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家风(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优秀家风(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1)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规范和习俗。家风与作风存在密切联系,好家风滋养好作风。家风既能体现在家庭里,也能体现在工作上,更能实践在群众中。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培育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既是对家人的爱护,也是对事业的负责、对社会的担当。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上作出了典范。毛泽东是子女的严师,又是子女的慈父。他对子女,身教重于言教,在思想上要求严格、学业上督促指导、生活上关心爱护,尤其注意防止子女在思想上、生活上的特殊化倾向。邓小平家风十分严格,邓家吃饭,孩子们每次都要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净,不允许有剩,哪怕有一粒米掉在饭桌上都要求捡起来吃掉。刘少奇的儿孙们各自有着不凡的人生,却大多默默地过着平凡的生活,其女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留下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要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周恩来夫妇治家无私,他们没有给后辈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辈留下了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人为之敬仰。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革命的家风源于中华民族家风文化的积淀。“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礼记·大学》提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诸葛亮临终前,在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告诫后世:“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唐代陈崇《陈氏家范》强调:“循矩斯方,受规则圆。非规非矩,遗羞昔贤。父兄之教,在所宜先”。宋代的士大夫家庭都很重视培养子孙的品行,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宋朝名人,都留下了家训,如范仲淹有《义庄规矩》,司马光有《家范》,包拯有《包拯家训》,黄庭坚有《家戒》,袁采有《袁氏世范》,陆游有《放翁家训》,赵鼎有《家训笔录》,朱熹有《朱子家训》,陆九韶有《居家正本制用篇》,叶梦得有《石林家训》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训》提倡日常生活要注意勤俭节约的家风,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传诵久远的名训,深深影响了后人的勤俭行为。

古人讲:“家何以治?曰各自尽。”意思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各自对家庭尽责,共同遵守道德准则,互爱互助,全家人一条心,家庭就和和美美、纯纯朴朴、蒸蒸日上。

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党员干部正家风要敢于“亮道、亮镜、亮剑”。亮道,亮为民从政之道、亮严格治家之道、亮清白处世之道,旗帜鲜明摆观点;亮镜,常常照照家里人是否勤俭持家、常常照照自己是否作出表率,对照反思常提醒;亮剑,对苗头细节亮剑、对各种诱惑亮剑、对不正之风亮剑,该制止时就出手。狠刹“奢侈风”“后门风”“人情风”,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家管起,从身边人带起,越是担任重要职务、承担重要责任时,就越要有定力、有原则、有尺度,必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好,真正赢得信任、赢得尊重、赢得民心。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康井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