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与白话有什么区别(白话和粤语究竟各有什么不同)
东莞话、顺德话、中山话、肇庆话、茂名话、梧州话、钦州话、香港话、澳门话等都属于广义的广州话,就好像饶平话、揭阳话、潮阳话、澄海话、汕头话、普宁话、丰顺话、甲子话都属于广义的潮州话一样狭义的广州话则特指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及其周边的广州话口音,也称广州音或广州话白话、粤语和广义的“广州话”是等义词,这种方言在晚清时被叫做“粤白”,而非“粤语”,当时的“粤语”不是指这种方言,反倒是指客家话为什么在晚清的时候客家话比广州话更有名,并且获得了“粤语”这个名称呢?第一个原因是太平天国和他们的太平军打响的名堂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影响远达京师第二个原因是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产生的后续影响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从粤闽赣边区带走了很多客家语的民众,而因为移民四川的客家人之中以广东省籍的客家人居多,所以连来自江西省、福建省的客家人都以“广东人”自称了,当时连“客家”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开始流行呢据清末四川省的一些县份的县志记载,四川当地的湖广移民主要使用楚语和粤语,其中楚语俗称湖广话、粤语俗称广东话,实际上湖广话是指现在的西南官话,它发祥于鄂西,广东话则指现在的客家话,从粤闽赣边区起源可见晚清时的“粤语”、“广东话”两词都指客家话,“粤白”、“广州话”才是指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以香港主流方言和广州方言为基础的粤语现代粤语原称桂语,发祥于广西,现在的桂柳话起初是叫做江语或靖语,而粤语一词最早是指客家话;而今则没有桂语,桂柳话不能别称桂语,粤语含义迁移到原来的桂语,客家话随着客家学将客家人定位为正统中原汉族后嗣,而得到“秦语”、“赵语”、“舜语”的别称,按地理布局又得到“岭语”、“峤语”、“里语”的别称,因为公元942年南汉时期博罗县人张遇贤割据西起增城,北纳赣南粤北,东达福建成立中天王国,客家话又得到“天语”的别称明代王士性在其著作《广志绎》中提到:“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语,则大半不能译”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明代人的眼里,潮州滨海地区居民的语言风俗自成一体,而“广惠梅循”四州又是另一个整体是的,“广惠梅循”在明代人看来是语言风俗成为一体的,差别并不大,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首先“广惠梅循”是被并列提及的,其次广惠梅循的方言都统一地被称为“土音”请注意,梅州现在被誉为客家之都,而在明代时梅州的方言被称为“土音”,广州的方言也被称为“土音”,两者是一棵树的两枝丫,是一体一宗的,并不存在晚清末年才盛行起来的客家与本地相对抗的概念现代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的恩师,晚清著名学者朱祖希为罗香林的客家学论著《客家研究导论》写序,在朱老的这篇序文中提到:“广东之客家,不与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由此可见,直到晚清“客白分野”大潮正盛的时候,脑袋清醒的学者还非常清楚客家和白话两种方言的人群实际上是同类人,都是岭南的客、都是广东的客,讲白话的人根本就不是岭南的真正本地人,只是“先来之客”而且这段话里提到的“先来之客”并不是客家人比白话人更后到达广东,而是客家人比白话人更后到达珠三角客家人最初是因为在晚清的时候从粤东粤北山区迁徙到珠三角地区,才被珠三角地区早期的汉族移民称为客家的,他们在粤东粤北山区当地的时候也叫“本地人”,他们是粤东粤北山区当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在宋朝以后就是当地的本地人了,那时候根本没人会把他们叫做客家人其实在清代粤东粤北的本地人向珠三角迁徙之前,明代后期的时候由于粤东粤北人口还比较稀少,地广人稀,曾经发生过沿海居民入山耕种的情况在明代后期,来自珠三角、闽南等地的沿海居民曾经迁徙到粤东粤北和闽西江西地区开荒,这一时期粤闽赣边区的原住民被称为“山主”、“山南”,因为那个时期粤东粤北当地的客家人确实是当地的山主,他们拥有当地的土地所有权,他们将田地租赁给来自珠三角、闽南的沿海移民耕种,同时他们收取田税、地租至今在粤东梅州和闽南漳州还有部分人保留着将当地客家人称为“山主”的说法,在广东省的汕尾市和茂名市现在仍有将客家话称为“山话”的说法闽系方言的民众喜称海民,粤白方言的民众喜称齐民,客家方言的民众喜称山民,传统上以山民自居,并被称为山主粤白方言凭借197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化产业的影响,正式取得了现代粤语的地位,而“客白分野”其实也仅仅是20世纪初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清朝向民国过渡的时代,在其之前,客白都是粤语,而且客家话比白话更早得到“粤语”的专称白话是现在仍然广泛流行的一个对粤白方言的俗称,白话囊括广东广西两省所有粤白方言,东到广州香港,西到南宁钦州使用粤白方言的人可以概称为广府人、粤中人或者广南人,现在比较盛行的说法是“广府人”,然而更为贴切的名字则是“粤中人”“广府”一词最初仅指珠三角一带,这个词正式登上学术舞台是在1990年代,起初是由广东省文化厅提出的,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起初广东省文化厅提出广东省有三个文化比较突出的典型代表人群,他们是粤东潮州汕头附近的潮汕群体、以珠三角旧广州府代表的广府群体、以梅州河源韶关惠州深圳为代表的循徕群体,但由于“循徕”这个概念失去了现代政区作为依托,理解起来比较隐晦,所以后来改用梅州河源韶关惠州深圳当地流通的方言的名字作为名称,将其定位为客家文化原来的广府、潮汕、循徕三大群体的人口非常均衡,都是约为1500万人,舍弃“循徕”一词之后,广府、潮汕、客家变成不对等,尤其是其中的粤白群体(广府群体)认为客家是泛指粤闽赣三省客家人的名词,那么“广府”也应该泛指所有粤白民众,不能仅限于珠三角于是乎“广府”一词被泛化了,到了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广府”一词不是源于广州府,将其来源曲解为“广信府”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曲解无疑囊括两广所有粤白人群的民系名称应该是“粤中民系”,而不是“广府民系”“广府民系”这个词的本来面目就是特指珠三角一带,最远不会超过肇庆市的粤白人群广府、潮汕、循徕是三个人口均衡的群体,他们的人口分别都是1500万左右,其中广府民系从属于粤中民系,潮汕民系从属于闽南民系,循徕民系从属于客家民系“循徕”一词解释起来有些晦涩,它源于广东本省粤东粤北地区历史上的行政区,而不是当前存在的行政区在隋朝的时候,现在韶关、惠州、东莞、深圳、河源、梅州、汕尾等城市,还包括广州市的增城区属于一个叫做“循州”的行政区管辖,在唐朝李渊和李世民时期,循州被升格为“循州总管府”,成为“岭南六管”之一贞观后期将循州总管府撤并到广州总管府,其后才有了“岭南五管”的说法故而以“循徕”一词定位广东本省的客家人,非常可惜的是这个词从来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其影响还是存在,只是因为没有正式使用,于是后来以讹传讹,出现了“循衍”的说法,不过此说无疑并非是最早学者们的设想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粤语与白话有什么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粤语与白话有什么区别
东莞话、顺德话、中山话、肇庆话、茂名话、梧州话、钦州话、香港话、澳门话等都属于广义的广州话,就好像饶平话、揭阳话、潮阳话、澄海话、汕头话、普宁话、丰顺话、甲子话都属于广义的潮州话一样。狭义的广州话则特指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及其周边的广州话口音,也称广州音或广州话。白话、粤语和广义的“广州话”是等义词,这种方言在晚清时被叫做“粤白”,而非“粤语”,当时的“粤语”不是指这种方言,反倒是指客家话。为什么在晚清的时候客家话比广州话更有名,并且获得了“粤语”这个名称呢?第一个原因是太平天国和他们的太平军打响的名堂。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影响远达京师。第二个原因是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产生的后续影响。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从粤闽赣边区带走了很多客家语的民众,而因为移民四川的客家人之中以广东省籍的客家人居多,所以连来自江西省、福建省的客家人都以“广东人”自称了,当时连“客家”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开始流行呢!据清末四川省的一些县份的县志记载,四川当地的湖广移民主要使用楚语和粤语,其中楚语俗称湖广话、粤语俗称广东话,实际上湖广话是指现在的西南官话,它发祥于鄂西,广东话则指现在的客家话,从粤闽赣边区起源。可见晚清时的“粤语”、“广东话”两词都指客家话,“粤白”、“广州话”才是指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以香港主流方言和广州方言为基础的粤语。现代粤语原称桂语,发祥于广西,现在的桂柳话起初是叫做江语或靖语,而粤语一词最早是指客家话;而今则没有桂语,桂柳话不能别称桂语,粤语含义迁移到原来的桂语,客家话随着客家学将客家人定位为正统中原汉族后嗣,而得到“秦语”、“赵语”、“舜语”的别称,按地理布局又得到“岭语”、“峤语”、“里语”的别称,因为公元942年南汉时期博罗县人张遇贤割据西起增城,北纳赣南粤北,东达福建成立中天王国,客家话又得到“天语”的别称。明代王士性在其著作《广志绎》中提到:“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语,则大半不能译。”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明代人的眼里,潮州滨海地区居民的语言风俗自成一体,而“广惠梅循”四州又是另一个整体。是的,“广惠梅循”在明代人看来是语言风俗成为一体的,差别并不大,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首先“广惠梅循”是被并列提及的,其次广惠梅循的方言都统一地被称为“土音”。请注意,梅州现在被誉为客家之都,而在明代时梅州的方言被称为“土音”,广州的方言也被称为“土音”,两者是一棵树的两枝丫,是一体一宗的,并不存在晚清末年才盛行起来的客家与本地相对抗的概念!现代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的恩师,晚清著名学者朱祖希为罗香林的客家学论著《客家研究导论》写序,在朱老的这篇序文中提到:“广东之客家,不与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由此可见,直到晚清“客白分野”大潮正盛的时候,脑袋清醒的学者还非常清楚客家和白话两种方言的人群实际上是同类人,都是岭南的客、都是广东的客,讲白话的人根本就不是岭南的真正本地人,只是“先来之客”。而且这段话里提到的“先来之客”并不是客家人比白话人更后到达广东,而是客家人比白话人更后到达珠三角!客家人最初是因为在晚清的时候从粤东粤北山区迁徙到珠三角地区,才被珠三角地区早期的汉族移民称为客家的,他们在粤东粤北山区当地的时候也叫“本地人”,他们是粤东粤北山区当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在宋朝以后就是当地的本地人了,那时候根本没人会把他们叫做客家人。其实在清代粤东粤北的本地人向珠三角迁徙之前,明代后期的时候由于粤东粤北人口还比较稀少,地广人稀,曾经发生过沿海居民入山耕种的情况。在明代后期,来自珠三角、闽南等地的沿海居民曾经迁徙到粤东粤北和闽西江西地区开荒,这一时期粤闽赣边区的原住民被称为“山主”、“山南”,因为那个时期粤东粤北当地的客家人确实是当地的山主,他们拥有当地的土地所有权,他们将田地租赁给来自珠三角、闽南的沿海移民耕种,同时他们收取田税、地租。至今在粤东梅州和闽南漳州还有部分人保留着将当地客家人称为“山主”的说法,在广东省的汕尾市和茂名市现在仍有将客家话称为“山话”的说法。闽系方言的民众喜称海民,粤白方言的民众喜称齐民,客家方言的民众喜称山民,传统上以山民自居,并被称为山主。粤白方言凭借197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化产业的影响,正式取得了现代粤语的地位,而“客白分野”其实也仅仅是20世纪初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清朝向民国过渡的时代,在其之前,客白都是粤语,而且客家话比白话更早得到“粤语”的专称。白话是现在仍然广泛流行的一个对粤白方言的俗称,白话囊括广东广西两省所有粤白方言,东到广州香港,西到南宁钦州。使用粤白方言的人可以概称为广府人、粤中人或者广南人,现在比较盛行的说法是“广府人”,然而更为贴切的名字则是“粤中人”!“广府”一词最初仅指珠三角一带,这个词正式登上学术舞台是在1990年代,起初是由广东省文化厅提出的,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起初广东省文化厅提出广东省有三个文化比较突出的典型代表人群,他们是粤东潮州汕头附近的潮汕群体、以珠三角旧广州府代表的广府群体、以梅州河源韶关惠州深圳为代表的循徕群体,但由于“循徕”这个概念失去了现代政区作为依托,理解起来比较隐晦,所以后来改用梅州河源韶关惠州深圳当地流通的方言的名字作为名称,将其定位为客家文化。原来的广府、潮汕、循徕三大群体的人口非常均衡,都是约为1500万人,舍弃“循徕”一词之后,广府、潮汕、客家变成不对等,尤其是其中的粤白群体(广府群体)认为客家是泛指粤闽赣三省客家人的名词,那么“广府”也应该泛指所有粤白民众,不能仅限于珠三角。于是乎“广府”一词被泛化了,到了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广府”一词不是源于广州府,将其来源曲解为“广信府”。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曲解无疑!囊括两广所有粤白人群的民系名称应该是“粤中民系”,而不是“广府民系”。“广府民系”这个词的本来面目就是特指珠三角一带,最远不会超过肇庆市的粤白人群!广府、潮汕、循徕是三个人口均衡的群体,他们的人口分别都是1500万左右,其中广府民系从属于粤中民系,潮汕民系从属于闽南民系,循徕民系从属于客家民系!“循徕”一词解释起来有些晦涩,它源于广东本省粤东粤北地区历史上的行政区,而不是当前存在的行政区。在隋朝的时候,现在韶关、惠州、东莞、深圳、河源、梅州、汕尾等城市,还包括广州市的增城区属于一个叫做“循州”的行政区管辖,在唐朝李渊和李世民时期,循州被升格为“循州总管府”,成为“岭南六管”之一。贞观后期将循州总管府撤并到广州总管府,其后才有了“岭南五管”的说法。故而以“循徕”一词定位广东本省的客家人,非常可惜的是这个词从来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其影响还是存在,只是因为没有正式使用,于是后来以讹传讹,出现了“循衍”的说法,不过此说无疑并非是最早学者们的设想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