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一句老话,说的是"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事情,你听别人讲多少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看;你看别人做多少次,不如自己亲自上手试一试,正如有句老人言说得好: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1)

有些人,生而知之;有些人,学而知之;有些人,过而知之。无可否认的是,咱们绝大多数人,属于过而知之。毕竟那些天才只占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需要用普通的方法来对待。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最深切,经验增长最快,直接的东西总是有力的。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2)

01

学和看有什么区别?"学"相当于耳听,"看"当然是眼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比"耳听"更接近事情的真相;看和练有什么区别?"看"是观察,而"练"是亲自动手实践,比"看"更接近实际。所以说,"练"最接近事情的实质,也最有利于我们掌握事情的真相。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事情的本质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即使练习,我们也得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的重复,何况走马观花,隔靴搔痒?不下水,不论你懂得多少知识和技巧,也是学不会游泳的。很多人总是会高估自己,而到实际操作的时候才能看出我们真正的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就是学习,而思就是实践,不思考,学习是没有效果的,永远也转化不成你的智慧。

人们常说,"走出去,看一看",就是因为在直观中学习效果更好。搞科研的人为什么非常注重实验,也是为了在反复的"实际练习"中检验理论。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3)

一套理论,不论多么玄妙深奥,天花乱坠,不能得到事实的检验,都无法成为定理和真理。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军事演练,也是为了在"练习"中提高战斗能力。士兵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进行了很多观摩学习,但只有在荷枪实弹的练习中才能真正提升战斗力。

李小龙从一个人出国学习到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功夫巨星,一代击技宗师的传奇个人经历激励着一代代的人向他学习,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李小龙顶着各方压力,不断突破传统武学,吸取各方面特长,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并以自己全新的哲学思想诠释武学,创立全新的武道。这种标新立异的思想正是国人所需要的。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4)

李小龙说过:"在武术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打。" 著名导演吴宇森说:李小龙的一生,充满了中国精神。他创立截拳道并让双节棍风靡全球;他被《时代》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对于李小龙的探索或许还完全不能够概括。正如其墓碑所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三国时期的吕蒙,出身贫寒,没读多少书,但他有雄心壮志,就是想带兵打仗,成就一番事业。吕蒙由于知识疏漏,见识浅薄,被人们戏称为"瞎子阿蒙"。

但吕蒙在志向的促使下,开始刻苦学习,开始阅读很多兵书。他常跑很远的路借来很多兵书读,常至深夜。不过这些知识也没让他表现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让他真正带兵打仗。不过吕蒙还是有一股刻苦劲,对读书没有松懈过。

吕蒙正是沿着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的轨迹成为一代名将的。吕蒙先是学,但这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后来吕蒙跟着周瑜在赤壁大战中观摩,也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直到后来吕蒙接触到带兵打仗的实质,负责指挥战斗的时候,才成为了一代将才,才让世人"刮目相看"。吕蒙带兵打仗的时候,对兵法有了切肤体会,对周瑜的智慧有了真正的领悟,才成为了东吴栋梁。

假若吕蒙一直学,或者一直担任副都督,也不会有漂亮的荆州一役。学还属于间接接触,看也在表层里绕,只有到练的程度,才接触了实质,也才能成事。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5)

02

我们强调"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也不是要排除理论的重要性,理论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理论的指导,很多时候"练"就会成为瞎子点灯白费蜡。学是基础,看是桥梁,练才有根基。不学就练,不看就练,是冒进,急功近利。

一个人学武术,如果一上来就跟人打,那样只会被打得鼻青脸肿,毫无胜机。在理论的指导下,勤学苦练,不断精进,才是制胜之道。

没有理论的指导,"练"就没有高度,就很盲目。孔子有云: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实践不学习也会做无用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在理论中实践,才是成功之道。

学得够多了,看得也够多了,要怎么样才能最终把本事学到手、把事情做成?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

强调"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也没有否定理论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并且最终把重心落到执行上,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同赵刚商量搞一个特别小队,挑选会武功的战士,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

李云龙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办。"

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

一个成功的将帅,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卓越执行力的人。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强调的就是一个执行力的问题。缺乏执行力,导致自己一直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所谓的目标,往往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至于何时迈出第一步,或者迈出第一步后,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就毫不在乎了。

有时候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做事不够坚决。连开始都没有勇气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呢?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位当今世界最具有科幻气质的创业者,他的员工曾经这样评价他:

工作阻滞或者跨部门下达命令时有阻挠,埃隆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不关心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要马上解决。"

有问题,就立刻去解决,这就是执行力的体现。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6)

03

很多题目自己明明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的习题也基本会做,但一到考试时就不会了。很多知识自己明明记住了,但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考卷上的有些题目感觉很简单,但自己就是做不对。

很多同学反映,在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某类数学题,看参考答案可能一看就懂,听老师的讲解可能一听就会,然而一到动笔测试可能一做就错……学习仿佛陷入"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学习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够集中。

有些新知识当时觉得好像是记住了,但实际上要么新信息根本就没有纳入或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要么新建立的知识结构较为紊乱,没有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不能持久记忆。这是由"不认真记"导致的"眼高手低"现象。

2.学习时不讲究方法。

所记的信息引不起特殊的刺激,因而印象不深、记忆不牢。这是由"不会记忆"导致的"眼高手低"现象。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7)

3.没有及时复习,所记的知识得不到强化,结果记忆淡化,一时回忆不起来。

这是由"勤奋不够"导致的"眼高手低"现象。

4.过分依赖"看"和"听",忽视"做"和"练"。

有些同学认为,既然能看懂或听懂,显然已经会了。其实不然,能看懂或听懂与会做完全是两码事。就像学骑自行车,不曾有骑自行车经历的人看别人熟练地骑觉得非常简单,但当自己去骑时便会手忙脚乱。

这种情况在学习中表现得较为普遍,也很隐蔽,危害较大,是"眼高手低"现象的典型表现形式,可视为"聪明有余,踏实不足"。

5.忽视归纳和总结。

归纳和总结是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总结而形成的概括性技能可以解决那些具体的、富于变化的问题,达到以概括应多变的效果。

有些同学学习很刻苦,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效果不明显,算得上是"事倍功半",个中原因可能就是练得盲目,不注意归纳和总结。

练得盲目是指在练习解题的过程中,虽然做了大量的练习,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练什么,或者是"进得去、出不来",不能在练习的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得盲目很难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所以练得盲目还不如不练。此种情形可视为"稀里糊涂"导致的"眼高手低"现象。

总之,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已知是起点、所求是终点,条件是路标,只要驾驶技术好,就一定安全到达目的地!

千古识人术八观(老人言千学不如一看)(8)

总之,"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这句俗语,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便是:实践出真知。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技术,光是学习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刻进心里。知识,光是死学,知识永远是一潭死水。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真正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