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

各种好食材,每天早知道,开餐厅必备食材课!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1)

菌菇,因为美味受人喜爱,又因为产量有限更显珍贵。

不光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煎松茸,还是海底捞里的菌汤火锅,总能让人垂涎欲滴。

不过,如今受追捧的菌菇,其实也是“逆袭上位”的代表。

清朝时一种新型犯罪的“元凶”

19 世纪 20 年代,市场对口蘑(从张家口运来的蒙古蘑菇)的需求量暴增,引发蒙古草原的采菇热潮,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犯罪——采蘑菇。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2)

《清宣宗实录》 中,就有关于抓捕采菇人的记载:“……民人刘德山等串通热河都统衙门书吏陈五,领有假票,在公索诺木达尔济雅旗分游牧处所私检口蘑,业经拿获审明。”

当时,在蒙古地区采菇本身并不违法,但无证前往蒙古地区是有罪的,清廷在这方面管控颇严。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3)

不过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暴利面前,朝廷抓捕的风险显然不足为惧。

据记载,一个采菇人在丰年收获的利润,甚至可以抵上普通人700年的收入。

由于味美且产量有限,口蘑受到追捧,北京有专门的蘑菇店,收购后卖给消费者。

当时,口蘑多是与鸡鸭肉、鱼翅燕窝之类搭配烹调,荤素结合,突显口蘑鲜味,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便有口蘑煨鸡的记载。京城的饭庄饭馆里,口蘑菜一直是热门。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4)

在宫廷,御厨习惯把口蘑和野味一起烹调,增加菜肴的野性滋味,乾隆、嘉庆都曾吃过。

实际上,口蘑在宫廷从未过时。1911年,在辛亥革命前夕,皇位仅剩一个月的4岁皇帝溥仪吃了4次口蘑。

饥荒年代,菌菇成了云南人的保命食物

此时的云南,虽长着大量的菌菇,但明清以前,云南人吃菌菇并不多。他们大范规模吃菌,是从清朝开始。原因则是被逼无奈,没得吃了。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5)

摄影:马铃薯

清初云南大规模开发铜矿,导致人口暴增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加上产粮能力弱,清中期,云南频发饥荒瘟疫,陷入恶性循环。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6)

饥荒瘟疫时期,食用虫子和蘑菇一度成为了人们必需的保命手段。而菌菇恰巧富含蛋白质,具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云南人就这样误打误撞地选出了一条正确的自救之路。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已经是无菌不欢。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7)

只是,云南可食用野生菌虽高达882种,但实现人工栽培的只有70多种,占比不到10%。这也导致菌菇在市场上依然供不应求,如鸡枞菌、干巴菌等珍贵野生菌,更是被吃货视为佳肴。

菌菇走向全国,圈粉各地吃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饮食要求越来越高,菌菇作为高品质食材受到关注。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8)

2010年前后,餐饮迎来一次消费升级,各餐厅纷纷把食材升级提上日常。尤其是云南菌菇,凭借上乘品质,通过便利交通走向全国,成功圈粉各地吃货。

“当我们准备做菌菇拉面时,第一个想到的食材产地就是云南,”郑州百宴菌菇拉面创始人李云超回忆,2014年他带领高管团队前往云南,在各大菌菇市场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12种菌菇。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9)

“云南菌菇营养丰富,品质高,我们选择把菌菇熬成菌汤,做成浇头,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营养,同时跟河南人喜欢的面条结合,做成菌拉面,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黄菌菇怎样保存(食材篇菌菇逆袭)(10)

类似百宴这样成功的餐企还有很多,抓住消费者需求的痛点,选用高品质食材,赢得了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

从清朝时新型犯罪的“元凶”,到饥荒年代的保命食物,再到现如今的品质食材代表,小小菌菇背后,其实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和国人饮食的不断丰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