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三大定律重新定义(你没见过的洛书表达)
古代数理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理大一统。
什么是数理大一统?通俗地来说,也就是不管解释什么,都用一个模式来解读。古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探索的。
那么这种数理大一统的模型,就往往是各种兼容的象、数、理表达混合在一起。如果仅仅看表象,那么它是唯一的存在,但是深挖其中的象、数、理,却会发现它是千变万化的。
洛书,看似太简单了,小学生似乎都能看懂,但是,它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真的如小学生看的那么简单吗?不可能!
洛书产生的基础文化背景最古老的传说是“河出图,洛出书”,书就是洛书。这个出现的年代无法准确考证。它也许是更早先民智慧的留存,也许是当时发明的一种“天意神授”的崇敬的表达方式。
最初的洛书没有数字,是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或者贝壳表达出来的。图中的连线是后世人加上去的。
也就是说,它产生的年代,甚至很可能还没有甲骨文的数字,但古人试图表达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这是最早的代数、函数的启蒙),同时要表达一种象(象,后来的部分内容分支衍生出几何与书、画等)。而基于这种象、数,后世产生出来一系列的数理文化。
河图、洛书的数理一统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通常河图用来表达天,一般认为是古人通过观察五纬(五大行星)总结的抽象的图案;洛书用来表达地,周朝设置的九州其数理来自于洛书。
常见的河图洛书
上图是常见的河图、洛书的形象。笔者在前文连载种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立体图形衍化,同时,由于古人是圆方数理一统的,不要被图中的方形图案所禁锢,实际都可以用圆来表达。仅仅是后世儒家兴起,基于易理,将图像都统一到易理的方中。
总有朋友问我,这是两个图,如何表达的数理一统呢?作为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实际不应该。
简单说:中间五(或者说1 4)形成了天、地或者说河图、洛书的一统。
我们立体的看这两张图数理一统的特征就一目了然了。
河图、洛书数理一统的示意图
图中奇数、偶数设置成了不同颜色。
有些人又该说研究这东西有什么用了。那么这样美化一下,看看效果。
河图、洛书一统图来表达虫洞
现在搞玄幻的、搞科幻的都喜欢说虫洞,那么河图、洛书中间的五实际就是虫洞的数理。这没什么创新,仅仅是数学进步一点,可视化表达漂亮了一些,数理同理。什么是物极必反,怎么返?相同这个数理,也就明白太极数理,也就明白虫洞了。
现在网络平台也天天逼着作者原创,哈哈,如果虫洞这都不能算原创思路,这也就没什么原创了。
这似乎为整天忽悠有上古高级文明、上古几次高级文明、上古外星文明的,又发掘了一个证据。这帮人可以说洛书是外星人留下的,或者是上古高级文明、上古神之战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要不怎么能和相对论、虫洞之类的挂上钩呢?
实际,这些就是“简单”的数理。
洛书表达的基础之一洛书是基于地方的数理思想基础的推衍表达。
那么,这个几何的方,洛书是如何用代数方式表达的呢?
现在假设我们就是古人,我们要用代数方式表达方,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古人当时没有数学进制概念,但是古人又天干、地支概念、还有60循环概念。那么利用最小的循环,也就是地支循环,是1-10十个数。
这种基本情况,有一个优点,一个缺点。
优点:没有现代数学意义的进制限制,按需使用数字。
缺点:和现代数学进制意义的数字并不全兼容。
古人最终采用了1-9九个数字来表达洛书。有人说这是九进制,那肯定错了。文王推衍的后天八卦,兼容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同时兼容了洛书。那么直接放弃了中间的5,使用的是八循环。5与外面八个数字是阴阳关系、内外围关系,这一点文王给明确了。至董仲舒推出五行,单独表达这个五。
那么,在组建洛书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数理问题:
4 9 2=15 8 1 6=15 4 3 8=15 2 7 6=15
没有5,不用到5,洛书的外围方框的八个格就已经利用1-4,5-9成功构建完毕。而且,必须采取头尾衔接的表达,才能正好利用上每个角的数字两次。
这数学的脑袋又该想事情了,这如果用几何来表达会是什么样子呢?
洛书的平面表达
看过前文连载的,知道我弄出一个立体的洛书,象钻石的样子。
你没见过的三维洛书表达--洛书数理文化在三维的一些数学性质
三维立体的洛书表达
现在这又弄出一个平面的钻石来。
这又什么道理呢?
假设我们按照洛书的数字走步。那么步长的表达就如上平面图。每个拐角的步数都是特定的、一样的。
相传毕达哥拉斯因为根号2的发现很恼火,这是代数上的恼火,因为根号2是无理数。对于信仰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来说,这简直是晴空霹雳。怎么可以有用代数表达不准确的数呢?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问题,古人是用几何方式解决的。例如上古代,没有圆周率的概念,但是,并不影响古人利用圆。古人用一根绳子画一圈,就是一个标准的圆。而根号、开方这种,古人用几何的对角线就可以表达。
现在我们无聊,计算一下这颗钻石的周长:
7 9 3 1+根号72+根号128+根号32+根号8=45.455
奇数相加,偶数是平方和开方,再相加。
古人当时使用的是60循环,45/60=3/4。
洛书这样似乎本来就可以完事了,但是,古人发现,那个5不仅在数理上有用,还非常重要。
增加维度的洛书
刚才这四组数字:
4 9 2=15 8 1 6=15 4 3 8=15 2 7 6=15
我们可以用一个正方,圆满地几何表达洛书的意图。但是,为了考虑5,数理问题也就来了。
5在这个正方的什么位置?
基于二维平面,5在这个正方的正中心,数理是最合理的。因为洛书的横、纵、斜的数字的和依然是15。
现在我们还要几何表达这个增加的数学因素。
增加了什么因素?
一、4、5、6;2、5、8两条线是垂直的。两条垂直斜线。
二、3、5、7;9、5、1两条线是垂直的。两条横纵垂线。
基于五为0点,给一个平面增加一个垂直因素,
将对角线的数字,演变为长度,我们可以在洛书外围数字组成的正方平面上,画出与5有关的两个垂直斜线。
现在还要基于5,我们画第三条线、第四条线。后来的古人认为在同一个平面画米字形,就解决数理问题了。而现在我们通常凭直觉会把第三条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数学的三维直角坐标系。
这样三维直角坐标系表达三个要素的情况就出来了。
现在还有一个要素,而且这个要素不仅要通过5,还要与第三个要素也要垂直。这也就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第四维。
古人想了几千年,并没想明白这条线怎么画。直到欧拉发明了虚数i,四维时空与四维超体才得以产生。这第四根经过5的与另外三个要素垂直的线才得以数学表达出来!这第四要素,必须用虚数来表达,我们用二维、三维的几何方法,无法静态表达出来。
而洛书,通过与5有关的这四组数列,将这个第四维的代数特解表达出来了!
我们现在知道,这四维在几何表达上有两种。一种是相对论使用的方法,四维时空的表达方式,第四个因素造成了前三个因素的弯曲;另一种是四维超体的表达方式,通过三个垂线的第四条垂线,是虚数,但有无数条!或者表达成三维的动态投影!
洛书曾经提供了一个方案让古人思考第四个因素的影响会怎么样?但是……解决问题的转折点发生在欧拉发明的虚数之后。转眼几千年!
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米字格解释这四组数字的时候,我们数学落后了几百年!
而洛书在四个影响因素方面的数理考虑,曾经领先不知道几千年!
洛书的阴与阳
洛书实际有阴阳两组数列:
与5无关的四组数字,使用了5以外的1-9的八个数字!假设我们称为阳(因为无所谓阴阳,就是对立的统一),这部分后来被周文王将其发展为后天八卦!
与5有关的四组数字,使用了包含5的1-9的九个数字,但5被特殊设置为结合点。那么这就得称为阴,这个阴居然是四维(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的表达!后来,这部分被西汉的董仲舒继续发展。他不仅考虑了四个要素的相互影响,他建立了五个要素相互影响的数理模型--五行!
洛书本身,就是阴阳一体的概念、四维的概念。很多人把它想像的太简单了!
待续,明天我们继续聊洛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