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

韩国青春怀旧剧《请回答1988》开篇铺垫背景时表示:那个年代,男人们为萨默斯、王祖贤、苏菲·玛索疯狂;女生们则痴迷于雷明顿·斯蒂尔、汤姆·克鲁斯和新街边男孩组合,但是不管男女,年轻人有一部最爱的电影——《英雄本色》。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偶像。专栏作家马家辉曾描述过16岁的他第一次偶遇周润发的情形。那是在铜锣湾的一间餐厅,周润发跟两三位朋友下午茶。他穿着白色长袖运动套装,戴着雷朋墨镜,极高挑的身形,抱胸而坐,下颏微扬。任何人看见他即使不确切知道他是谁,也能猜到他一定是明星。

《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戴墨镜、穿风衣、叼火柴棍,是周润发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据说电影拍摄时经费有限,吴宇森要求人人都要穿风衣,置装上花费太多导致背景简陋。事实证明,风衣强烈的象征意味成功渲染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张扬个性。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1)

电影《英雄本色2》剧照(1987),墨镜、风衣自此风靡一时

随着电影席卷东南亚,与香港有关的一切都在风靡。在韩国,《英雄本色》就像好莱坞大片和日本漫画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代人的娱乐方式,并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当时如果夸小伙儿长得帅,会说长得真像张国荣。在内地,人们一边抄歌词,一边效仿“小马哥”的扮相。随后的四大天王又将香港流行音乐面向内地的文化输出推至巅峰,1993年春晚小品《追星族》对小青年们的追星热潮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带,90年代香港的潮流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中山装、皮衣、西服在四大天王的着装中都有体现。内地也将港星同款与时尚画上等号,那时候,四川人如果形容一个人时髦,会说你“很港”。

“很港”是多港?

香港到底有多时髦翻翻老杂志、看看老电影就知道了。80年代梅艳芳演绎的圣洛朗吸烟装造型,是连英国偶像乔治男孩都会羡慕的中性风格。90年代王菲一副“不在乎你想什么”的态度,以松果发型搭配的大部分着装都是对垃圾摇滚的空灵诠释。电影《家有喜事》里,张曼玉穿的锥形胸衣在不懂时尚的人看来只当她在增强喜剧效果。实际上,那件胸衣复制了麦当娜《金发雄心》巡回演唱会上的造型,设计来自让-保罗·高缇耶。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2)

香港的时尚进程起初也被流行音乐所引领。1964年披头士香港巡演之后,年轻人纷纷复制他们的发型和穿着,比如标志性的草菇波波头和花衬衫。随即开启的乐队热潮成就了谭咏麟、钟镇涛在内的温拿乐队,宣传海报上乐队5名成员的造型像极了披头士乐队结合嬉皮风格的综合体。

70年代,受过西方教育的大批海外留学生将他们的视野带回香港,让更多元的文化环境成为可能。随着买手店和生活潮流刊物的创建,香港逐渐发展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Giorgio Armani、Comme des Garcons、Missoni等国际品牌纷纷进驻。就这样直到80年代后期,香港一步步受到英伦、日本偶像和美国嘻哈文化的影响,构建出与世界同步的时尚环境。

这也离不开媒体的一路推进。1976年创刊的《号外》杂志是当时第一本推崇雅痞的知识分子杂志。创始人陈冠中的初衷是创办一本属于香港的《Village Voice》(美国小众刊物),可以毫不避讳地探讨社会现象与政治,电影与时尚,探索青年文化。八九十年代,《号外》为青年人架构了一个乌托邦,内容中涉及的摩登生活方式不落俗亦不惮冒险。1991年《号外》就已经在探讨“雌雄同体时代”了,封面上三女两男,同样的白衫短发,雌雄莫辨。时任编辑、后来的香港潮流文化先驱黎坚惠特别回忆过那一期,她说:“人人都由父母制造,一阳一阴,所以人人都是雌雄同体。”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3)

电影《原振侠》剧照

一面有先锋杂志在引领,一面有八卦杂志在造势,本土偶像频繁登上封面。最开始,明星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受时尚圈的重视,国际品牌生怕某件衣服借给明星穿,会遭到富太太们的抵制。自己置办衣服的“时装精”最爱发掘没人知道的牌子,比如怕撞衫的王菲要求造型师挖掘足够有设计感的衣服,为此造型师专程跑到比利时安特卫普搜罗,其中很多品牌直到2000年后才被大众熟识。

没能如此大费周章的明星就会去GREEN PEACE选购。GREEN PEACE最早把DR.MARTENS和LEVI'S 501等欧洲设计引入香港。这些小量的个性款式在年轻人间备受追捧。再后来,它引入了Margiela、Ann Demeulemeester、Jurgi Persoons等先锋品牌。在大部分人看来,无论是Martin Margiela还是McQueen,这些高级时装奇形怪状的“不入流”,顶多出现在杂志和唱片封面上而已。

明星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原本“不入流”的高级时装变成了大生意。80年代末,年轻人对时尚的态度可以从软硬天师的《川保久铃大战山本耀司》中窥见一二。这首1991年推出的名曲在歌词中提到了许多颇具代表性的名字,比如标志着香港时尚启蒙的JOYCE(1970年创办的时装零售商,为香港引进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设计师),还故意把设计师川久保玲的名字写错,这让很多人误以为CDG的领军人真叫“川保久铃”。然而,随着Margiela和高缇耶都陆续被爱马仕聘任为设计总监,奢侈和“不入流”的分界线逐渐消弭。也许你对GREEN PEACE后期的名字比较熟悉,那就是I.T。

川保久铃大战山本耀司音乐:软硬天师 - Special

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香港,无论是流行文化还是娱乐产业,都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时尚评论人唐霜曾评价说,那时的港岛恰似一锅滚烫的汤,原料下足,火候充分,煲到正正好好,原汁原味的本港味道既能保证滋味都翻滚出来,香味四溢,又不会因过度商业化而败坏了胃口。

众神时代

当年香港的“时装精”可不只有女生。中环一带有穿着整齐西装的商界精英,旺角一带有带些痞气的潮流人士,前者是香港金融发展的缩影,后者则更近市井的烟火气。吸纳了各国品牌之后,香港时尚风格在模仿西方和日本的同时有点“串味”,有点像鸳鸯奶茶,创造性地将咖啡和丝袜奶茶混在一起。

前不久《金融时报》在时装专栏里调侃道:“尽管如今规定穿正装的职业几乎只剩开豪华商务车的司机、保安以及参加G7峰会的政客。但我们依然还有那么多人在穿西装,大概是因为它能让我们自我感觉挺帅,由此心情愉悦。”30年前,情况完全不同。在香港,西装不仅是商务人士的主要服装,也曾是艺人们的主流舞台表演服。

张国荣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时候深受偶像詹姆斯·迪恩的影响,把反叛和浪漫刻在骨子里,整日穿着牛仔裤、T恤、夹克。这身行头的超前与随意在70年代的香港并不讨人喜欢。黄霑曾经批评他穿件背心、牛仔裤上台,张国荣只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件西装外套。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4)

青年时期张国荣

承袭英国对于绅士的品味要求,西装作为社交场合的“武器”有很多规矩,一旦违反就会显得不够专业。有一次,亦舒在颁奖典礼上看到黄头发的木村拓哉,觉得他就像小孩子误闯成人宴,而刘德华穿一身西服、白衬衫、戴领带、配牛津皮鞋,庄重大方地走过红地毯,便给了他一个极为“登样”的评价。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西装外套以宽大的肩线最为常见,而常见的领型则是平驳领(Notch Lapel)上下领片中间有个小夹角。《天地男儿》里不论休闲或工作场合都能看到这类装扮。早一些的《大时代》里,西装的“特点”更明显一些,丁蟹一家人各种不伦不类的浅色西装暴露出他们的市井出身。若要把浅色西装配花衬衫归为一类港式风格则另当别论。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奥巴马曾因正式场合穿浅色Tan Suit,被FOX批评过于轻浮,这批评不排除有引申义。

把西装穿成风尚的香港男明星很多,唯独张国荣最具魅力。得益于父亲是香港有名的洋装裁缝,从小耳濡目染,去英国学的也是相关的纺织管理专业,张国荣虽与谭咏麟在乐坛平分秋色,相较于时尚触觉,他更胜一筹。1990年,张国荣被《号外》采访问到喜欢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时,回答说“Missoni的夏季针织衫、Armani的布料、Krizia的T恤、Versace的鞋。”从电影《喝彩》中的Gigo,到《纵横四海》中黑领结礼服的阿占,西装就像他在荧幕中的铠甲。荧屏之外,阿玛尼西装外套内搭他标志性的圆领衫或高领衫,和他高调的舞台风格形成反差。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5)

电影《纵横四海》剧照(1991)

2000年,张国荣为了在舞台创意上有更大的突破,邀请设计师高缇耶为演唱会做造型。据说高缇耶同期也被广末凉子的演唱会邀约了,鉴于《霸王别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选了张国荣。演唱会的主题是“从天使到魔鬼”(From Angel to Devil),设计师为造型做了性别模糊的设定,9套服装像音乐剧一样结合故事线一一登场。《时代》周刊曾评价说两者的合作是“激情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可很大一部分香港媒体持不同意见,负面评价呼啸而来,这让张国荣发现他的前瞻性并不被主流社会所理解。

西装之外,接地气的牛仔是香港街头的另一类“制服”,版型宽不贴身,色调则以石洗(Stonewashing)浅蓝最为常见。《天若有情》中的刘德华,《古惑仔》全员都可以为之代言,后者更是与“MK”仔、“MK”文化相关联。“MK仔”是用旺角(Mong Kok)的缩写来描述某类男孩。从王家卫电影里的巨型广告牌,贴满性感海报的夜总会,到古惑仔形象,旺角是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出现频率最高的取景地。作为香港潮流商品集散中心,那里吸引了诸多年轻人,当他们在受到西方摇滚乐和日本文化影响之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穿衣和说话方式。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6)

电影《天若有情》剧照(1990)

“MK仔”的说法在90年代后期出现,指代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着装略显日系朋克的青少年。他们染着各色的头发,穿着皮衣,戴着金属饰品游走在旺角街头。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香港本土的亚文化,跟发源于伦敦的摩登族一样具有符号化的叛逆。谢霆锋从出道就被称为“MK仔”之霸。当朋克不再流行之后,“MK仔”的说法逐渐不被提及。如今的香港会将“MK”冠在浮夸低俗,无所事事的不良少年头上,完全的贬义。

除了“MK仔”,牛仔流行的另一原因是大量流入香港的美国古着中多为牛仔款式。便宜、来自美国等特质让不爱好时尚的人也在接受这种街头风格。和牛仔一样发源自美国且与机车文化息息相关的皮夹克也开始随着骑重机的风潮,常见于电影中,林志颖的皮、黎明的帅、郭富城的酷,都对这种不羁风格做了不同版本的演绎。90年代香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便雷同的风格,不同偶像呈现的特质也不同。

记忆里的港风(怀念港风的时候)(7)

《逃学威龙》剧照

《逃学威龙》中周星驰穿的紫色湖人外套、牛仔裤,一副嘻哈大佬的装扮,黄霑评论说他笑起来,眼神花俏得很,一路不停地闪出幽默的眼光,加上那个一笑就显现的酒窝,难怪女儿会迷他。同样幽默诙谐的张卫健,在背带裤的加持下,把鬼马贱萌小子打造得时而狡黠时而情深。当我们怀念所谓的“港风”“港范儿”时,实际在怀念那些曾把一种风格化作符号印进我们脑海里的人。就像我们怀念的旧时香港电影中,不乏有合家欢式的拼盘,嘻哈吵闹,无厘头,我们是在怀念那第一次观看时的集体欢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