇,这本身已经足以让人心动不已。

文史君说:

南海1号的出水,意义非凡,它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繁荣时代的标志。南海1号是不幸的,它未达目的地就沉入了海底,但同时它又是幸运的,在同时代的船舶都已经化为灰烬的时候,它还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幸运。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这个过程中辛苦付出的考古人,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地续写着这段跨越八百年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2、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

3、崔勇:《“南海1号”沉船发掘纪略》,《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