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主要夏天什么时候贴(夏季三伏贴火了)

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源自于清朝。它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在夏季三伏天,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贴主要夏天什么时候贴(夏季三伏贴火了)(1)

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用药液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贴主要夏天什么时候贴(夏季三伏贴火了)(2)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

冬病患者阳气不足,冬季不利排寒;夏季阳气生发,毛孔张开利于排寒;冬病夏防,百病由寒起,寒在夏季生。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将冬病在夏季根除及预防。

因为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冷饮,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的独特疗法,是冬病夏治疗法中的主要方式。在三伏天将该帖敷贴于有效穴位,达到增强机体功能、有效预防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是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庚日属金,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程度的以阳治寒,调整人体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缓解和恢复,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

同时,临床实践证实,有些冬病非常顽固,冬天治疗效果甚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时候进行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穴位贴敷,即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研末制成敷贴,贴于人体穴位之上。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时令,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

具体敷贴的时间最好为三伏天当天正午前后,若需加强治疗,可选在润伏增加一次。

贴敷时间以患者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一般贴2~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一般连续治疗3~5年后可改善体质,缓解病症。

三伏贴主要夏天什么时候贴(夏季三伏贴火了)(3)

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

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急性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孕妇

关于冬病夏治的常见问题

1、“三伏贴”儿童能耐受吗?

儿童三伏贴中药配方较温和,敷贴材料更安全、优质、低敏,敷贴时间较短,一般儿童都能耐受。但是,以下类型都需注意!

儿童小于等于3岁,皮肤过于娇嫩者;

三伏天正在发热或本身有热性的疾病,如肺炎急性发热期、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患者;

贴敷部位受伤、感染或者瘢痕体质者;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小患者。

2、贴敷后皮肤刺痒、疼痛该咋办?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贴服三伏贴的五个禁忌

1、慎用辛燥及发物食品,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狗肉、新鲜桂圆、荔枝等。

2、忌大量服用寒性食物,慎防感冒及腹泻。

3、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

4、避免受凉,贴敷后最好不要紧空调房间,以免毛孔收缩,

影响药物吸收。

5、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可立即取下药贴、如出现红肿水泡,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