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文艺晚会节目(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感的审美享受。 那么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

一要主打品牌战。

电视文艺节目要想顺利发展下去,就要打造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的品牌节目。这就要实施品牌化战略,以提高节目的质量为本,同时重点加强节目的整体策划、设计包装,在经营过程中增强信息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无论是从创作理念、栏目标志,还是主持人的服装、风格,以及节目环节设置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树立品牌效应,打造知名栏目。

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等,节目主题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每期节目的设计都出人意料,成就了娱乐节目中的霸主地位。再如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主持人》设定每期优胜者为擂主,使得各位挑战选手为争得擂主而各现才艺、绝活,节目还设定了正反双方的辩论环节,激励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机智应变,增加了趣味性。

二要勇于创新,开创新模式。

求真,真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创作之本。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中应该灵活地抓住真实,从而让观众觉得真实。求亲,作品要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感到亲切。老百姓的生活哪怕是凡人小事,也比编导们凭空营造出来的更能使观众动心、动情。求深,节目不论大小,必须要有深度。这就需要创作者们在艺术和政治两方面具有高度的修养。求新,即作品要有时代特点,新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当然也是电视文艺节目的生命力。模式的突破,一定会使电视荧屏变得更加绚丽缤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作者也会不断给观众带来更新更美的精神大餐。

三要让受众真正参与,双向沟通。

每个人对电视文艺节目的需求不同,“众口难调”成为电视节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文艺节目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观众、嘉宾的审美需求和娱乐性。在节目内容上要安排那些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能够反映群众的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同时,还要注意三个接近:首先是心理性接近。心理关怀往往是节目繁衍开来的法宝,相同地域、性别、年龄的人们也可能因为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及性格而不同,须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偏好和消费习惯。其次是人文性接近。按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情况、职业、宗教等区分出不同的受众群,分析他们的习惯爱好,满足其需求。再次是地理性接近。居住地区和地理条件相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相同,文化传统就会接近,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偏好也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四要不断增加电视文艺审美意识。

电视文艺节目必须在艺术品位上提高档次,求新求精。一个时代的创作水平会直接影响该时代的群体欣赏水平。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者必须把为民众提供优秀的作品作为执著的追求。

五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电视文艺节目自主化经营势在必行。然而,经营模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节目自身的商业味要浓,电视文艺节目归根到底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得不到观众的认可,栏目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只有把文艺节目的“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深入农村、学校、部队慰问演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

湖南卫视的节目经营也很具有代表性。2008年湖南卫视开办的娱乐节目《勇往直前》,以每期嘉宾“突破难关”换得广告商提供的扶贫基金从而为贫困地区建造一所希望小学。这种经营模式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节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发展还未完全成熟,但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发展是以后的方向和目标。

【怎么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

一、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在资金、人才、节目资源、节目覆盖等占优势的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其文艺节目已经形成了专业化频道和品牌化栏目的强势格局。与之相比,地市级台文艺栏目要想达到那样的水平和影响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味地模仿央视和省级大台,拼凑一些综艺节目来维持,道路将越走越窄,直至走入死胡同。因此,地方台文艺栏目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解决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矛盾是解决节目资源的问题。作为地方台文艺栏目要根据自己的节目定位、栏目立足点、主要受众群体等,来发掘适合栏目要求的本土化节目资源。

本土文化是当地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灵魂。地市级电视台大都没有上星,其收视群体基本上是本地的百姓,饱含浓郁当地生活气息的本土文化,对他们而言有着先天的挥之不去的亲情情结。因此,作为地方台文艺栏目的定位和立足点,毋庸置疑应当放在本土文化上,充分发挥地方台近距离、高实效性、直观性地反映本地文化的优势,利用文艺节目的形式,宣传当地的自然人文习俗、风土人情和文化形态,利用区域优势增强竞争力,以此来开拓自身的节目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栏目的个性化和节目的对象化。观众要想欣赏到贴近自身生活的文艺节目,其首要的选择就是当地电视台的文艺栏目,从而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

那么,怎样发掘本土文化、地方文艺的精华,形成适应栏目播出的文艺节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挖掘本土文化题材,丰富栏目的节目资源。常言说“十里不同音,八里不同俗”,每座城市、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同时也有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和曲艺、民间乐器及乐曲、方言小品等类型的作品,在当地都具有各自独特个性,也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

对地方台来说,在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分发掘,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就可以使传统题材创作常变常新。二是精心编排,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口味。在选取好的题材以后,挑选哪些文艺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从何种角度切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都对节目成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通过二次创作,编排出适应电视文艺特点的优秀节目。三是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反馈,及时改进节目。地方文艺节目从民间来,从群众中来,其收视效果如何,必须让广大观众来检验,根据观众的意见,不断完善、修改,使观众常看常新。这些方面功课做足了,地方台文艺栏目在残酷的媒体生存竞争中才能获得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找到地方电视台文艺栏目的灵魂和根基,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从而开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内容形式并举,实现节目创新

在地方台电视文艺栏目中,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的新颖鲜活往往能更好地揭示和反映主题。这里所说的形式应该涵盖文艺节目的角度、结构、表现和包装的全部过程。新颖的体裁是我们从本土文化的精华中发掘而来,但鲜活的表现方式、精当的包装方法,都是一个优秀电视文艺节目不可或缺的必然要件。当前,地方台文艺栏目的普遍问题是节目雷同、没有新意。比方说唱几首歌,跳几段舞,再配个器乐演奏等就算一期节目完成。久而久之,内容单一,手法老套,观众便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也是制约栏目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栏目的创新势在必行。

所谓创新,也就是不断创作新的节目,不断调整节目的表现形式。这对于节目采编人员来说,每期节目都是一个挑战,都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将群众中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及社会上的新风尚、新风貌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敢于大胆尝试,力求使自己所创办的栏目从内容到形式新颖独到,有品位有特色。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节目编排多元化。现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在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心理因素支配下,欣赏口味有了较大的变化,节目常变人们心中就会感到常新,这也体现了观众多元化、多样性的心理需求。

因此,文艺栏目的编创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尽可能使编创的节目满足人们这一欣赏需求。常态的文艺栏目组成多以歌曲、舞蹈、器乐、小品等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观众喜欢欣赏的主流文艺节目,不管怎样立足本土文化,都离不了这些内容,在以此为基础的节目中,如果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曲艺,采取综艺节目与戏曲节目相结合的办法,既增强了文艺节目的多样性,又丰富了节目的来源,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欣赏口味,又扩大了栏目的收视率,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二是栏目容量扩大化。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各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坐下来静心欣赏某一频道、某一栏目长篇的、完整的文艺剧目或者戏曲,短而精,节奏快的电视文艺节目愈来愈受到观众的欢迎,在一个栏目播出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融入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精品节目,再结合文艺访谈、当地文艺动态、各种文艺知识、常识等,扩大栏目的信息容量。

三是古今结合时代化。电视媒体无论是上星台,还是地方台,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教育属性,即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宏观上看,电视文艺节目的社会教育作用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应该提倡的某些思想、观念、精神等等。这些作用由电视文艺的形式来体现的话,就要力求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教育作用。电视文艺栏目中的各类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的是微观教育功能。因此文艺栏目的编创,不管是传统节目,还是现代节目,都要贴近时代,紧跟时代,为栏目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紧扣时代来编创节目,使节目具有鲜明主题,并根据形势不断变换节目主题,就能使栏目常办常新,为观众带来新鲜的时代气息,使观众在节目欣赏中,世界观、价值观得到净化。

三、打造地方品牌,强化娱乐功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电视媒体的品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要求频道、栏目和节目在质量、形式、服务、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回报率等方面均要有优异的表现。因为电视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文艺栏目必须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提高社会影响力,以争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央视及众多省级卫视文艺栏目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稳固的收视群体,极易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文艺栏目要形成品牌,则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在突出地方性上做文章。

要想成为地方电视台文艺品牌栏目,不仅要突出地方性,更要强化当地观众参与的互动娱乐性。电视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大众传播媒体,多数受众收看电视文艺节目,目的往往就是娱乐。人们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之后,打开电视观看文艺节目,首先是为了放松、娱乐和消遣。如老年人喜欢戏曲,青年人喜欢歌曲,儿童喜欢动画片等,假如我们文艺节目满足不了人们的这个愿望,恐怕就很难吸引受众。即使你办的节目再有“水平”,再有“意义”,群众也不会买你的账,也就很难发挥其作用。那么,怎样增强电视文艺节目的娱乐性呢?

我认为观众的参与,栏目与观众的互动,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如今的电视观众,不仅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对节目的参与意识也在增强,人们观看电视文艺节目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想融入节目之中,参与其中,娱乐自我。参与的形式不变,而参与者却在不断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新鲜感,观众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又有什么理由不锁定频道、关注栏目呢?地方台文艺栏目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尽可能地编排便于群众参与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以增强栏目的互动性。

如河南南阳电视台的文艺栏目《新梨园》,有很多节目就是通过观众参与而增强了收视效果。像几近失传的曲艺“鼓儿哼”、“蛤蟆嗡”,还有一人能担当十几种器乐的绝活“百鸟朝凤”、“指书”等等。同时通过戏迷擂台赛,观众评议打分,栏目走进观众群、走进居民小区制作节目等群众性参与活动,活跃了舞台,丰富了栏目,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收视率长盛不衰。因此,地方台文艺栏目在编创节目时,一定要注意栏目的互动性,在群众性的参与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创新发展。

【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技巧】

电视文娱多出精品,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心策划,找好选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的本质是预见性和创造力,因此一个好的策划是精品制作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策划要做到在创意上求新,要做到有的放矢,策划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事实的过程,策划有助于编导认识客观事实,有利于培养编导对创制精品的理性思维能力。习惯成自然,通过长期运行,一个质的飞跃,抓精品全面提高节目质量的目标也就能实现。

再有就是增强观众意识,精品的题材应是观众感兴趣的、能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在电视里播出,只是价值的初步实现,它经过受众的收听、收看并对受众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才达到价值的最终实现。一些名牌栏目和优秀作品,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主题思想贴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但从不强加于人。所以精品成功的关键是把坚持群众观点摆在第一位。

把握创意出精品,所谓创意,就是指创作者对作品整体的创造性构思和整体把握。这一创造性构思贯穿于作品生产的全过程。作品的题材确定之后,创作者立意的深或浅、手法的巧或拙等是作品是否成为精品的关键。精品首先要有好的创意。对创意的要求,突出的是“出新”,创意的新颖和独特,使精品和其他作品鲜明地区别开来,真正做到“超世脱俗”。“创”作中的“创”字,主要是指独特的创意而言;新颖、独辟蹊径的“创意”,方显现出创作者的艺术才气。新的创意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第一要挖掘深度。深度是精品的灵魂,精品的深度指的是能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前景。题材的深度要从多方面挖掘:“时间”上,不仅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溯既往,推测未来;“地点”上,不仅要介绍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延伸和波及;“人物”上,除了当事人外,还须采访间接有关的人员;“过程”上,与之有关的情形、细节都要尽可能地收集;“原因”上,除了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外,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上,要明确反映事物的本质,阐明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内部运动规律,揭示事物的社会根源。通过对深度的挖掘,要达到今日的事态和昨天的背景说出了明日的意义来。

第二要挖掘“精点”。我们常把写文章点题叫“画龙点睛”,优秀的电视作品也有吸引人的闪光点和趣味点,精品更应有赢取人的“精点”。“精点”就是能引起人们的深度理性思维,使观众特别感兴趣,让人振奋,激动的某一点、某一片断、某一个新闻事实。一部精品按其时间长度的不同,应努力突出几个能吸引受众的“点”。精品有了这些按程序排列着的“点”,人们接受之后,还能像过电影一样回味其中的某一点、某人某事、某一镜头或某一片断,琢磨其中的意蕴,这些精点像醇酒一样还在“后发作”。精品节目的“精点”,往往是信息最丰富的地方,情节发展的高潮,报道进程的重点,也是观众的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能给人以韵味和思索的回旋地。作品中每个精点就是一座里程碑,多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篇报道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作品中合理地安排好精点,就会增强作品的影响力。

把握艺术表现出精品。精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艺术是精品的共同要求和特征。

首先要讲美。美即真,美是生活,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黑格尔说:“美与真是一回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精品审美构思和审美实现,要深入地观察生活,熟悉报道对象,透过表象掌握本质真实,于寻常中发现神奇,把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体验和理解“化成”画面、声音、形象,语言反映美的生活、美的人们,形成一种美的意境,让受众在接受美的感染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思想的升华。其次要讲艺术。电视学理论认为:“电视是一种视觉艺术,视为第一。”精品除了基调正确、内容真实以外,在宣传艺术上要在“新、活、深”上做文章。再次是表现手法要新。精品的表现艺术要符合广播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范,要寻找受众心理的最佳点,使作品主题的表现和受众心理之间永远处于水乳交融的境地。

【城市台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

一、“船”小难顶浪,处境艰难

近几年,全国各地城市电视台和县级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使得本来就羽毛未丰的城市台和县级台电视文艺节目“船”小难顶浪,在汹涌的浪涛中遭遇了“四面楚歌”,处境艰难。

1、名气叫不响,受众分流快

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一般创办时间都不长,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本身策划、内容、形式、包装大多缺乏原创性,主持人也大多没有多少实力和名气。过去没有数字电视,不转播央视各套和省级卫视节目,也没有视听新媒体的挑战,所以在一个地方还能生存发展。现在情况不同了,大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台和县级台的媒体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我台2011年还常态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快乐非常道》、《快乐多看点》等,平均收视率只有0.8%左右,2012年初不得不忍痛全部砍掉。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盐城如此,据业内同行交流,2012年上半年,全国所有的城市电视台广告创收全面“走绿”,只是下滑的程度不同,但谁也没有逃脱处境维艰的困境。

2、内容显老套,创新步伐慢

地方台的电视文艺节目为什么缺乏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节目研发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和文艺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往所办文艺节目,要么克隆模仿,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文艺节目大同小异;要么土得掉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要么过于前卫,光考虑到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情趣,忽视了中老年观众和广大市民、农民的欣赏需求;再要么就是搞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使广大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新意,注定不会有多大的竞争力。

3、形式难突破,缺乏吸引力

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至关重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节目形态,往往能长盛不衰。像央视的《星光大道》、《正大综艺》、《非常6 1》、《回声嘹亮》等,生命周期往往都较长。但地方城市台大多文艺节目形式单一,嘉宾难选,互动乏力,能走进镜头的大多数也就是当地一些文化名人和文艺骨干,吸引力不大。

4、广告呈下滑,改版无实力

由于地方台文艺节目收视率低迷,精明理智的广告商纷纷撤走广告,不愿投资。没有经济实力,再好的改版策划也无法实施。而据CTR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一季度电视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增幅为1.9%,与前年同期的17%相比,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而且这点微弱的增长央视和几个排名靠前的大的省级台占了电视广告的绝大部分,除去他们,全国大多省级台和全部城市台及县级台广告收入环比都在下降。这说明广告市场的蛋糕正在被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分切,地方城市台电视文艺节目的蛋糕被切走更多,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5、人才留不住,想引引不来

文艺节目的策划和主持人水平高低决定着节目质量的优劣,哪个地方城市台都想拥有一批策划和主持高手。但这几年,这类人才的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在城市台内部往新闻频道、法制频道流动;有的干脆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台或省级台参加应聘,甚至有跳槽转向网络新媒体的。这种状况使我台文艺中心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

二、“造船”势必行,内容是核心

地方城市台文艺节目如何才能避免“坐以待毙”,生存发展的路径又在哪里?自我奋蹄、自身求救的办法就是“造船”,先通过做大“船舱”,再“借船出海”、“造船出海”,扯起云霞一样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1、“钢驳铁船”造不起,着眼现实先“加舱”

如果把央视文艺中心比喻成一条大船,那这条船就是钢驳铁船,是电视文艺节目的“旗舰”,在“限娱令”、“限广令”、抵制“三俗”等风向标的指引下,它们乘风破浪,顺利的驶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这样的“钢驳铁船”地方城市台是没有实力打造的,人力物力财力传播覆盖能力和影响力等,都无法比拟。但地方城市台也有“小船易掉头”的优势,“擦边球”不能打,“红灯”不能闯,模仿克隆没出路,但有地方独特文化特色内容。当前媒体竞争的重要核心就是内容竞争,无论是中央、省级媒体,还是市级、县级媒体,可谓得内容者得天下。最近,我台文艺中心创办了《文艺新干线》和《盐渎艺韵》两个文艺栏目,全部是弘扬本土的先进文化。

2、“借船出海”是条路,“借智”也能捕大鱼

地方城市台人才不够,可以像社会“借脑袋”;传播空间、时间有限,可以向网络借平台;影响力和美誉度不高,可以向央视、省级台和演艺界借名人、借影响。例如盐城台向本市歌舞团、县区文化部门借聘了3位退休的老局长老主席老导演,他们刚退休,身体健朗,在节目策划导演、组织布局方面独有专长,依靠他们,我们把央视寻宝节目组、过把瘾节目组,著名主持人周涛、朱军等请进盐城,和他们联手一起做文艺节目。去年,还策划《淮剧大曲》,请来上海、泰州、淮安等10多个市、县淮剧团名角、名伶和淮剧传承人,一起演唱他们最拿手的名曲名段,并与群众互动交流,相互切磋。后来我们做成了两档节目《淮剧大典》和《我演牙痕记》,报到省里参加年度好新闻评选,两档节目都获得了江苏省电视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可见,借脑升智、“借船出海”同样能捕到大鱼。   3、水泥造“船”难出海,花大投入划不来

前些年,我们也曾花巨资向央视购买历年春节联欢晚会和有名气的综艺文艺节目,回来包装归类,编排播出;也曾积聚全台文艺人才,编创《快乐老人才艺大比拼》、《少儿才艺大PK》等节目。但投入很大,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却一直上不去。从央视购买回包装的节目,本土观众都看了若干遍,“炒冷饭”不受观众欢迎;自创的老人、少儿才艺比拼节目,因本身水平不高,也不能吸引观众眼球。教训告诉我们:造“水泥船”是不可能让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漂洋过海的。

4、立足本土造“木船”,完善布局易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国产大木船。地方城市台文艺节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想克服规模难以提升、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竞争实力不强的缺点,就得依托本土文化资源“造木船”,并巧妙布局。在整个布局中,对文艺节目的资源如何采购、如何加工生产、如何推向市场等,都要精谋细划。力求做到节目一次开发后,接下来要在改版微调中逐步完善提高,实现多次生成,多次售卖。在宣传造势上,充分运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媒体和网络视频等载体,进行全媒体价值链运营,用资源置换的方式,实现多平台发布。

三、繁荣发展靠智慧,众人划桨开大船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今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地方城市台创办电视文艺节目更是弥足珍贵的指明灯。

怎样做好文艺晚会节目(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1)

1、强化责任重服务,尚能闯出一条新路

现在各地党委政府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口号,召开了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门会议,制定和完善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也陆续增加了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我们要乘这股东风,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高潮,切实提高广电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我们电视文艺节目的从业人员,在“文化强省、强市、强县”的建设中,更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服务在前,迈开双脚到基层,采英撷华报特色,用特色文艺节目服务人民大众,推进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建设。我台曾经利用这些资源做出30多部文艺专题片,其中有26部专题片被黄河电视台采用,在北美和欧洲落地播出,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也扩大了盐城的知名度。

2、打造品牌搏市场,“木船”也能行远洋

品牌栏(节)目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要求我们办任何节目,都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策划先行,推介紧跟,采编到位,审查严谨,精耕细耘每个栏目,才能进一步提升节目权威性和真实感,靠不断创新强化特色和铸造品质,靠品牌树立公信力,赢得群众口碑,最终才能留住老观众,赢得新观众。

3、注重传承抓创新,展现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厚资源要靠电视宣传推动传承,同时也要发挥电视节目优势鼓励创新,让地方特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我台《唱响淮剧》文艺栏目已办多年,近千淮剧票友曾在这个平台上亮相献艺,一展歌喉。但淮剧曲调悲怆居多,年轻人不太喜爱。去年我们策划了一档节目《四朵梅花看盐城》,将十七大以来盐城沿海开发、大市区建设等成就编写成脍炙人口的淮剧唱词,约请上海及盐城的淮剧四位“梅花奖”得主演唱新曲新词,并以大型舞蹈、杂技陪舞伴唱,气势恢宏,铿锵有力。播出效果十分理想,此专题片报到省里也获得了江苏电视文艺节目政府奖一等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