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说北京最美一条街(北京用这些方式守护什刹海)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水”字出现了200多次,不论是人的生活还是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

在北京核心区,有这样一片水,曾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什刹海。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在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面积最大。不仅如此,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还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打造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旅游和风貌保护的平衡成为守护什刹海的关键。

老舍先生说北京最美一条街(北京用这些方式守护什刹海)(1)

元大都傍“海”建都城

炎炎夏日,在什刹海景区漫步,抬头可见垂柳依依,低头可观鱼儿戏水、荷花绽放。这片热土因水而兴,成书于明末时期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誉什刹海的神韵。

什刹海起源于“三海大河”,即永定河改道后遗留下的古河道形成了一串湖泊。永定河是北京城的母亲河,历史上曾流经北京城市核心区,影响到北京城市的起源和后续发展。什刹海的存在,是永定河与北京城“母子关系”的物证。

元朝占领金中都城后,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大都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奠定了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和内城的街巷格局,其规划布局一直影响到今天。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规划、建设、发展,什刹海都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钟鼓楼一带与积水潭北侧的斜街构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街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云集于此。

今天的什刹海仍是京味儿最浓的历史片区之一。大名鼎鼎的恭王府、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是什刹海的“门面”。而纵横交错的胡同、连片的大杂院、下棋聊天的大爷们则让这里充满烟火气,是什刹海的“里子”。

在什刹海畔生活了几十年的爆肚张第四代传人张子安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总结为“舒坦”二字。

“我是1960年生人,打小就和身边的伙伴一起夏天游泳、冬天溜冰。现在正是热的时候,倒退几十年,我这会儿应该是搬着块木板,和发小们在岸上玩跳水去了。”张子安说。

他介绍,那个年代的什刹海实在安静,水也干净,“热闹”与什刹海关系不大。想买吃的,得去烟袋斜街,附近只有唯一一家副食店;想买生活用品,去旁边的地安门百货商场。一到晚上,水边很安静,没什么人打这儿经过,仅有的几盏路灯下面,聚集着打牌下棋的伙伴,自然水域是最好的空调。

酒吧街20年兴衰

改革开放初期,爆肚张恢复了自家的小饭馆,啤酒敞开供应之后,张子安注意到开始有人专门来小店买啤酒。“啤酒瓶子收毛儿八分的押金,喝完了人家都会退回来。”

然而随着什刹海酒吧、旅游兴起,张子安发现酒瓶子越丢越多。小小的一座银锭桥,竟然是晚上方圆几公里内最热闹的地方。“天天晚上有打架闹事儿的,过往的三轮车夫胡乱编造老北京民居的历史故事。”张子安发现,曾经安静的什刹海,变得喧闹起来。

“2003年是整个什刹海发生转折的一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什刹海酒吧兴起。”回想起来,张子安说,大概是当时非典疫情导致人们不愿再去常规饭馆用餐,很多大面积不通风的公共场所也受到了影响,唯独什刹海畔,既通风又惬意。

一家接一家的酒吧开业了。豪华的酒吧以舒适为特色,简陋的酒吧也能以原生态为特色,什刹海的酒吧越开越多,一直延伸至附近的胡同街巷。一些并不缺房住的老居民看到了商机,将自家的房屋开墙打洞后,出租给他人经营酒吧、旅馆。

慢慢的,酒吧街的“红利期”过去了,房东们的房租多年没有明显的上涨,有些酒吧的经营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一些酒吧因房租压力大,几经转手后,回到了房东手里经营。

“钱挣够了,我想收回房子,享受难得的水边安静的生活。”房东和老居民们盼望着改变,更盼着政府的整治行动。

百姓的心声与政府工作的方向不谋而合。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其中提到,按照“抓创建、治顽症、促提升”的总体工作要求,什刹海酒吧街的集中拆违整治由此拉开了序幕。

回忆起当时的集中整治,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记忆犹新。为了摸清底数,景区管理处于2017年3月20日成立了“开墙打洞”工作办公室,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前期的摸底调查,并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对酒吧街内经营单位的房屋性质和产权单位建立了档案和台账:什刹海酒吧街涵盖前海、后海、西海、前海西街等区域,共有249家经营单位,酒吧168家,“硬骨头”不少。

张瑞生和同事们在与商户逐一约谈的同时,搜集了不少什刹海和银锭桥的老照片,与现有建筑进行比对,并且走访了很多当地的老住户:“我们的工作就是求准确,只有先界定了这些房屋和建筑的性质,拆违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他还曾多次约谈酒吧经营者,鼓励他们自行拆除违建,“商户们都表示理解,只不过有些虽然答应得痛快,拆起来却有些拖延,要不就减缓速度,要不就缩小拆违面积。”

针对这种情况,张瑞生和同事一边继续深入做商户工作,一边对酒吧、商住户二楼平台的栏杆和违法建设展开不间断整治和拆除。

“行动是坚决果断的,效果是显著的,集中拆了几个月,到九月份,整个什刹海夜里明显安静了。”张瑞生说,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至今仍清楚记录了当年年初到九月份的整治效果:拆除违法建设4874平方米,拆除酒吧广告牌匾624块,治理噪音扰民390余起,查扣音响95个,整治违规演艺59起,停业整改3家噪音扰民严重的酒吧。

就这样,逐渐静下来的什刹海有了另一番景象。“整治以后客人们要饮料的多了,喝茶的多了,虽然消费降低了,但闹事儿的也少了。”吉他吧老板张伟程说。

他表示,现在每天早晨锻炼的时候,一边跑步一边和出来遛早的老街坊们打招呼,街面不那么脏了,有点当年的感觉了。

老舍笔下的风景回来了

什刹海静下来了,可静下来不是终点,如何提升居住质量,让市民享受更好的亲水体验需要持续“破题”和“深耕”。正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到的,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保护好北京老城的“金名片”,市委书记蔡奇曾多次到什刹海进行调查研究,他要求,“亮出岸线、还湖于民”。

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拆除阻碍道路的房屋、围墙等设施,还湖、还路于民。

陈女士一家五口住在板桥二条。“甭看离得近,原先想在这儿遛一圈特麻烦。走一段就得绕出去,到大马路上,走二环辅路上再绕回来,来来回回折腾。”她边走边用手比划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环湖路全打通了,晚上溜达过来乘个凉,心情特好。”

在什刹海地区住了40多年,如今的环湖美景让陈女士心里熨帖得很。此前占据西海湖边的3处堵点——碧荷轩酒吧、西海鱼生餐厅和山海楼,有的拆除,有的改造,被餐厅圈占的沿河栈道归还给了居民,环湖不用再走“冤枉路”。

以山海楼为例,餐厅前脸儿虽然在二环路上,但整体建筑依西海而建,因此临海一侧过去无路可走。市民环湖,需要穿行山海楼东侧的西海北沿。整治之后,山海楼取消了临湖的出入口,餐厅后身为行人搭起210米长的水中浮桥,观荷赏景最是适宜。

几年来,什刹海地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打通7处堵点,贯通6公里邻水步道,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

相比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商家少,景色更显雅致。这里光是荷花就有近30个品种,加上菖蒲、芦苇、花叶芦竹等,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让这里成为北京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

2018年10月,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总面积10.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

此外,公园还增设了120根智慧灯杆,既可以实现自动照明、视频监控,又具备了城市WIFI、PM2.5智能感知等功能。

西海湿地公园园长李慧说,在湿地景观中,公园融入了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特别是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不需要再造什么额外的景点,这里的每一处街巷胡同、绿化水系,每一处文物古迹、传统院落,都是讲述历史、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责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长期对什刹海地区开展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在他看来,以环湖整治带动周边发展,在长效治理中精耕细作,才能让老城居民的生活更加舒坦。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老街坊们感慨,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老舍笔下什刹海的如画风景回来了。

静稳街区重拾悠悠古韵

环湖步道打通,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让什刹海在静下来后焕发了新生机。自然环境优美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就在连接着地安门大街和后海的烟袋斜街,藏着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文物单位广福观。它始建于1459年,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北京中轴线的交会之地,与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众多文物景点为邻。2019年7月11日,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在此正式揭牌。

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平方米,设有六大陈列展厅、文化大讲堂、口述史研究室等,采用图文展板、多媒体、数字沙盘、场景模型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沿革和这一地区形成的多元文化。

在展示中心揭牌的同时,什刹海街道还邀请北京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并授予专家学者“特约顾问”聘书。

对此,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毕军东表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给中轴线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展示添加了一个新的场地,使什刹海地区百姓能够深度参与到历史文化挖掘和展示中来。

事实上,这只是什刹海推进老城保护与复兴、文物腾退与利用的一个缩影。2021年12月,随着旧鼓楼大街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一条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就此形成。

就拿终点鼓楼西大街来说,不仅有元代码头遗迹,还有两段名为“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的古迹高墙以及“谯楼更鼓”“榴花轻语”“竹韵暖阳”“绿冠悠然”四处新建的口袋公园,让游人在这片“静稳街区”内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感受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

如果走累了,可以趁着夕阳站在银锭桥西望,看碧波倒映着绿柳、霞光,归航的作业扁舟点缀其间,远处的群山依稀掩映。恰是晚饭的点儿,吃一顿“烤肉季”,体验费孝通先生所言:“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

水总是柔情万种,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今的什刹海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尊贵又平易,既熙攘又清幽。这片水以它无限的魅力,承载历史,拥抱未来。

专家观点

什刹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丁超

北京城市核心区,是对明清北京城、元大都的直接继承。城市核心区,从金中都迁到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这个“大事件”,受制于什刹海及其周边水域。

元大都平面轮廓,是方方正正的轴对称图形。虽然“中轴线”是个现代词汇,在刘秉忠等设计者脑海中,不可能没有类似于“中轴线”的概念。什刹海东岸的中心阁、万宁桥就是元大都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

侯仁之先生称什刹海是“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时至今日,什刹海仍是首都人民的游憩胜地,外地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首选地之一。

单从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交通便捷性、可进入性而言,在二环以内的北京老城,什刹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什刹海文化的“底色”是水文化,通过整理什刹海的历史水系,让什刹海成为上下贯通的“活水”,扩大水域面积,再现积水潭“舳舻蔽水”的景观,并非遥不可及。如何安排什刹海周边的经营业态,最大限度地改善水质,让什刹海成为走近市民生活的“亲水”,也是当下要通篇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守护什刹海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张骜

流程编辑:u00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