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谐振电抗器重量(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研究人员郝艳捧、韩玉英等,在2018年第13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指出,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是将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广泛应用于臭氧合成、照明、激光、薄膜沉积、环境保护等工业领域[1,2],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压谐振电抗器重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压谐振电抗器重量(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进展)

高压谐振电抗器重量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研究人员郝艳捧、韩玉英等,在2018年第13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指出,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是将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广泛应用于臭氧合成、照明、激光、薄膜沉积、环境保护等工业领域[1,2]。

受电极结构、驱动电源、气隙间距、气体种类、介质材料等影响,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一般表现为3种形式:丝状放电(filamentary discharge)、均匀放电(diffuse discharge)和斑图放电(patterned discharge)[3]。

丝状放电是由大量时空随机分布的直径约100 µm,寿命几十纳秒细丝构成[4],外加电压每半周期内有许多电流脉冲,幅值为毫安级[5,6]。丝状放电的机理为流注击穿[3],流注在几个或几十纳秒内横跨整个放电间隙,形成一条微放电通道。

均匀放电是指均匀覆盖整个或局部电极表面,不存在微放电通道的放电形式,其放电模式(击穿机制)包含汤森放电(Townsend discharge)和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7-11]。现在普遍认为大气压氦气、氩气均匀放电是由均匀的汤森放电逐渐过渡到均匀的辉光放电[12-15]。

另外,存在一种介于丝状放电与均匀放电之间的斑图放电[16-19],其微放电通道稳定规律地排列在电极表面。斑图放电由众多的放电丝[18]、放电柱[19]、放电环或放电条纹构成[17,18,20,21]。

图1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试验装置

作者在研究中最后认为:

1)气隙放电后,外加电压低于起始放电电压时放电仍可维持,本文中3 mm气隙在本底空气40 Pa、14 kHz条件下最低放电维持电压是起始放电电压的66%。

2)3 mm气隙在本底空气40 Pa、频率14 kHz、11.4 kHz或10 kHz条件下的起始放电为全部均匀,随着放电维持电压由最低逐渐增加到起始放电电压,放电依次为局部均匀-柱状-全部均匀。2 mm气隙在本底空气20 Pa、频率18 kHz条件下起始放电为柱状放电,随着放电维持电压由最低逐渐增加到超过起始放电电压,放电依次呈现丝状-柱状-全部均匀的转换规律。

3)短气隙辉光放电缺少正柱区,电子经过法拉第暗区加速后直接到达阳极。短气隙柱状放电的微通道直径较小。

4)本底空气含量对放电形式转换起着重要作用。本底空气40 Pa、10 Pa,随着放电维持电压由最低增加到超过起始放电电压,放电呈现局部均匀-柱状-全部均匀的转换过程;本底空气20 Pa,随着放电维持电压最低增加到超过起始放电电压,放电呈现柱状-全部均匀的转换过程,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5)三个放电特性可以诊断微放电通道是流注击穿的丝状放电形式,即电流波形有毛刺、放电短时曝光图像无汤森放电的阳极发光区、放电位置不固定;三个放电特征可以诊断微放电通道是辉光放电的柱状放电形式,即电流波形平滑、放电短时曝光图像有汤森放电过程时的阳极发光区和辉光放电过程的发光分层区、放电位置固定。

6)柱状和均匀放电径向光学演化过程相似。不同重或不同位置的放电不同时产生,放电先从电极中心开始,外围后放电;先放电先熄灭。

(原文标题为“大气压氦气平行板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转换”;DOI:10.19595/j.cnki.1000-6753.tces.1706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