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

田小华(曾用名田晓华),被誉为当下国内学“米”最为出色的书法家之一。他背临的《蜀素帖》《苕溪诗贴》和米芾相关手札几达乱真之境。此外,他还遍临了由晋至明清帖学一脉的大多数碑帖经典,尤其是“二王法帖”。他创作的米体作品 2016年入选第四届兰亭雅集42人展并获“兰亭 七子”提名奖;2018年更是荣获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20年又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被海内外诸多人士收藏。了解田小华独特的学书经历和书法理念,对于青少年学好书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田小华学书经历及人生目标

田小华1970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祖父和父亲都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尤爱挥毫泼墨,研习书法。田小华自幼受到熏陶,与书法的缘分如同流淌于血脉中的基因,为他的成长铺满了阳光和鲜花,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唐楷已初具规模,尤其欧楷写得十分相似,在学校已崭露头角。他立志把书法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与古为徒,有所建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践行书法艺术的道路。高中毕业后,从小爱练武术的他光荣地应征入伍了,在部队,一有空闲,他就提起笔写字,博得了领导了战友的好评。退伍后,他被安排到县工商局工作。之后,他有幸遇到了自己人生中难忘的书法老师——现任湖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盛景华先生,在盛先生的指引下,他尝试着走进米芾的书法殿堂。米芾是北宋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他的用笔八面出锋,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被公认为是书法史上笔法最为丰富的书法家。田小华被米芾的书法深深地吸引了,这种书体正好符合他的思想性格和审美追求,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他捧着米芾的字帖,如痴如醉,米芾的诗文和书法的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爽快、自由和奔放,占据了他全部的身心,使他膜拜不已,他发誓要把米字学深学透,将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体风貌。可是书法是一门“慢”的艺术,是需要耐得寂寞的艺术,是需要有大量时间投入的艺术,否则就不可能摘取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1998年,在县工商局工作的28岁的田小华毅然决定停薪留职一年,抛开各种纷扰,专心致志地研习书法。这个在人们看来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决定,也使他成为了旁人眼中的“异类”。不言而喻,人生于世,首先要有物质保障,没有经济收入,一家人怎么生活?如果,书法有所造诣,对身边人尚有脸面交待;如果不能改变命运,讥笑之人触目即是,其情其状何堪?但田小华深知,要想在书法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退笔如山,读书万卷”。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北宋的苏洵二十七岁立志求学,不也成了名扬千古的文学家吗?人无志不立,天有日方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定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过日子。与其平庸下去,不如奋力拼搏。曾经在部队服役过的田小华以军人驰骋沙场般的勇气选择在家苦练书法。虽然没有上过大学,身边也没有书法老师口诀手授,但他的内心具有牢不可破的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完全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感悟走进书法的殿堂。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2)

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他把《苕溪诗帖》、《蜀素帖》和有关信札练了500多遍,他在“墨池”教学上课时,对学员们说,他是一笔一笔过关的,一个字一个字过关的,先临一个字,再临两个字,然后临一行字,再通篇临,再去背临,然后去意临。他说:我不是苦行僧似地练习,我是快乐的。他从临帖中感悟,在积淀中升华。

苦心人,天不负。具有远大志向的田先生卧薪尝胆,浸润书法,他的米体书法终于被书法界所认可,2012年,他的作品参加中书协举办的“大爱妈祖杯”大展中入展了。2013年,他的另一幅作品又在中书协举办的“首届孙过庭行草书展”中入展了,随后,他参加由中书协举办的大展屡屡榜上有名或者获奖。他的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书法展、第二届全国临帖展、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书法展等全国性书法展二十余次;并曾连续在《书法导报》之《经典精临》专题推介。随着名气的飙升,与他往来的书界人物也多了起来,有的人对他说,国展评选也是风水轮流转,你也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可总抱着“老米”不放,应该换换字帖了。但田小华崇尚“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是徐悲鸿对待人生与艺术的一份宣言,也是激励他不断奋进的号角。根植传统不动摇,与古为徒自得乐。田先生说,米体博大精深,不深入挖掘,难以学全面,学精深,所以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田小华深知米芾是集古字而成功的,他也沿着米芾的足迹追寻二王书风。为了临写好《兰亭序》, 潜心体会王羲之书法之中的气息和神韵,他曾一大早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带了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当作干粮,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仔细观摩冯承素摹本的《兰亭序》;他还曾前后三次奔赴西安,观摩被帖学者奉为圭臬的《圣教序》,并深深折服于其之“逸少真迹,咸萃其中”,不禁感动落泪。他说:“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碑已经风化剥落,字体也不再清晰,但我却仿佛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怀,感受到了书法大家的精神追求。” 机会总是垂青有智有勇而且坚持不懈的人,田小华的书法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接连三次入选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别的入选者为了展示自己的功力和水平,往往写了两种或三种字体,来博得评委的赏识。但田小华硬凭一种米体小行书来赢得评委的青睐,在高手如林、佳作满目的作品中完全以一种字体的功力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客观上是多么苛求!可以想象,田先生背后在每个字的笔法和结构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艰辛啊!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3)

田小华现已辞职在家专业写书法了,他在微信“臣书刷字(田小华)米芾交流群”中说:在书法上其实我又很幸运,因为至少在十来年前就有几个藏家每年定期收藏我的作品,这既是对我作品的肯定,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我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够使我不受时风影响,坚持传统,不为入展而挣名头。现在买我的作品不稀奇,十几年前定期买我的作品,除了看中我的执着外,也是如赌博一般,搞不好就是废纸一堆。书法现在于我而言,已融入到了我的生活。每天五六个小时的临帖对我来说几乎是雷打不动,放在旁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田先生对书法的热爱达到了忘我境界,与书法融为一体,与古帖的作者同呼吸,同悲喜,化古出新,自成一体。志大才疏必失败,志大才高方有成。相对来说,田先生的志与才兼而有之。

除了长期的临帖累功和读书丰富学养外,今年52岁的田小华依然热爱武术和旅游。有一次,他骑摩托车到附近的山上,把家乡的山水摄录给书友看,网友看到他的车牌号是JD999,说这号码是“三九胃泰养胃的,易记。”田先生纠正说:“跟书法能沾上边的,经典 ,才能久久久地传承。”我一看“JD” 正是“经典”两个音节的大写字母,心里不禁生出一种敬意:志存高远啊!他又说:“这就是热爱生活。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就自称老夫。我现在要称自己是老夫,我都感到可笑。我根本没有感到自己已老的感觉。生理的年龄是无法控制的,而心理的年龄是永远不老的。”

今年墨池开展“双十一”活动,邀请他写作品拍卖,他婉拒了。他在“臣书刷字(田小华)米芾交流群”对书友说:“名和利是不可能兼得的,创作多了 ,铜臭味多了,离艺术本身也就越来越远,也有违我的学书初衷。”他说:““如今我已迈入知天命之年,追赶古人的步伐仍未停止。与古人相比,我们生活的时代在进步,信息发达、生活环境、医疗水平等都非常优越,我相信,只要沉下心来认真研习,找准突破口,完全有可能在技法上去赶超古人。”田先生期望,“人生百年,穷毕生之功倘能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留下哪怕是一个或者两个字,便是此生不虚。”

这才是真正的热爱书法艺术,不带有世俗的杂念,用纯粹的心灵去热爱,用自强不息的生命去热爱,用延长生命的价值去热爱!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4)

田小华行书特征赏析

唐朝著名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田小华的书法也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从最初“平正”的唐楷,到青年时期追求米字的“险峻”,再到壮年时期追求米体手札的“平正”,崇尚魏晋风韵。特别是近两年的书风日臻成熟,所写的小品无不令人称道。他在精熟古人笔法后,结合自己独有的人生阅历和审美思想,在笔法上、字的造型上加以变化,出奇制胜,达到了米芾所倡导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的效果,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因而不落窠臼,又与米芾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一脉相承,形成了与时俱进而又超凡脱俗、跌宕多姿、赏心悦目的书法风格。

如毛主席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是当今书法人写得最多最常见的内容,要写得令人耳目一新确实是很困难的。但田先生近期创作的这幅四尺整张的作品(见图一)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5)

从整体上看,仍给人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首先从字的造型上看,就有许多创新之处,如第一个字:“独”,田小华一反米芾写法,故意把右部的“蜀”写得上大下小,这是古人从未有过的写法,而且米芾的写法是左高右低,在《蜀素帖》和《晋纸帖》中,都是这样。而田小华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想想和雅俗共赏的理念出发,写得左低右高,不仅在形态上作了变化处理,而且在左右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整个字形,上开下合,最后的两点采用叠笔带出,微微的牵丝与下面的“立”的首点呼应,这两个字形成一个字组,由宽至窄,形成一个倒金字塔,气息贯通,笔画沉稳厚实,节奏感统一,符合米芾的书法思想: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再来看其中的一个“浮”字,也显示了田小华的创造性,米芾写的“浮”字,无论是《蜀素帖》《苕溪诗帖》《研山铭帖》都没有这种上轻下重的造型。作者也是一反米字写法,把右部的“孚”写得上面轻灵,下面厚重,而且这种写法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中,“浮”的上面一个字“沉”,作者写得右部舒展,呈扁形状,因而把“浮”字写得呈长形状,与“谁主沉浮”组成一个字组,显得两开两合,抑扬顿挫,波动有致,意味盎然。田先生的造型在于他在字的空间处理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如本幅中的三个“万”就很是耐人寻味。第二行的“万”采用草书写法,造型独特,笔画细如游丝,似飘带飞舞,与“看”字组成一个字组,显得过渡和谐,气息相通。第五行的“万”字密处笔画重叠,意到笔未到,含蓄有味;疏处空荡荡,上下两呼应。而第十二行的“万”上面的两点写得像少女的两个短辫在跳动,活泼可爱,而中部和下部又写得左密右疏,刚劲有力,整个字刚柔相济,生动有神,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击节称叹!真正达到了古人所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的境界。田先生的字形还保留了米字左右错落有致的优点,如“湘、头、舸、流、泪、怅、忆、恰、点、记”等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的字,都是左低右高,显出欹侧之势,呈现了明显的动感。还有特别令人青睐的“山、遍、争、击、长、空、鱼、茫、大、主、侣、游、昔、稠、年、华、茂、字、少、年、飞、舟”等,都与米芾的原字大相径庭,但都字字有味,如嚼柑榄。限于篇幅,不作详细分析了。这里只是举出几个例字来说明田小华在结构上的创造性,其实,他的每一个字都与米芾原字的造型迥然有别。他在精熟地掌握了米字用笔特点后,对所书写的每个字形都进行了再创造,因而从字形上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风貌。田先生学到了米字造型的真谛,即因势赋形,竭力避免方块形,提倡多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这就避免了状如算子的呆板。不仅如此,田小华的字充满了张力和朝气,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勃勃的生机,正如米芾所倡导的那样:“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这也是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抒发,因为他学过武术,身体强健,这给他的字力透字背,充满阳刚之气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6)

从用笔上看,田先生充分运用了米芾行书特点:露锋多,侧锋多,转折圆转多,这使他的字灵活多姿,而且块面感丰富。就拿“横”来说吧,第一行中就有许多横各显身手:“立”字的两个横,“寒”字的四个横,“秋”字的一个横,“湘”字的三个横,“江”字的两个横,“北”字的一个横和“去”字的两个横,在起笔上都各不相同,有的露锋入纸,有的藏锋落笔,有的先重后轻,有的先轻后重。特别是“寒”的四个横,宝盖上的横先按后提,角度是左低右高,下面的横恰恰相反,由细到粗,角度是左高右低,接下去的第三横是顺势逆锋起笔,角度是左低右高,而且欹侧严重,第四横是最后一横,藏锋起笔,与上一笔形断意连,倾斜更加厉害,仔细一看,“寒”字的四个横用笔各不相同,形态上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都迥然有异。正如米芾在《自叙帖》中云:“其次要得笔,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田先生的用笔达到了“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境界。田先生特别善于运用侧锋,这在他的作品中触目可见。一般来说,在大字行草作品中,运用侧锋会降低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但田先生为了增加块面感的妍美和刚性,仍然大胆运用,像本幅中的“独、茫、大、百、侣、土、舟”等字中,都大胆运用了侧笔,使作品的线条粗细对比分明,满篇生辉。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7)

从章法上看,田小华的作品节奏感明显,气息通畅,上下呼应自然,左右穿插巧妙,大小搭配合理、粗细变化有致、平正欹侧自然,行草过渡和谐,变化多姿,灵动有神,没有雷同的偏旁和字形。这幅作品中的含三点水的字特别多,如“湘、江、洲、染、漫、江、流、浅、茫、沉、浮、江、激、流、浪、沁、沙”一共17个带三点水的字,但田小华处理的各不相同,可见其用心良苦,功夫非凡。全幅的节奏由慢而快,也符合思想内容的要求,上阙欣赏美景,品味享受,赏心悦目,节奏应当慢一些,而后面的踌躇满志,激情飞扬,豪气冲天,节奏应当快一些,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作者把握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如第一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写得沉稳,速度较慢,而第二行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速度加快,与第一行形成对比,同时,在字的大小上也错落的恰到好处。如第一行的“寒”比较开张,第二行的“头、看”就比较收敛。第一行的“湘、江”比较收敛,第二行的“万”比较开张。除了行与行的穿插处理得很好外,同一行中,字的大小错落、上下呼应、粗细搭配、笔画牵丝映带也非常巧妙。如第八行的“百侣”是一个字组,写得沉稳、收敛、厚重,两个字形断意连。“曾游”是一个字组,写得活泼、飘逸、稍细。笔画牵丝明显,属于形连。“忆往昔”是一个字组,因为上面的“游”写得舒展,所以“忆”写得收缩,且是草书写法,很自然地过渡到“往”写得纤细,节奏由快至慢写“昔”,笔画由细至粗,节奏感强烈。下面的“峥嵘”重新蘸墨,承接上面的节奏,笔画稍粗,速度稍慢。这一行的节奏变化是“慢--快--快--慢”像音乐的曲调强弱变化自然,字的大小是“小--大--小--大--小--小--大--大--大”,显得错落有致。作者的欹侧与平衡也处理得自然得体。如第十行的“风华正茂”的“华”明显左侧,但“正”字的最后一点故意稍稍向右延长,与上面的“华”的最后一竖相映生辉,把左边的重量拉了过来,达到了平衡。

从墨法上,可以看出田小华一直崇尚米芾的自然书写,墨法由浓到淡,从润至枯,一任自然。如这幅作品的第一行墨色比第二行的浓,完全是自然的表现,没有刻意的去加水或者换笔,人为地去制造墨色的浓淡枯润。这也是米芾强调的天真自然书写状态的体现。

当然,田先生平时练习最多的是蝇头小字,因此,他最精彩的作品还是他写的一至三公分字的那些小品,可谓字字可爱,幅幅精彩,令人啧啧赞叹。如田先生创作的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图2)就非常养眼。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8)

从章法上看,每行长短不一,与画面的穿插协调,计白当黑,恰到好处。第一行的开篇字“江”写得沉稳厚重呈扁形,第二字“南”写得上疏下密、左密右疏呈长形,第三个字“逢”写得轻盈开张,与上面的“江南”的厚重收敛形成对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后面的“李龟年”三字是人名,保持同一节奏,写得厚重而不失灵动。作为标题,这一行正如米芾所说的“稳不俗、润不肥”。如果把“逢”比作美女跳舞,婀娜多姿,其余五字则如壮士挥拳,刚猛有力。第二行进入正文,笔调轻松,节奏加快。“岐王宅里”是一个字组,一个“里”写得格外粗壮而内敛,呈长形,与前三个字的“扁”势形成对比,犹如波浪起伏有致。下面的“寻常见”是一个字组,写得轻灵飘逸,与上面的厚重的字组形成对比,笔画由细渐粗,过渡到下一个字组“崔九堂”,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纵观这一行字的大小错落,宽窄参差,用笔的露与藏、笔画的肥与瘦、字形疏与密、造形的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表现的非常充分,融合的和谐统一。限于篇幅,后面的几行不再赘述,读者朋友可自己去细心品味。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9)

从字的造型上看,两个“南”就处理得疏密不同,各有特色。两个“逢”字一个轻灵,一个厚重,也是迥然有异,各领风骚。从字势上看,虽然田先生也喜欢把字写得左右错落,但总体上不像米芾的字有时过于左倾,这也符合当今人们审美的习惯,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为更多的人所喜欢,从而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田先字学米字,不仅是学到了米字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米芾的学习方法,学到了米芾的创造性。米芾善于从前人的用笔处借鉴并加以夸张和推广,比方说,米字的蟹爪钩是一大特色,其实,蟹爪钩并不是米芾发明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殊”就有蟹爪钩,而米芾把其推广到撇、竖提等笔画上,并在长短粗细上进行了改造,显得更加富有情趣。田小华学到到了米芾的这种本领,善于从米字中找出前人所未运用的细节加以改造运用。如“日字旁”的“时”“暖”“晴”(图3图4图5)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0)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1)

找遍米芾所写的“日字旁”,没有田先生这种写法的,但田先生的创造却如炎夏的一阵凉风,驱散了人们的疲劳,给人一种清新舒适之感。其实,田先生只是在写左边一竖的时候,顺势向左微微弯曲一下,既是承接上笔的由来,又是写下一笔的起笔,真是神来之笔!正如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不得不令人叹服!田先生还善于从一般人不经意之处,择其偏旁,作为字形运用,如米字中有“平”这个字,但田小华不愿意照搬过来,他从“抨”【图6(1)】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2)

抽取“平”单独写,并适度夸张,令人眼前一亮。【图6(2)】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3)

田先生说:“高级阶段的临帖就是意临,如齐白石所云:‘妙在似于不似之间’,达到这个层面上的临帖才是最高境界。”他把《苕溪诗》和《蜀素帖》的每一首诗背临的精熟之后,然后都进行了意临,再行了再创造。如《重九会郡楼》(图7)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4)

力避免写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字态。田先生创造字形结构的方法是,对米字在疏密、粗细、开合、错落、粗细、大小等多方面进行改造,从而打造出自己满意的字形。

田先生的创作态度非常认真严谨。有一次他在“臣书刷字(田小华)米芾交流群”中对学员和书友说,他精心创作的王勃的《滕王阁诗》(图8)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5)

,被选用出版在《田小华书法》宣传册上,他甚为满意,不想出售,结果还是被某一企业家硬缠着买去了。他后来在照片中推敲这幅作品时,发现第一个字“滕”的捺画过长,与第二个字“王”的形断意连不够贯气,他感到非常遗憾。后来,他又发现作品中又有许多不足,并在图片上划圈点评,分析给学员们听,重新创作了一幅进行纠正。可见,田小华的每一幅问世的作品都是精心打造的。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6)

田小华书法教学理念

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向田先生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更多的人学习米体书法,他先后应《书法报社》视频教学平台与全国最大的书法网络教学平台“墨池”的邀请,开设了《苕溪诗贴》《蜀素帖》以及《米芾行书临创专题训练营》。2020年12月,他又出版了字帖《集王圣教序实临.视频.技法》,这是一本用手机扫码即可看到对临的视频字帖,受到了初学者的普遍欢迎。他认为“初级临摹必须是一比一对临,笔法与结构尽量不失毫厘;到了中级阶段更多的是以背临为主,对于帖中的精华加以反复揣摩、强化其个性语言;高级阶段的临帖就是意临,如齐白石所云:‘妙在似于不似之间’,达到这个层面上的临帖才是最高境界。”

田先生为了弘扬米体书法,还建起一个微信群免费给学员和书友点评指导,这个群就是上文提到的“臣书刷字(田小华)米芾交流群”。他说为了避免干扰,删除了原来几十个群,只保留了这个群,人数一直保持在400多,有不少中书协会员都在这个群里享受他义务的讲解。他认为“严师出高徒”,因此,无论对于谁,他都严格要求,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并指明努力方向。他再三对学员们说,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寂寞,要反复临帖,从帖中感悟提升,不要急于创作。虽然有些书友,紧跟时风,有幸入展,毕竟不能持续发展,头重脚轻根底浅是不行的。有些人为了入展,不再临帖上下功夫,而在纸张、形式、墨法甚至人脉上钻营,他是不屑一顾的。他说蒲松龄有云:艺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为艺之道,首重一个痴字,而千年书法传下来的经典自有它成为经典的理由。没有异于常人的坚持与努力,则永远是在门外徘徊。当然,除了坚持,方法与学养一样都不可少。找不到与古人相契合的那个点,则很难得到艺术的延伸与发展。事倍而功半,反之亦然。

遇到有些初学书法的书友,总是询问一些粗浅的甚至是重复的问题,而田先生只要在休息时间,往往给予耐心的答复,让书友们感动不已。有一次,一位书友在群里看到田先生十几年前写的一幅发表在《书法报》的作品,十分敬佩和赞叹,并说看不出一丝不足。田先生就耐心地说:“这个眼光,你必须要高才行,我那个时候的字,你看一下,用笔中锋,纯粹是中锋,没有侧锋,一根根的线条去组成的字,没有块面,所以这种视觉冲击力就不行啦。然后还有一个‘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你现在欣赏的还是怎么去险绝的水平,你看我作品里面的字,那个造型过于的夸张,就是这个度把握没有到位啊,一味的在夸张上、在结字的求怪上去做文章,没有现在的平和。书法,真正的境界还是王羲之那样的作品,《兰亭序》你看多平和呀,很有书卷气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品摆一些作品,为什么每个人的意见不一样,这是个审美层次的问题,并不是说啊,中国会员的审美层次差不多,全国一万六七千个国家级会员,你说啊,水平层面是在一个层次上吧?根本不是!那个时候我的作品能入国展,假如我不思进取的话,也就是在那个层面反复的啊,去熟练而已!但是远远达不到那种平和的境界,所以我们的审美情趣要伴随着自己读帖临帖,或者对人生的阅历有所增加,以后慢慢才改变的。王铎的作品,也并不是一味的宣泄,或者造型上多么的险绝,他到最后,他就是那种很地道的东西,在线条丰富上,在结构上也是很柔和的。对于书法,我是相当虔诚的,也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告诉大家,从而让书友们少一些盲从。千万不要把书法想象得那么简单,越学越觉得自己苍白。在前行的路上需要不断的去否定自己。”

田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谆谆教导书友,往往使书友们更加感动和印象深刻,今年群里有书友入展了中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五届草书展,田先生在群里热烈祝贺,像自己得奖一样高兴。田先生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得知郑州今年受了水灾主动捐款五千元,书友们在朋友圈看到后无不深受感染。他认为,“字如其人”。书写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书法人,必须重视自己人品的修养,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常常在晚上十一点多钟看着手机上书友们所发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他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博得群友有口皆碑,这在当下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田先生的言传身教,感染着每一个书友和学员。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7)

田小华的成功对青少年的启迪

根植传统不动摇。米芾以集古字开始向前探索,最终形成米字书风。田先生深知个中三昧,鉴古知今,以米字一家为宗,旁及相近书风,包括吴琚、王铎等人,再上溯二王,以及相融的魏晋书风,化古为今,为我所用,选取可相融的笔法和结体,最终形成现在为评委和大众都喜爱的雅俗共赏的“田小华行书”,当然,田先生的行书还在发展中,更高的境界未来可期,但目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书风,与一般的展览体迥然有别,在目不暇接的展览作品中,一眼便可看出其非同寻常,平中寓奇,这正是田先生所倡导的与古为徒,不受时风影响所致的成果。他在接受墨池的讲座时说:“学书法要对某种字体发自于内心的热爱,不以书坛的风向为选择标准,比方说,听说今年流行何绍基了,那么就去学何绍基——我不那样做,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继续练自己喜欢的米字。”这就是说,田先生的行书扎根一家,兼收并蓄,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自成一家,光彩夺目。根深才能叶茂,它不是在丢失传统的基础上,凭着臆想而书写所产生的,它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它是为化古为新的楷模。

读写结合不能忘。从田先生在墨池教学的课堂上,从他平时在群里的书法点评中,从他在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以及所出版的字帖《集王羲之圣教序实临视频技法》和作品集《田小华书法》看来,田先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不是那种“低头拉车不看路”死临帖的人,他的文章流露出独到的见解,文从字顺,言简意赅,旁征博引,闪烁文采。田先生接连三次兰亭奖作品中都写了他的学书心得,可见田先生善读善写,读写结合的非常好。苏轼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田先生以自已的践行给爱好书法的青少年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文武之道不能丢。看了这个标题,也许有人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书法的周慧君她老人家是残疾人,不能练武,不也把书法写得自成一家吗?当然,周慧君她老人家虽是个残疾人,但她乐观向上,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这些都是写好书法的必备条件。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也就是说劳逸结合,松紧有度。田先生自幼练武,身体健壮,这为他的精力过人埋下了伏笔。身体好,精神旺,写出的书法才能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把“神采”排在第一位。米芾也在《自叙帖》强调说写字要“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没有健康的身体,哪能写出“佳士”的风神?清朝的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字如其人,身体欠佳,写出的字也缺乏神采。田先生的字笔力刚劲,气势非凡,这与他有一个好身体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像田先生一样,注重体育锻炼,甚至能练武强身,难道不是更好吗?

我写作此文的宗旨,不是叫青少年朋友去学田小华先生的书法,因为学习时风正是田先生竭力反对的,我的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朋友去学田先生志存高远的抱负,在书法上无所畏惧的勇气,永不言弃的信念,传承而又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坚定文化自信和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像田先生一样的贡献!

二田行书作品欣赏六个字(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