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谈成功(从庖丁解牛讲起)

“庖(pao)丁解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与《道德经》(也就是<老子>一书),一起被尊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

“庖丁解牛”讲的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概念,我们都知道病由心生,养身不如养心,所以庖丁解牛实际上就是讲的养心,古人称为“养性”,所以有“心性”一词。

“性”字在先秦与“生”字相通,也就是我们语文中常说的“通假字”,所以《养生主》的题目,也可以称为《养性主》,也就是这篇文章在讲“养性”,也就是“养心”“养生”的最关键的要点。

“庖丁解牛”,“庖丁”一般解释为厨子,但他是谁的厨子呢?在《庄子.逍遥游》里,有个故事叫“越俎代庖”,在这个故事里,“庖”是尧帝放勋。所以“庖丁”不是一般的厨子,我们可以理解他是上天的派来的厨子,启发文惠王来了。

从庖丁解牛谈成功(从庖丁解牛讲起)(1)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庖丁为文惠王宰牛的场景。

庖丁解牛时,手脚肩膝并用,像是在跳舞,达到了“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这已经是养生中最著名的“导引术”了,什么导引?“导引”最早是祭天时的仪式演化而来,这种仪式是与上天沟通的方式,就象“生活禅”的原意“禅(s)”字一样,禅让时候的仪式,是沟通天地的方式。后来养生学家依据其内在规律,演化创造出“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如果大家对“导引”有兴趣,可以关注“八段锦”的课程,“八段锦”是所有导引术中最简单的,“锦”是荟萃的意思,是所有导引动作中精选出了八个动作。

从庖丁解牛谈成功(从庖丁解牛讲起)(2)

“庖丁解牛”是沟通天地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一个动作过程。

庖丁告诉文惠王,导引的关键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也就是我们感官知觉,比如:眼、耳、口、鼻、舌,“知”就是我们的自我感知和思维,“止”就是停止了,暂停了。也就是说,当我们目无所视、耳无所闻、不再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的神就出现了,什么是“神”呢?我们身体就象是一个房子,“神”在里面住着,这个“神”就是人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平时被主动的意识感觉掩盖着,当我们的进入一种虚静空无状态的时候,“神”就出现了。“神”出现了,就能够引领精气“缘督以为经”,从督脉自主上升至脑,这是中华文化对生命的一个认识,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精髓。现在有很多知识分子,比如老师群体,老年痴呆的比例很大,为什么呢?就因为懂得知识足够多,这也算是所知障了,知道的太多,做到“官知止”的难度也大,所以神不能引精入脑,也就是所谓老年痴呆了。关键就是,现代的知识分子不再关注中华文化经典,不再修身养性,所学知识大多都停于肤浅和表面。

“官知止而神欲行”,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讲就是:“去我执而本我出。”人就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收获养生的真谛——长寿、健康和智慧,那些小病小灾、失眠焦虑、人生迷茫也就都不是问题。

怎样做到“官知止”,是《庄子》内篇的核心内容之一,《齐物论》,《人间世》等篇也均有相关描述。

讲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庖丁解牛”其实是个暗喻,中学时候的老师是不会讲的,“庖丁”其实就是代表“本我”、“真性”、“神”,“牛”代表我们身体五官的感觉和我们的认知,把“牛”解了,就是把身体这些感觉和认知都“止”了。

如何将“庖丁解牛”、“官知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的话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