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vs苏州综合对比(南京VS苏州江苏两大)
从电动自行车地方管理法规在江浙诞生,一夜之间,半个朋友圈都在抢头盔,到本周一一早,南京市长韩立明请当地企业家共进早餐的新闻屡屡登上新闻头条,这两天,源自江苏及其副省级城市、省会南京的“动态”,接连不断地走进大众视线,也使南京俨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城市、话题城市。
“明星城市”南京是如何做到的?当南京疯狂“吸睛”与“圈粉”的时候,经济总量稳居江苏第一长达N年之久、且在城市发展上“从不甘为人后”的苏州,又在忙啥?
火力全开的南京,“制霸”头条“不离席”
2020年,在刚刚告别一季度的第二个月,南京,便开始成为一座不停带给外界“意外惊喜”的城市。
4月18日前,谁也不曾想到,“企业家早餐会”竟能有朝一日,从政府与企业之间再普通不过的一场活动,“升格”为一个城市的品牌、代名词,一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模式,与一种调动全社会发展氛围的有效手法。
当我们回过头复盘一个月来,以“早餐会”为“由头”牵出的南京“优化营商辩证法”,如何频频置身“公众视线”时,不难提炼出这么几个关键词:
形式上的创新——今年4月18日,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的邀请下,“首场”早餐会"讨论的话题,围绕如何“做强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展开。虽然“早餐会”形式新颖,但事实上,其本质只是南京“智汇宁企”的首场线下对话活动。可若放在过去,却几乎无人能想象今日开会之场景——“一圈人围着一个圆桌”,面前摆着的不是仅供观赏,而且是可以实实在在品尝的“一碗鸭血粉丝汤”,再配上两块儿“鸭油酥烧饼”和“一屉蒸饺”……完全不再是以往企业家论坛那番“火力全开”的景象,“思维碰撞”虽然不曾“减量”,氛围却放松亲切了不少,“话匣子”就此打开……
思路上的创新——一场会议、一摞文件、若干政策,表面看是“满满的收获”,但究竟会议精神与会人士能否吃透、消化而后落地,却是难以观测的“里衬”。怎样才能真正打动企业家?来会场,不仅仅是为尝一碗“鸭血粉丝汤”、一碗“皮肚面”?那么,吃,便期待能吃出一种共识——张敬华非常关心餐饮企业,1号君注意到,他现场便曾为南京餐饮企业 “吆喝”:“现在街头的餐饮企业还是很困难的,厨师请回来了,服务员也请回来了,原料也买回来了,如果没有人去的话,开一天亏一天。希望大家在做好企业的同时,平时带着你们的员工到街上去吃,推动南京服务业的增长。”暖意裹腹之余,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共识更易自然而然地“发芽”“生长”“结果”……
与会对象的变化——很难说,如果在一个月里与会对象前后没发生任何变化,第二场“早餐会”的“热度”是否会下降。但事实并未给我们论证假设的机会。4月18日,与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共进早餐的是30 名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家,而到5月18日,受南京市市长韩立明邀请,前来参加“早餐会”,共话明日商机的,则是50位深耕数字经济的企业家。仅仅一处细微的与会对象之别,却释放出南京城市发展的强烈信号——在寸土寸金的金陵城,产业发展的含金量与增加值何处寻?“亩均”GDP的含金量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从“创新集群的打造”,到“加快数字蝶变,打造数字名城”,说到底,就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的落地……
纵观两次“早餐会”,不仅将南京发展的“风口”坐得更实,而且前后相较,发展目标还有“递进之意”。
然而,客观上城市的“影响力”光靠晒目标,靠推出“企业家服务日”活动,靠会议形式和主题的创新,仍很难实现。
那么,“南京吸引力”,其形成的“源头”究竟在哪儿,是什么让大众开始关注这座“明星城市”的?
一个不可忽视的“硬核”细节,其实曾在5月7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有所体现——《彰显“新金绿” 矢志“双胜利”——“南京速度”背后的发展逻辑》一文指出:今年一季度,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11个季度保持增速8%左右的基础上,逆势增长1.6%,“在全国GDP过万亿元城市中名列前茅”。
换句话说,同样经历疫情考验的南京,在过完今年头三个月后,便一跃成为国内“经济体量过万亿元”“一线城市”中,经济发展“逆势飞扬”的代表。
自这一刻起,目光就开始汇集。而两次“早餐会”,则更擦亮了南京发展的招牌。
先声夺人的苏州,鸿鹄之志“在乎全国”
江苏,之所以得名“江苏”,便是摘取了江淮大地最为闪耀的两颗“星星”各自第一个汉字——江宁府的“江”,苏州府的“苏”。不仅如此,更难得的是,自“江苏”得名之日起,南京和苏州,便一直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处于全省前列。从数据看,2019年,江苏全年GDP总量达9.96万亿元,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二,而就各地市情况而言,仅苏州(1.9万亿)和南京(1.4万亿)的体量之和,便足足占据了全省经济版图的三分之一。
结缘也久,相识相知,竞争起来,自然亦是“见招拆招”——
然而,这“招”,究竟是怎样的“招式”?
南京一个月的时间两度推出“早餐会”,甚至将“早餐会”做成了一块儿嵌入城市发展的“地域品牌”,表面看是为营商环境,实际是为“留人”——资本围人而转、技术托人而起、产业因人而兴,同样,管理经验的形成与输出也离不开人……恰巧,苏州也看到了这点。
既如此,“时不我待”,何不“率先破发”?
于是,在由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之下,两座人口纷纷“攻破”千万的城市,在总人口8000余万的江苏,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角逐——也就是说,当南京眼下“疯狂”圈粉的时候,苏州并没闲着;甚至在此之前,在南京尚未收获如此关注时,苏州便已迈出了“第一步”。
1月23日,武汉封城;封城后第11天,苏州便在2月3日端出《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成为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政策的城市,并因此收到来自商务部的点赞——稳企,首先稳人心;
3月19日,作为该市2020年4号文件出台的《苏州市政府关于调整人才落户相关政策的通知》,一经推出,便收割了大量眼球——矛头直指引才的4号文,看中的正是城市经济发展背后,以“人才”及“人才结构”健全完善作为硬通货的道理;5天前,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品牌”发布的《202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排名出炉》一文,更是给出了一季度“全国291个城市地区GDP排行榜”——根据“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的统计排序,进入全国前十的江苏城市数量上与广东相同,均为两家。而这两家也并不意外地落在了苏州和南京“头上”。但排名上,苏州则“力压”南京,排行第七;南京,以较苏州相差500亿元的经济体量,位列榜单第九。而同期,被苏州和南京“夹在”榜单第八名的,是浙江唯一入围前十的城市,杭州……第三方榜单的发布,无疑增添了苏州的底气——苏州,仍是江苏唯一副省级城市、省会南京在积极“追赶”的目标,但尚未超越;
今日,趁着“5·20”,苏州正式发布《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意见》中,汇集了实施“紧缺劳动者引入计划”、外地人员同等享受本市户籍人员所有创业政策、打造“就在苏州”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品牌、畅通劳动者职称评价通道、低租金政策性租赁房、创新开展“一周市长”系列活动等16条全国首创的暖心举措——也就是说,苏州此番欲打造“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是放之全国而言的,而非仅仅江苏……
一边,今年以来“地表最强市”展现出的气魄,不言而喻;另一边,最近一个多月,“明星省会”显露出的潜力,又不可小觑……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如此“斗法”的架势,何以分出高低?
“龙争虎斗”之景,倒是把江苏一次次拽回大众舆论场的“镁光灯”下。
“硬核”之间的交手,竞争并非最终目的
南京之强、苏州之盛,国人皆可一见。
虽然经济发展中,市场必然交织,宁苏之间,难免有相互激烈竞争的地方,但“同处一室”,又何必执着于经济上、城建上、民生上非争出个“第一”“第二”?
早有辛亥革命实业家张謇“吾江苏人民不应再有宁苏之见”的呼吁;今天,又有一体化发展布局下的分工与定位——一切都正指向“南京和苏州,需沿全局战略,更紧密地协同奋进”上。
事实上,就在本月,两地之间也有走动。5月7日至8日,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考察。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市长韩立明会见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市长李亚平一行。
交流中,张敬华说,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苏州的发展都具有标杆性,特别是苏州干部群众善抓机遇的意识、运用市场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在前列的追求,都是南京学习的榜样。当前内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南京和苏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两市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同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自贸区发展、长江大保护、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G42创新走廊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等方面,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化危为机,携手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蓝绍敏说,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南京上下高点定位挑战极限的目标追求、创新引领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工作自觉、城乡统筹民生工程的整体推进、营商环境深化改革的客户导向,非常值得苏州认真学习借鉴。苏州和南京两地同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希望在开放开发、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生态保护、城市更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接、深化合作,共同抢抓千载难逢的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共同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合作共赢新的一页,就此翻开。毕竟,没有人能从区域“诸侯经济”的博弈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但是,“强强联手”也需正视不足——
正如去年9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对“江苏‘一哥’”探讨时,实实在在指出的:
苏州再强也尚未能全面超越南京,除却经济指标,在教育、医疗、交通、基建等众多方面,苏州只能被南京“吊打”,这也反映出苏州的某种困境,即其仍然是作为经济强市而存在,一个综合性的“大苏州”还未真正形成;
而对于南京,文章则开门见山地指出,长期以来,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总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虽也是国内响当当的古都强市,却在省内首位度偏低……直至各项国家级工程的兴起、南京苏州同时入选自贸区,南京发展的格局似乎才有了变化。但文章也指出,“不能过于低估南京的爆发力”,“这两年来,南京的速度肉眼可见,作为南京新的增长极,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强势‘逆袭’”,而“紫东地区的建设,也将推动城市格局从背靠紫金山向环抱紫金山迈进,将各自为政的片区资源整合起来,真正为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做出实质准备。”
由此出发,真正考验江苏两大核心城市执政者的,实际是引领各自城区创新发展、补长以往短板的智慧,以及如何加强合作共赢的胸襟与决心。
诚然,良性竞争并非不重要,“比学赶超”终归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的必然路径。但是,“一哥”的名号,大可不必过于上心。
江苏好,8000万人才能过好。
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王建朋
值班主编 杭春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