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清朝老北京城墙(瞎拍的瞬间15年前冰雪中的胡同)
东四三条,2006。作为开场图,我专门处理成了黑白影像
北京这几天是真冷!
本来有计划要去拍胡同的,但犹豫了一下,还是算了,等过几天再出动吧。整理旧照时,发现在2006年的年初去拍过一次下雪后的胡同,主要在东四三条和四条拍的,记得那天也是出奇的冷。
不过,那是15年前了,摄影刚入门不久,使用的是较为初级的美能达A1数码相机,顶多是 “拍着玩”。今天看来,很多瞬间在摄影技术上都不成熟,跟前一段时间发的“瞎拍”系列,算是一个系列吧。
我干脆编个号吧,这篇应该叫“瞎拍”系列之四。
事实证明,大家伙很喜欢看这种无意间记录的瞬间,说是叫“瞎拍”,也可以叫“原生态”吧,没有技巧反而少了一些矫揉造作,多了一份真实。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当年最冷天的胡同——东四三条和四条。
那个时候拍胡同还不多,那天我可能是第一次去东四拍。这一进去就大开眼界,因为大院太多了。
东四三条17号院内
上图是东四三条17号,那个时候拍胡同不多,对建筑了解的也少,看到这样一个门,就感觉像是书中常说的垂花门,就赶紧拍了几张。门是废弃的,但不失原有的形态,里面堆满了杂物。现在胡同都整治了,像这种门要么就被拆了,要么就被整修了,至少应该没有这种杂物堆了。
东四三条21号
上图是东四三条21号。这片子是个典型“瞎拍”的,一是放大了有点虚,相机没拿稳,估计当时我拍照时冻的手也不听使唤了。再者片子歪斜了,天空也曝光过度。
但这种“瞎拍”的片子,反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大雪的场景。幸好当年我没舍得删掉。
上面是东四三条43号,我都记不清是否进到院内了,只看这个院门就十分阔气啊!完整的上马石,精美的抱鼓石,保持如此完美的老北京宅门可不多见。好在当时我对很多照片都做了标注,才知道它是43号院门口。
沧桑的上马石
刚说完记录完整,马上就打脸……上面这张照片就没记录是几号院。但看这个上马石也是很敦实的,应该是座很有历史的老院子。一位老人正在用簸箕铲除门前的积雪。
东四三条73号院内
上图是东四三条73号院内。看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与上面老太太那张,相差4分钟,或许那张照片就是73号院的院门。拍完院门再进到院内,4分钟的时间似乎比较合理。
从院内积雪可以看出,那场雪下的不小。我记得当天是裹了很多层棉衣,才“勇敢”地拿出相机出门。
东四三条75号院
上图是73号院的隔壁,75号院。春联红通通的,“越过越富月月发”,真是直白干脆,没有文化人的那些绕圈圈的“深意”。我查了下拍摄日期是2006年的2月6日,正值大年初九,胡同里还有些过年的气氛。
东四四条85号院内
上面是东四四条的了,这是四条85号院。
我对这个大院印象较深,当时在拍时,就感觉到它的宏大精美,不仅空间宽敞,而且垂花门、游廊等东方经典建筑都是有存留的。后来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吴佩孚的财政总管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改做文化部宿舍。
东四四条81号院内
上图是东四四条81号院内,这样看显得积雪更厚。
东四四条5号院
上图是四条的5号院。5号院是四条最著名的院落之一,看墙上还挂着“四合院”文物保护牌匾。历史上,房主系清宗室绵宜的宅第。绵宜是道光皇帝的本家,曾于同治年间任礼部侍郎,其后代姓金。因系宗室辈份较尊,故当地百姓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
只可惜,那次下雪去拍时,研究不多,也不知这院落的背景,“瞎拍”嘛。这么重要的院子,只拍了很普通的这一张,要搁在今天,各种角度还不得拍它个10来张。
那次冰雪中的东四之“瞎拍”,还有一些照片,抽空再以其他专题的方式陆续给大家整理(毕竟不认真整理的话,有些片子真是无脸见人滴)。
但不知怎么的,虽是典型的“废片”,但今天看着这种“素颜”的院子,感觉很舒服。不知今天这些院子的近状如何,反正很多贴了外墙灰砖的院子,有时看起来反而没了感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