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样的节日吗(原本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
寒食和清明,原本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后来合二为一
文:老张在路上
寒食和清明,原来一个是节日,一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两者前后相差一天时间,后来慢慢合二为一,到了现代,人们基本上只知清明,不知有寒食了。而清明也不单单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成为传统节日之一。
其实,节日和节气有联系也有区别。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
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这些在古代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现代已经是单纯的节气了)。
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虽然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少数几个在古代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外,历日节气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清明节的形成就是这样的,它的形成融合了早它一天的寒食节的内容,成为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清明节,在现代即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
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两日;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来历,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年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上古时候,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几天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日即事》就写的这个习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所以后来屡次被废除。
在民间传说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
《左传》对介子推事迹的记载是说他和母亲一起归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未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吕氏春秋》也记录了这件事,也仅仅是说,介子推耻于求赏,“遂背而行,终身不见”,是一位隐居而终的高士。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其记载和《左传》相一致,仅仅是多说明了介子推归隐的地方是绵上山中,介子推的结局和《左传》一样,隐居而死。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历史记载里介子推并没有被烧死,那么以寒食来纪念他的灵魂的说法显然就不可靠了。
介子推是被烧死的说法,宋朝的洪迈考据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新序》一书。其中《节士篇》完整的记载了介子推的故事,割股,焚山,抱树而死等情节和今天我们的传说相一致。屈原《九章·惜往日》有“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的说法。这里的立枯是不是传说中的抱树而烧死历来解释有争议,
介子推抱树的说法在秦汉之际实际也已经存在了,仅仅比最早的记载《左传》来的稍晚些。
其他关于寒食的文献不多,《后汉书·周举传》:东汉时“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太原人的寒食持续整整一个月,时间又是在寒冷的冬天,以至于经常有老人孩子因此而死。周举到任后改革了这种风俗,时间改为三天,但还是留下了寒食节为一月节的说法。
到了曹操时代,寒食节吃冷食习俗发展到太原,上党、雁门等地,从冬至后百零五日,一年的三分之一都进行寒食,曹操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无论是《邺中记》还是《荆楚岁时记》都把寒食的时间定在“冬至后百五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比较熟悉的大约清明前一二日的形态,而持续的时间除个别地方,则一般是一天,最多三天。
历史悠久的寒食节,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融入了清明节。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也与清明日期相近。现在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
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唐玄宗时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唐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弘扬孝道、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外,在古代还有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