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作者 王向明

每个人都是在歌声中成长的,每一首歌都有时代的烙印。当岁月流逝,当青春不再,记忆中的歌却相伴相随,历久弥新。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六十年代,以福建前线题材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上映,片中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我们那个时代最嘹亮的少年先锋队之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质朴励志的歌词,一字一句,印刻在我们年幼的心里。我们在教室里唱着它,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的理想”中勾画未来。我们在操场上唱着它,清脆的童声伴着鸽群一起飞翔。

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一天,当炮火响起,我们一定会像英雄小八路那样,冲出战壕,迎着硝烟,高昂着头,手拉着手,用我们的血肉之躯作为连通指挥所和前沿阵地的导线,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的城市,爱生活中碰到的和没有碰到的素不相识的平民大众,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在和平年代长大,我们也在文革的暴风骤雨里长大,我们经历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和祖国一起成长。

我们在各行各业奋斗着,我们与祖国的发展和建设绑在一起,我们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命运连在一起,我们知道,中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拼搏奋斗,我们都是共和国大厦普普通通的一砖一瓦,我们的肩上承载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五十多年过去。那天,小学同学重聚,后勤的发小建京同学捧出当年她用过的几条红领巾,边角已经磨损,色泽却依然鲜艳。几十年间辗转搬迁,新旧更替,她竟能如此用心地保存它们!我们都惊呆了!那是我们曾经的历史,那是我们少年时代共同的记忆。

我们欣喜而郑重其事再次熟练地戴上它,行标准的少先队礼,那首老歌就这样自然而然从心中流出来了:“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词一句都没有忘记,旋律还是那样朗朗上口,不再年轻的脸上露出和当年一模一样的神情,曾经的记忆瞬间点燃,穿越时光,重回少年。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1)

这些红领巾都是建京当年戴过的,她还保留着当时读过的课本。她当年是佩戴三条杠的少先队干部!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2)

姚同学非常熟练地敬少先队礼,脸上露出和当年一样纯真的笑容。他十四岁特招入伍,后进入铁道兵文工团。

战友之歌

什么是现代军人中最流行的歌曲?估计许多人都会异口同声:“战友之歌!”

这是一首歌颂战友情谊的军营歌曲,于1979年1月发表在《解放军歌曲》杂志上。作品引起了全军全国的强烈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教唱,中央电视台组织演出播放,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几十家军内外报刊纷纷转载。一时间,《战友之歌》传唱在军营每一位将军与士兵的口中,并且一直传唱到今天。

“战友之歌”没有花俏的语言,也没有艰深的道理,它说的都是我们军人心中的大实话:“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

新兵入伍,指导员的第一堂课,是用他江西口音的大嗓门讲述毛主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第一次班务会,全班战士坐着小马扎围成一圈,湖南籍班长环顾四周,亲切地说:“小王从山东来,小李是湖北人,小张的家在福建,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战友加兄弟,我们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员!”

日日夜夜,年复一年,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流血流汗在一起,没有猜忌,没有争斗,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媚上欺下。我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分享和分担所有的酸甜苦辣,我们用青春和生命建立起了一种深厚坚固的手足情意。

“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军人不搞地方主义,不搞团团伙伙,军人讲团结,讲集体,讲无私,讲奉献。因为团结,我们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因为集合群力,我们才能锐不可挡坚不可摧,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才能打硬仗打胜仗。

战友之歌,我们唱了一年又一年,新兵入伍唱着它,老兵退伍还唱着它。当老兵们摘掉领章帽徽,战友们紧紧相拥在一起,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当老兵们背上背包挎包水壶向军营敬最后一个军礼,我们都知道,送战友,踏征程,此一去,山高水远,道路漫长,无论大家走到哪里,战友们的心却永远连在一起,千里万里不会改变。

多少年过去了,春风绿了,秋叶黄了,我们带着人生中经历的各种体验和感悟,带着职场上碰到的各种成功和挫折,一次次在天南海北重聚。小王发福了,小李的脸上布满沧桑,小张已是满头白发,但是,战友还是当年的战友,战友的情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依然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指导员在命令:“小刘,起个头,让我们再唱战友之歌!”“是!”歌声响起,混杂着血性和阳刚,混杂着沧桑和深情,在蓝天上回荡:“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3)

当年,移风他们在电波中诠释战友之歌。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4)

当年,我们不仅在军营生活里、也以文艺形式呈现战友之歌。

外婆的澎湖湾

中国的大门对外开放之后,随着喇叭裤、蛤蟆镜、三用机漂洋过海,最让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席卷而来的磁带,突然之间,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到处都飘荡着邓丽君和众多港台歌星的“靡靡之音”,“外婆的澎湖湾”就是其中一首。报纸上说:“靡靡之音”是资产阶级用来腐蚀和麻痹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必须坚决抵制,要“拒腐蚀,永不沾”!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买了这些磁带,大家都自信满满,我们有抗拒腐蚀的能力。我们好奇地听着,听着和大陆完全不一样的旋律,听娓娓道来语气亲切的演唱,眼前,有一幅鲜活的画面:“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坠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哇,好美丽的澎湖湾,好有生活的澎湖湾!

我生长的城市,眼睛里只看见街道和房子,从未见过只有在文字里出现的大海,阳光、沙滩、海浪、椰林、黄昏、斜阳,原来,大海竟有这样生动美丽的景象。我们从小到大唱过的都是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却原来,歌词可以单纯地描述生活,描述平平常常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情怀,这样的“靡靡之音”,怎么会腐蚀我们的灵魂?接受又有何妨?歌词,不就是人们心里想说的实话么?

曾经的沙滩上,留下过歪歪斜斜的两对半脚印----“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踏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这是不是词曲作者叶佳修的亲身经历:父母做工去了,外婆照料着他,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不是在书本里,而就是在那片澎湖湾。牵着外婆的手,那是一种依靠;听着外婆的唠叨,那就是童年的歌谣;家里的灯光,是心可以存放的港湾。澎湖湾,澎湖湾,“还有一位老船长”,老船长是谁?难道是他后来引领作者走出故乡,漂泊到更远的地方?

两岸终于三通了,大陆游客如过江之鲫蜂拥宝岛,我的行程里,注明一定要有澎湖湾。

哦,这就是澎湖湾!一个美丽的普通的海湾:海域辽阔,海水湛蓝,海天澄澈,海风清爽,有高崖,有丛林,有礁石,也有不多的椰林,平坦的沙滩上,早已没有两对半脚印了,游客纷纷扰扰,踏乱了一湾宁静。一艘航船驶过,甲板上,也没有一位老船长凭栏远眺。

原先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比较繁华的海滨城市了,原先的清纯朴素已经被芜杂和华丽所取代。在澎湖湾出生长大的孩子应该已经在世界各地落下脚跟,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有自己的澎湖湾,每一个平凡的春夏秋冬,每一幕曾经的酸甜苦辣,都留在他们的皱纹里,印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只有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才有自己的故事。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5)

美丽的澎湖湾的沙滩上,早已没有两对半脚印了。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6)

澎湖岛张雨生家外面,外婆和孩子,坐在矮墙上。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如果要问,什么是八十年代最流行也最响亮、最鼓舞斗志也最励志向上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定会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多少青年满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就在那时,这首歌犹如一夜春风传遍了中国大地:“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这正是当时中国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是多么崇高而负有历史使命的称呼!它不仅仅只属于我们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也属于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同时还属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小朋友,整整几代人,都是祖国阔步前进的推动者和接力者,都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尽管错过了高考,错过了最佳学习的年纪,但是很幸运,我们进入了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大学,成为财金系首届委培生。

那年春天,从各地金融系统考试选拔出的青年人,相会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校园,在“群贤”、“囊萤”、“映雪”的教室里,在只听见翻阅书页的图书馆,敞开心扉,睁大眼睛,如饥似渴地汲取滋养,就像海滨自由的海鸥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翱翔。校园的小路上,芙蓉宿舍里,大海边,凤凰树下,每一个寒暑昼夜,都有我们青春的足迹。我们和成千上万的学子一起,踏着奋进的节拍,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铭记在心,我们还将把知识的种子带到四面八方,让母校的精神和风采发扬光大。

那天,系里的歌咏比赛,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获得一等奖的。那年,我们就是在心里装着这首歌,带着老师的教诲走出校园的。

我们经常会询问自己:“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我们在不断激励自己:“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我们不愿愧对自己,不愿辜负青春,我们要为金融事业的崛起和腾飞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心血。

今天,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也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都已经或即将退出工作岗位。回首走过的路,不论功成名就,不论职场风云,让我们引以自豪和欣慰的是,我们奋斗过了,努力过了,我们在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我们共同见证了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我们无愧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过去,我们唱着这首歌,现在,我们依然还唱着这首歌,因为,那是我们奋发进取的生命之歌!只要心还年轻,我们将会一直唱着它,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走向新的春天。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7)

那个年代的大学课堂,塞满求知的心。

人生如梦岁月如痕(人生如梦岁月如歌)(8)

走遍万水千山,母校,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