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

历史上的唐僧,是一位宗教圣人。在《西游记》里,他又具有怎样的多重形象与性格呢?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1)

第六讲:世俗化的高僧——说唐僧

文 / 郭英德

  • 圣人形象与“主弱从强”

历史上的玄奘是个得道高僧的形象,德行很高,修养很深,是宗教的圣人形象,不仅仅是宗教徒。这种圣人形象往往通体圣洁,具有一些凡人所没有的特点,比如坚守一种很高的德行,思想相当纯洁,意志特别坚强。宗教圣人要有明确的宗教理想和人生目标,这种理想按佛教的说法就是“普度众生”,要有非常纯洁的宗教式的人生追求,完全献身于宗教事业,没有个体欲求。与此相关,他在性格方面也应当有相当的修养,要很纯洁、很善良、很宽容。

这些特点落实到小说中的唐僧形象身上,有两个方面与历史原型相关,一个方面就是他对佛教持非常虔诚的态度,无论面对生死的考验,还是权势女色的诱惑,唐僧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宗教信仰;另外一个方面,唐僧还有一种献身的精神,在小说中他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能够忍受这些磨难,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要为百姓求取真经。正因为有这两种理想性的品质,或者说精神性的品质,使唐僧在取经队伍中虽然说本领是最小的,甚至连白马都不如,但是他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人物。

  • “秀色可餐”的唐僧肉

历史上的唐僧形象走进《西游记》小说以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最大变化呢?就是从宗教式的圣洁人物变成一个肉骨凡胎的普通人物,具有凡夫俗子的世俗性特点。

种世俗性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他所处的地位上。得道高僧本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超越凡俗的,但是小说中唐僧却成为妖怪们袭击的主要对象。唐僧的徒弟们和妖怪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险的搏斗,大多都是为了让妖怪不把他抢走或者重新把他从妖怪手里抢回来。而引起这些搏斗的原因,是因为唐僧经过“十世修行”,他的肉身“一滴元阳未失”,所以吃他一点肉就可以长生不老。

这实际是把这个得道高僧给滑稽化了,滑稽化为一种美食,一副长生不老药。因为他是一种美食,一副长生不老药,这就引起了妖怪们拼死拼活的抢夺,希望得以一饱口福,这种描写本身就带着一种滑稽的特点,在特殊的处境中把唐僧滑稽化了。唐僧西天取经是很神圣的事业,而妖怪们阻挠他则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个人欲望,即长生不老,所以孙悟空等保全唐僧的生命便有了独特的意义。尽管这样,“唐僧肉”毕竟成为一种滑稽性的意象。当“秀色可餐”四个字围绕着唐僧圣洁端庄的形象来回盘旋,挥之不去,成为无数次生死搏斗的起因时,戏谑调侃的意味也就呼之而出了。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2)

  • 胆小软弱的“脓包”

此外,唐僧性格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作为得道高僧,意志应该是非常坚强的,性格应该是非常刚强的,应该有过人的毅力和胆略。但从小说的描写中,咱们恰恰看到了一种相反的倾向,唐僧在小说中非常软弱怯懦,甚至胆小如鼠,极易受到惊吓。高深的道行和虔诚的信仰,并没有给他带来坚强的性格,也没有增加他应对困难的勇气。

例如,孙悟空被狮驼洞的老妖吞食了,唐僧“唬倒在地”,半晌才跌脚捶胸呼叫道:“徒弟呀!只说你善会降妖,领我西天见佛,怎知今日死于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众的功劳,如今都化作尘土矣!”(第七十五回)这时,猪八戒又乘机在旁边煽风点火,提出干脆散伙,唐僧就更加惊慌失措,乃至“放声大哭”起来。难怪孙悟空经常要气得骂他是“脓包”了(第十五回)。

在妖怪面前,唐僧从来一点儿也没有英雄好汉的气概。打不过妖怪,好歹也得有一股正气,像猪八戒说的,“好歹不倒了我的旗枪”。即使让妖怪逮着了,也得自己鼓气,或者望风而逃。可是唐僧连逃都逃不走,“两腿酸软”了,还怎么逃?真被妖怪逮到了,猪八戒的表现是很坚强的,他从不求饶,嘴里要骂半天,告诉妖怪我那悟空哥哥是很厉害的,不会饶了你们。可唐僧却从来没有这种气概,每次被逮到,遇到妖怪,怎么也不行。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3)

  • 刚愎自用的家长

在危险面前的失态显示了唐僧的性格软弱,这还只是一种普通人的正常反应,读者读起来顶多是觉得“恨铁不成钢”,对他还是同情的。但是我们发现,他的很多危险是由他的一个性格特点造成的,这就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孙悟空的话,自以为是,“见事不明,好歹不分”。

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一位领袖人物,本来应该具有过人智慧和识人的眼光。刘备有个特点,就是有知人之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诸葛亮,比如对马谡的看法,这是领袖人物的基本特征。宋江也有知人之明,先后送很多人投奔梁山,他具有领导者的宽容的胸怀,能够海纳百川。而唐僧恰恰既缺乏知人之明,又缺乏宽容的胸怀,反而具有一种家长似的褊狭固执,刚愎自用,经常滥用师父的权力,丝毫不讲道理。

本来孙悟空是他的大弟子,本领最高,性格坦荡,一路上降妖伏魔,非他不可,这一点唐僧无疑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唐僧在伪装的妖怪面前,常常不辨善恶,更经常颠倒是非,无端地指责孙悟空违反了佛门慈悲为怀的原则和不杀生的戒律,严厉斥责孙悟空滥杀无辜,然后就大念“紧箍儿咒”,疼得孙悟空满地打滚。有时“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第五十七回),孙悟空连声求饶,他也轻易不停口。

唐僧这种主观武断的判断在小说里面一次又一次的地重复,他不断重复这种错误,但是却从来不吸取教训,也很少承认错误。只有到了八十八回、九十回以后,他才开始可以接受孙悟空的意见。但是在此之前,但凡孙悟空说有妖怪,他总不相信。孙悟空给他画个圈子,说你待在圈子里别出来,要不然会被妖怪捉走的,可是他就不待着,非常固执。

本来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他应该非常明白,要消灾破难,真正依靠的是孙悟空,猪八戒靠不住,沙和尚虽然人很可靠,但是武功不行,白马虽然是天马,但是也靠不住,唯一靠得住的是孙悟空,多少次的灾难都是靠孙悟空把他救出来的。孙悟空被他轰到花果山,他被妖怪抓到,还要请孙悟空出来救他,没有孙悟空不行的,他很明白。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之后,他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错误,这就可以看出他的刚愎自用。

唐僧对徒弟蛮横专制,但是对妖怪反而非常宽容和善。对于妖怪讲求行善,这是他做人的一个原则,符合佛教的道理,不可轻易杀生,哪怕是妖怪也不能杀。可是既然妖怪也不能杀,为什么对自己的徒弟那么残酷呢?一个人听不进别人的话,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性格坚定的一种表现,看准了一个事情,坚决不干,或坚决要干,非常固执,就是死胡同也要走,这从一个方面看的确没有错。就像刚才讲的,唐僧具有虔诚的态度、献身的精神,认准了一种理想、一条道路,谁说也不听,谁劝也不改,碰了南墙也不回头。但这里总是要讲一个“理”,就是你的道德观念、立身处世的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现实考验中证明出错了,你就一定要改正。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4)

  • 耳根软与幼稚病

唐僧还有第三个性格弱点,那就是耳根软,爱听好话,爱听奉承话。他信任的不是对他能直言相诤的人,像孙悟空,说的是真话、实话,他不信任,他信任的是猪八戒。这是为什么呢?他有他的道理,他觉得猪八戒耳朵很大,都挡到眼睛了,所以一看就是位愚拙的人,不会骗人,很老实,很可爱,所以我一定要相信他。而孙悟空火眼金睛亮晶晶的,一看就靠不住。这也表现出他的刚愎自用,先入为主。信任一个人,应该根据他的实际行为、实际效果和他的基本品格,但是唐僧不看这个,他看的是人的外表,根据这个就做出主观判断,一直不加改变。而且他还爱听那些听起来很入耳的奉承话,往往不计真伪,不辨真假,统统都加以接受,而逆耳的忠言他常常听不进去。

唐僧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弱点,就是幼稚病,有一种儿童的心性,这种心性和他得道高僧的稳重外表构成了不和谐,形成强烈的喜剧性效果。得道高僧应该性格沉稳,坐得住,“坐如钟”嘛,坐个十天八天也没问题。但是唐僧就是坐不住,孙悟空看得最明白,唐僧常常不守纪律,所以他奉命化斋探路之前,总要特别嘱咐师父留在安全的地方,切不可擅自乱走。但是,唐僧有了多次的教训仍然不长记性,还是屡屡因为“坐不住”的老毛病,惹出乱子来。

例如第五十回在金屿山下,孙悟空去化斋前对唐僧直言相告:“这去处少吉多凶,切莫要动身别往。”说完转身欲行,又不放心,加重语气重申一遍:“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一个安身法儿。”于是用金箍棒在地下画了一个圈子,让唐僧安坐其间。据说此圈“强似铜墙铁壁”,里头的人可以出来,外头的人进不去,可以避邪的,任何妖魔鬼怪也无法进去。不料孙悟空离开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唐僧就禁不住猪八戒的撺掇,走出圈外,于是又落入了妖怪的手中。

我们不能不怀疑,唐僧是否保留了某种类似于顽童的性格,这也成为妖怪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第二十八回,唐僧“听信狡性,纵放心猿”,把孙悟空赶走了,剩下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他。他肚子饿了,派猪八戒去找吃的东西,八戒去了,久久不回,老实的沙和尚急着要找回八戒,再三叮嘱师傅坐在原地等候,不要乱走乱动,说是树林里很危险。唐僧随口应承下来,可是只坐了一会儿,就觉得“十分闷倦”,自作主张,站起来到处溜达,“徐步幽林,权为散闷”,结果一头闯进黄袍老怪的老巢。连众小妖都笑他是“蛇头上的苍蝇,自来的衣食”。可见唐僧不守纪律,坐不住,这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儿童心态,而不是成年人的心态,更不是得道高僧应该有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5)

  • 唐僧的双重性格及其命运

唐僧的诸多性格特征中,有的属于喜剧性,满可爱的,有的却不那么可爱。这就造成了读者对唐僧这个人物双重的审美态度,一方面钦佩他,钦佩他追求事业的执着精神和坚韧毅力,另一方面又在某种意义上讨厌他,讨厌他的霸道蛮横,人妖不分,认敌为友,好听谗言;一方面非常看重他,因为他主动地历经千难万险去取经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又在某些方面瞧不起他,瞧不起他的软弱无能,用人不专。这种奇妙的双重性格组合,赋予唐僧形象以特殊的内涵。正如孙悟空所说的:“我师父是个慈悲好善之人,又有些外好里枒槎。”(第三十三回)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西天取经的过程不仅仅是孙悟空心性修炼的过程,也应该是唐僧心性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唐僧和孙悟空的冲突,随着历难次数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冲突越来越少,这是成反比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僧的性格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但这样一种变化始终缺乏一种从量变到质变,顿悟或者渐悟的过程,我们都很少看到,真正的成熟起来,成为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精神领袖、宗教信徒。在阅读《西游记》小说时,咱们真正欣赏是在这一过程中唐僧这位得道高僧的一系列世俗化的表现。显然,这部小说是把圣人和平民百姓放到同等的地位来进行观照的,发现圣人也有平民百姓的种种缺点,也有人性的弱点,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很深入的观察。

唐僧这种性格弱点直接要影响他西天取经事业的成功。西天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是妖怪的阻拦,另一方面是上界的天神包括如来、观音等对他们师徒的考验,但这只是外在的原因。人一生的种种磨难,不仅仅由于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机缘,这种机缘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克服的。为什么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呢?就是因为有内在的必然性的机缘,内在的性格原因起了根本的作用。西方人有句老话:“性格就是命运”。这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他的命运,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从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去分析他的性格。

《西游记》小说的深刻性就表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没有把唐僧塑造成一种道德典范,如果仅仅塑造成道德典范,进行一种或善者恶的道德判断的话,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小说把他塑造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既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也有普通人的性格弱点,而这些性格弱点恰恰是造成他的种种灾难的内在原因。

所以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也是他的心性不断修炼,性格不断成熟的过程。你的命是什么命也可能是注定的,这种注定意味着你的性格基调是一成不变的。但你的性格因素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不断调整、修正自己性格的时候,你的命运也许就可以改变。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6)

----------------------------------------------

作者介绍:郭英德,195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在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散文史研究、古典文献学、古代学术史诸方面都有卓越建树。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7)

----------------------------------------------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8)

栏目主持人: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

《郭英德讲<西游记>》栏目共分十讲:

第一讲:《西游记》的诞生与谜团

第二讲:如何看待《西游记》的主题

第三讲:《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

第四讲:自在不成人——说孙悟空(上)

第五讲:成人不自在——说孙悟空(下)

第六讲:世俗化的高僧——说唐僧

第七讲:喜感的俗人——说猪八戒(上)

第八讲:食色性也——说猪八戒(下)

第九讲:阅读的难题——说沙和尚

第十讲:《西游记》的游戏笔墨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慈善基金会

--------------------------------------------------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西游记唐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郭英德讲西游记)(9)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