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诗鉴赏方法与技巧(语文中考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一)知识精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现代诗鉴赏方法与技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现代诗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一)
知识精讲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是:“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简要的评析。”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诗歌鉴赏包含了“鉴”和“赏”两方面。“鉴”是指评价,“赏”指欣赏。因此,“赏”是对诗歌的初步阅读感知活动,即运用想象、联想等主观感受,对诗歌进行形象、意境的感知;“鉴”则要求更高一步,要求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并作出理性的思考。
一、诗歌鉴赏的内容
1.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的画面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歌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是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
2.作品形象。作品形象可以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塑造或描绘的另外的人或景物。诗人总是通过他所塑造的具体意象来寄寓他的情绪和感受的。鉴赏诗歌,就是调动自己的文学知识和生活积累,通过细心的阅读品味去捕捉诗人塑造的意象,分析形象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以及形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进而探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3.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鉴赏的语言一般是写得很精彩、很有表现力或对理解诗歌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或“句子”。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确认一个词语的解说是否得当,当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这还不够,有时还必须找到相关的词语,认真地揣摩句意乃至全诗的意思,这样才能分析出“词”或“句”的表现力。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欣赏诗歌,要注意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使我们似乎感觉到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4.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评价内容观点时要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5.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
1.注意作品中的“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折柳”的含义,关键是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柳”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2.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如描写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朽生活,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炼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
3.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法,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后所表达的新的含义。
古诗词中的典故有: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被杜甫点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两位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运用历史故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用战国时期廉颇的旧事表达了壮志未酬、英雄暮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4.注意作品中的“意境”。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思想感情;景,指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表达意境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杜甫的《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通过登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色彩。这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在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同作者的感情一致,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3)情景交融。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写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4)融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四句全是写景,在写景中寄有作者的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有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常见的有互文、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
(1)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的特殊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它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这一点,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又称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2)比喻。比喻在古诗词中用得很多,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这是描写月夜山水的佳句,诗人把洞庭湖里的君山比作“青螺”,具有色彩的生动性,同时又兼有山的形象性。形象性,正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3)比拟。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的“好雨”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雨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动物,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之“喜”。
(4)夸张。把事物的特征“放大”或“缩小”,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句是空间的夸张,后句是时间的夸张,把诗人强烈的情感表达出来。
(5)对比。把两组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能更鲜明有力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多么强烈的贫富对比和阶级对立。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两次不同际遇而产生的感慨曲折细致地表达出来。
6.注意风格流派。“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是作品的风格。比如李白诗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陶渊明诗的冲淡平和,王维诗的诗中有画。又如苏轼、辛弃疾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7.鉴赏“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中的重要关节处。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的有两种:一是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二是诗中关键或精彩的句子。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住“诗眼”,对鉴赏诗意和艺术手法会带来更大的提高。鉴赏“诗眼”的切入口大致有以下几种。
(1)明白诗句含义,赏析用词的精妙。这是鉴赏的前提,只有先弄懂了“是什么”,然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的“闹”有“喧哗”、“发泄”、“搞”、“开玩笑”等多个含义,而在诗中,诗人把春天、春花拟人化,把春花烂漫、争俏斗艳的情态通过这一个传神的词表达了出来,令人在感叹、赞赏春天美丽之余,又感受到诗人内心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明确表现手法。鉴赏“诗眼”离不开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句中,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水平静如镜的特点,而“风”的“乍起”又岂是“吹皱了一池春水”,不也吹动了那池边之人吗?是写水,又分明在写人,融情于景的手法使诗词的内涵显得分外含蓄,令人回味。
三、诗歌鉴赏步骤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时代背景、心情和文下注释,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本意。
仔细推敲诗题,也是理解诗歌含义的方法。诗题即诗歌的额头,含有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看《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描绘的是枫桥夜间的景象,“泊”字可见作者的羁旅情怀。
另外,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反复诵读,把握作品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也是诗歌欣赏的正确方法。
四、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1.学会写赏析文章。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叙、二引、三评。“叙”即概括地表述你的观点;“引”就是引用原文中的诗句、词语,作为阐述的依据;“评”就是联系自我的观点和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200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比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控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楚,这样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例题精选
(一)(2004年上海春考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阙,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 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2.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第1题答案是:音乐(歌唱、说唱)。 第2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王维诗中的“红豆”是指“爱情”或“友情”。李龟年诗中“红豆”是指“故国”、“家园”。 第3题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联系第3句,“落花时节”首先是实指自然界的“落花时节”——相逢于暮春;联系开头两句和人物的遭遇,又指人生的“落花时节”——李龟年如今流落江南,作者更是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联系时代背景,亦指社会的“落花时节”——安史之乱后,大唐由极盛而衰。
(二)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题目。
赤 壁
杜 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 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第1题答案是对仗。不了解这一常识,也可从“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的提示迁移过来。 第2题中的“周郎一炬”,指周瑜接受黄盖的建议,借助东南风,火烧曹操战船。“苏子两游”指苏轼两次月夜游赤壁,《前赤壁赋》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后赤壁赋》有“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答案: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第3题是鉴赏题,鉴赏的角度可以是景和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这个句子情景交融,写出了眼前赤壁鸥鸟栖集、寒烟弥漫、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色,融入了诗人的伤感——叱咤风云和泛舟吟赋的人都早已不在,自己在政治上失意,深感孤寂惆怅。如“荒”字表达了作者对诗中所述之事表示遗憾,不管怎么成功,不管曾经辉煌,到头来还是一个空字了得,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去理那些朝政,决定过轻松自在的生活。
(三)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和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分析】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四)读诗并回答问题。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 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迁移训练
(一)读诗并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诗并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诗并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用典流露了_______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_______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诗并回答问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___和第三中的___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___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诗并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解说首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