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


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1)


一直以来,我都是很认同道家的学说的,期间一直在看道家典藏。

《道德经》,《易经》我都看了好些遍,随着年岁的增加,陆续也读了很多佛学,甚至尼采等哲学,无独有偶,发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发思考:

为什么无论是佛学,还是道家,殊途同归,最后讲究的都是要舍弃这世间的牵绊,要“断舍离”呢?

这个问题太过深奥,咱们不妨把思维简单化,先弄清楚佛家讲了什么,道家讲了什么,什么又是断舍离?

佛曰:色即是空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心头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何必要处处去擦拭呢?

世间的牵绊,情绪的纠缠,都是看在眼里的空空如也,漂亮也罢,丑陋也罢,终归尘土,皆为虚幻。全凭缘来聚散。

这好像是佛陀高明的感慨,忠告世人不要过多纠缠世上的事物,不应该受到牵绊,本来你心中无物,还能有什么能纠缠到你呢?

最后心头一片祥和,真是高明的很!

关键世人受的苦处太多,心中杂乱,感情,心绪怎么能那么平静呢?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断舍离的方法了


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2)


道家:清静无为

道家首推的就是老子,孟子。

老子讲,清静无为不是什么都不要做,是要保持低调,守住初心,远离心绪烦乱的事情。

据说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时候,碰见守关士兵,写下道德经,潇洒离去。

这本身就是一种断舍离。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追求仁,追求义等等,老子说,道者反之动,众人皆之为美,丑就显露出来了,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批判。要讲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原来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饱览群书,那个年代跟今天不同,纸张还没有发明,用的都是竹简。今天搜索一下,能出来几万条信息,那个年代,是需要有一膀子力气的。

这并没有妨碍老子的精神探索。

这个角度,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的。但还没有完全出世,其实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完成入世的任务。


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3)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不是想象什么是幸福,而是反过来想,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讲是不幸福。比如人常常会对于自己应该去做选择、去做决断的事情无视、拒绝,或者虽然拥有某种东西,但是不知道怎么去用它。

生活中太多繁杂的物质占据着生活,很多东西可能一辈子只用一次,甚至用不上。

不过太多人是舍不得扔的。

有很多收集狂,手机壳,手办,手表,鞋子一箱箱,最后都用不上,断舍离就是只留自己能用的上的,最大化的精简自己的生活,避免被这些东西牵绊,能让你生活的更轻松。

断舍离是一种修行方式,是你在尘世间的修行。


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4)


佛道为何最后都是断舍离?

本身佛家道家本身对物质就没什么追求了,还能断舍离什么呢?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有用无用的信息充斥着生活的边边角角。信息也是有无用的,甚至是垃圾的。断舍离不单单是物质上,精神上也可以断舍离。

同时,情绪,压力等等负能量,也需要定时清理。

此时的断舍离可以用很多方式,旅游,多与盆友沟通,冥想都可以,最后都是要回归内心安宁。

无论佛,道,信仰,哲学,最终都是解决精神上的问题,回归内心平静。

所以,都需要经历断舍离。


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主张(佛家色即是空道家)(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