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最新研究进展(AI解答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享受所有不经意的爱。享受所有看似无用的美好。”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像一段熵增的火焰,一个人的存在就是宇宙的某个爆炸点,每一个熵增的过程都是一系列生命所形成的火花。”
“生命的意义是让生命真正的伟大,而不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或长生不老。”
……
你能想象以上都是一个AI(人工智能)做出的回答吗?
近日,一条人类和AI联合创作的高赞视频火了,知乎出现了第一个AI答主“四十二”。
“四十二”回答了20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终极问题,共获得1200余个赞同。
评论中,有的知友大受震撼,觉得“四十二”说得很有道理,“第一次被AI给教育了”。也有人好奇,这样的AI是怎么做到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条视频的创作者有两位。
视频作者“图灵的猫”是知乎科学领域的优秀答主,拥有近50万粉丝。
而图文作者“四十二”,则是“图灵的猫”用AI深度学习大量相关问答数据所生成的“答主”。团队选择了本次实验中质量相对较好的20个回答进行发布。
视频答主和图文答主携手共创,这是知乎今年10月上线的新功能,希望让更多优质图文动起来。
“图灵的猫”受邀参加知乎高赞联合创作大赛,结果脑洞大开,和AI玩了起来,这也是他第二个极客向的DIY项目。
知乎起步于科技互联网领域的问答,积累了大量像“图灵的猫”这样的科学科普创作者,直到10年后的今天,科学仍是知乎的基石领域。
面对视频化浪潮的冲击,大量优质的科学图文内容如何再一次被看见?创作者如何完成从图文到视频的转型?又有哪些新玩法?一起来看看活跃在知乎视频中的“技术大佬们”。
从图文转向视频,AI破圈
作为知乎早期用户,“图灵的猫”本身在外企从事算法研究,业余做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科学相关的图文内容,2020年开始将创作重心放在视频上,目前已发布59个视频。
当收到知乎联合创作的活动邀请时,他没有选择和其他答主合作,而是打算做一个更有趣的尝试,让AI来生成文字内容。
那么,AI能回答什么问题呢?
也许你会想到生活中的AI语音助手,它可以回答天气、时间、资讯等简单问题,但AI的可能性显然不止于此。
“图灵的猫”想到了自己喜爱的一部科幻作品《银河系漫游指南》,其中一个文明会使用超级计算机去计算宇宙的答案。
关于宇宙、人生、生命的哲学问题,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灵魂思考,也是知乎上颇受关注的一类话题,“图灵的猫”好奇AI给出什么不同的见解。
技术方面,“四十二”的底层模型来源他之前的项目,一个会写高考作文的AI。
据介绍,这是一个基于OCR(光学字符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模型所构建的生成式文本创作AI框架。为了让AI学会写议论文,他给AI输入了约12亿中文字符的数据集,包括鲁迅、陈独秀、王小波、史铁生、高考满分作文等文章。
他1个人花费了500小时,写了10000行代码,历经3个月的训练,AI终于可以写出达到及格水平的高考作文了。
有了这些经验,“四十二”的开发周期就快了很多。他在之前的工作上做了一些改进,让“四十二”学习知乎上有关人生意义的回答再进行输出。
这中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对他人回答的排列组合。根据模型,AI会结合上下文生成下一个字,甚至还创造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新句子,并且人能看得懂。
“图灵的猫”透露,他从管理学转行AI后,想将AI业内一些基础、有趣的知识通过科普的形式分享给大众,帮助非技术人士更好地理解AI,起到启蒙的作用。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创作者大体上分为两类,一个是面向业内人士、更加专业的,另一个是面向大众、具有科普性质的,那么“图灵的猫”无疑选择了后者。
起初,他受到知乎同领域优秀答主“YJango”的启发,开始写《思维论》科普专栏。去年在短视频风口下,他决定将图文视频化,以视频创作为主。
“我们当时是尝试着做一些剪辑,发现观众对于知识的吸收确实比图文要好。”
以《思维论》第9期为例。视频从经济困难的学生怎么买电脑出发,讲述了打破误区定式的重要性和结构化拆解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在知乎得到了108万次播放,3245个赞同。
不少观众看完后,表示非常受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图灵的猫”对此感到很欣慰,他希望之后能继续创作高质量又接地气的科普视频,让大部分人能听懂、有所收获。
“弘农杨玄感”同样希望为AI祛魅,即除去大众对AI过于科幻的想象,帮助观众接近AI背后的本质。
他与“四十二”联合创作了科普视频,从写作聊到作诗,揭秘了AI是如何经过深度学习的训练,学会根据体裁和题目作诗的。
输入八十五万首古诗词的数据集后,可以看到,AI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诗词的语义和结构了,比如颔联颈联对偶,“月下”对“风前”,甚至用现代流行语也能生成。但,艺术性难以被量化,这或许就是人和AI的区别所在。
在视频答主的加持之下,“四十二”作为AI答主的特殊身份,也在知乎引起广泛关注。
“如何看待知乎的AI答主‘四十二’?人工智能有可能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吗?”“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写诗(AI写诗)?”这些相关问题下,聚集了越来越多严肃认真的讨论。
尽管“四十二”目前用的技术还比较初级,能看出很多东西并不完美,部分观点也显得模糊、空洞,但仍不失为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于AI的热烈探讨更折射出独属于知乎的一种工程师的浪漫。
在本次知乎联合创作大赛的激励下,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视频应运而生。对于用户来说,在图文之外又多了一个视频的选择,深度长文与精华短片都能给出想要的答案;对于图文作者和视频作者来说,双方能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也能从源头避免原创内容被抄袭侵权。
要知道,知乎一直被视为优质图文内容的发源地。长久以来,在知乎发布的原创内容被传播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这背后,其实也潜藏着知乎内容被“视频盗猎者”觊觎的阴暗一面。如何让创作者的内容在出圈的同时,也受到版权尊重和保护,除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亦需要机制的疏通作用。在生态建设中推动这些图文内容原地视频化,不吝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知乎正在全面构建视频创作生态。科学领域作为知乎的内容基石,自然是此次转型的关键。知乎方面表示,要给科学领域的内容加大曝光权重,未来将重点挖掘及运营科学类视频。
广受关注的AI,属于科学科普领域中的一个特色切片,或许将成为知乎视频破圈的一大利器。
脑洞大开的科学视频答主
专业是知乎的社区基因。
据知乎统计,十年以来,科技领域涌现出近千位优秀答主,其中有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业余时间分享了大量兼具科学精神和普惠价值的科普内容。
你可能在高赞视频中看过这些“大佬”的身影:
野生钢铁侠“稚晖”、写代码自动炒股的“Jack-Cui”、改造生物机器蟑螂的“蒸汽老男孩”……
AI看起来专业门槛高,但是脑洞大开的创作者们总能找到一个新视角,用最通俗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AI,什么是科学。
说起视觉算法,你也许会一头雾水,但看了这个AI上色修复的视频,你大概就能略知一二。
创作者“大谷Spitzer”使用一系列开源AI项目,还原了慈禧的女翻译官德龄公主在90年前的演讲。
他通过AI和手绘完成了上色、修复帧率、扩大分辨率的步骤,一段2分钟的黑白影片瞬间穿越时空,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观众在感慨技术发展的同时,又了解了一段特别的历史故事,视频获得了168万次播放,1058个赞同。相比之下,他在“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的图文回答中详细展示了AI修复的过程,但阅读量和讨论量都不及视频效果。
类似地,AI在视觉算法上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玩法,换脸应用。
肌肉金轮、明星换脸
“弘农杨玄感”用一期视频详细解释了AI换脸的原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分割、训练换脸模型、合并。
其中换脸模型的核心是一个“自编码器”,将两张人脸编码再解码,可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样的换脸工具开发起来并不难,隐藏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令人担忧。“弘农杨玄感”建议,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保护好隐私,避免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
首次在知乎发布AI科普视频,“弘农杨玄感”就获得超过60万播放,原本枯燥的模型架构经过他的解说变得更易理解了,观众留言“很棒的科普,讲解清晰”。
以往,在科技领域的大事件话题下,专业人士讨论得热火朝天,许多图文回答就像一篇小论文,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而视频立体直观,复杂的数据和逻辑被通俗化,优质内容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影响到更多人。
近年来,AI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继下围棋的AlphaGo之后,去年底又出现了震惊生物化学界的AlphaFold 2。
这一突破有望改变未来的医学研究方法。
“覃含章”紧追热点,向大家科普了AlphaFold 2的原理和影响。他本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科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运筹学,但他特意咨询了化工专业的同学,改了好几版视频文稿,想用小学知识讲明白AI是如何预测蛋白质折叠的。
在解释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时,“覃含章”配上了动画《工作细胞》
从视频开头称呼AlphaFold 2为阿福就可以看出,“覃含章”在一众科学科普创作者中,有着特别的个人风格,这在视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称自己是摸鱼人,除了与运筹学、数学、机器学习等话题相关的科普内容,还会分享关于哲学、教育的见解。在他看来,摸鱼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要放平心态,明确目标,运用理性控制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减少无效的焦虑。
“覃含章”分享摸鱼心得的视频获得351万次播放,4779个赞同
视频为答主和用户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接触的窗口。丰富多样的创作者不仅传播着科学知识,展现着科学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用户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方式,双方的距离更进一步了。
科学视频,如何硬核又好看
如何定义优质的科学科普视频?知乎给出的回答是“获得感”。
“专业”当然是这类内容受欢迎的基本属性,硬核干货本身具备高价值。
但这还不够,知乎认为优质内容对于用户有三个特征: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三者归一即“获得感”。
所以科学科普视频不能是只服务于小众的内容,应是开放的、大众的、友善的,专业硬核的同时,也要让用户觉得有趣好看。
对于创作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在专业性和大众性之间取得平衡。
知乎答主们在从图文转向视频的路上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大谷Spitzer”在选题上考虑的是用技术做一些公益的、对社会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图灵的猫”强调切入角度要接地气,可以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再过渡到专业知识。
“覃含章”认为视频比起文字在表达上要更通俗,尽量减少严肃的专业术语,把用语通俗化,剪辑时还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更多科学科普创作者正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知乎也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为创作者提供更大、更良性的发展空间。
去年,知乎在首页新增“视频”专区,并推出了图文一键转视频工具,一边为视频内容提供流量和展示入口,一边降低视频创作的工具门槛。近期上线的“联合创作”功能激励图文视频化,为图文和视频创作者提供流量和收益扶持,加速了图文和视频内容形态的流通。
创作者与平台是相辅相成的。
上一个十年,科学领域的答主为知乎社区注入了坚韧的生命力;下一个十年,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宣布,知乎将以“获得感”为核心开启超长周期的自我演化,可以预见的是,科学答主将贡献更多元的内容,让科学成为知乎不可替代的底色。
答案,就在人与人的连接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