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扫商户收款码走账 个人经营收款码如何影响支付行业

移动支付网 作者 慕楚:个人经营收款码(以下简称“经营码”)再次成为了支付行业关注热点。

微信支付宣布,11月1日起个人码不再支持信用卡收款,同时也公布了更多经营码的细节。其中包括市场备受关注的信用卡费率0.38%,非信用卡费率0.1%。

随着经营码政策细则和市场反应的逐渐明朗,经营码这一产品对支付产业的影响仍然值得细品。

明确性质

经营码管理的起因是259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即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为收款人提供收款条码相关支付服务的机构应当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

从核心逻辑来看,业界普遍认为个人码和经营码的区分管理,是将交易属性从更偏向于转账的支付机构本代本交易,转变成消费属性的收单交易。让更多原来微信支付、支付宝体系内的零钱支付,纳入到监管当中。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微信支付在介绍经营码的优势时,还提及了经营账户这一区别于个人零钱账户的账户类型。

让别人扫商户收款码走账 个人经营收款码如何影响支付行业(1)

那么经营账户是怎样的账户?是区别于零钱账户的另一种个人账户,还是企业账户?经营账户的交易信息有多少需要透传给监管?经营账户的到账流程,是否有清算机构参与其中?

2021年年初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支付账户是指根据自然人(含个体工商户)真实意愿为其开立的,凭以发起支付指令、用于记录预付交易资金余额、反映交易明细的电子簿记。

未来能否开立企业账户成为了支付机构关注的重点,在微信支付、支付宝个人账户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企业账户的能否开立问题甚至影响到许多支付机构的生死。

微信支付的经营账户给了产业一些想象空间。当然,本来个人码的大前提就是个人,经营账户是个人账户也问题不大。然而经营行为的判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模糊区,账户性质的判定可能存在新模糊区吗?

产业影响

每当经营码政策有变时,支付服务商们总感觉是“利好“。

从早期出现个人码暂停使用误读出现时,到后来的经营码政策3月1日开始实施,再到这次的微信支付经营码细则公布。每一次,支付服务商们都感觉在吃政策红利,不知这是对商户的政策暗示,还是真的以为是红利。

但平心而论,经营码政策出台,真的是完全利好服务商,而利空支付巨头吗?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是。

从大的层面来看,个人码到经营码的升级,使得支付巨头体系内的高价值商户比例更高,直白的说,腾讯财报的商业支付比例可以更高了。虽然这次经营码收费存在一些不好的舆论风波,甚至有人认为与当下的“降费让利”政策相违。

腾讯也曾表明,过去几年微信支付从未在小微商户收款业务中实现盈利,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但从正常的商业逻辑来说,将一个交易类型,从转账业务向收单业务转变,这背后是服务成本的提高,监管要求的严格,收费也将是大趋势。是商业公司就不可能一直亏损,要么就玩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游戏。

让别人扫商户收款码走账 个人经营收款码如何影响支付行业(2)

从细的产品特征来看,费率上聚合码与经营码比是完全不占优势。许多服务商揪住经营码信用卡收款0.38%费率这个点,向客户推介自身的聚合码产品费率比较低。但在没有补贴政策加持下,聚合码的费率大多在0.38%~0.6%之间,与经营码非信用卡收款的0.1%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拥有微信支付官方的背景加持下,经营码凭借低费率仍然可以获得不少市场。甚至部分商户是否可能看聚合码的费率高,整体微信支付收款比例大(特别是乡村、城镇地区),退而选用经营码,以节省成本呢呢?

此外,从当下的产业扁平化竞争形势来看,任何时候,支付服务商都不应该把费率当成产品的首要优势来宣传。资金雄厚的银行对支付业务的补贴力度已经非常大,甚至出现0费率的情况,许多支付服务商对此颇为怨恨。

当然,个人码向经营码转变的过程中,除了部分流入支付巨头的经营码体系,也给聚合码体系留下很多机会。而在笔者看来,与经营码的对比中,聚合码真正的优势,可能就是一码多扫、本地化与快速响应的服务以及数字化服务。

一码多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种支付方式,多个码的问题,节省商户空间,提升效率,这也是聚合码最直接的优势。

本地化与快速响应的服务。即使是腾讯作为互联网公司,其客户服务以及本地化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能力也有限,支付服务商则拥有本地地推团队,能更好的处理商户的收银故障和疑问。

数字化服务。是最有增长空间,也最具有故事性的方向,最简单的扫码点餐深受许多餐饮企业的喜爱,这也同时是一个非常重服务、可定制的场景,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单纯的模块化产品可以解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