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

“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在中国读书长大的孩子应该没有几个人没听过吧。

故事的主人公——西汉匡衡,据说家境贫苦上不起学,白天要做农活看不了书,晚上想看书了但家里又没光了。

怎么办呢,邻居家居然有光!于是,匡衡把墙凿了个窟窿,借邻居家的蜡烛光线照明读书,终成一代丞相。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1)

多么励志的故事,有多少家长曾经拿这个故事激励、鞭策,或者变相批评自己的孩子:

看看人家匡衡,小小年纪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好好读书,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考不出好成绩对得起谁呀。

话说匡衡的确是农家孩子,也的确是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的费用,但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到底是真的吗?

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凿壁偷光”出自汉代刘歆所写的《西京杂记》,其中卷二有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疑点之一

《西京杂记》是什么类型的书呢?

它是一本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记录的是西汉杂史,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很多流传在民间未经考证的遗闻轶事,况且还要带上作者的再加工。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2)

出处非正史,这就先要给凿壁偷光的典故打一个问号了。

疑点之二

匡衡家是农民,这点在史料上都已经有明确记载了。

古代农民虽然过得苦,但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基本不用炫耀房子,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一户,独门独院的。

匡衡和邻居家也不是亲戚,两家还共用一堵墙,再让匡衡在墙上凿个洞的概率有多大?大家请自行斟酌。

疑点之三

这也是该故事真实性最值得怀疑的地方。

我们现在基本都很少用蜡烛了,蜡烛的成本也是相当低廉,偶尔买上几十根营造一个烛光晚餐的浪漫氛围简直是物美价廉。

但你知道蜡烛在西汉时期是一个什么地位吗?

汉朝之前,中国是没有蜡烛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200枚等,汉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烛便是现代蜡烛的雏形,在当时属于极为珍稀的贡品。

有读者可能会说,那是汉高祖时期,说不定到了匡衡所在的汉元帝时期,都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了,也许蜡烛早就普及了呢。

可事实是,蜡烛在汉朝一直属于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每当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就会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可见蜡烛在汉朝一直都属于珍品。

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虽然使用蜡烛的级别要求略有松动,但归根结底一句话,蜡烛还是要家里很有钱才能使用。

毕竟西晋两个著名的首富石崇和王恺为炫富一决高下之时,拿蚕丝和锦做路两旁的屏障围了四、五十里PK,比谁家的珊瑚树更高大,这些在我们现代人听起来还是会觉得很奢侈。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3)

但搞笑的是,两人还有一项比拼是,王恺家拿糖水刷锅,石崇家就拿蜡烛当柴火烧,可见蜡烛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能大量用蜡烛是富贵的标志之一。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4)

所以,看到此处的大家应该想到了吧,匡衡家邻居除非是居住在农家的隐藏富豪,否则夜晚是绝不会点蜡烛的。

即便邻居点的是油灯,不是蜡烛,但那昏暗的灯光再经过一个洞后还能传递到匡衡的书上,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5)

“凿壁偷光”的故事虽多半为杜撰,但其寓意还是蛮好的。

毕竟匡衡的家境贫寒不是假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勤奋学习,凭借对《诗经》极为独特、透彻的解读,为当时的经学家所推崇,也因此步入仕途,步步高升,这样的经历也着实很励志。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6)

不过以后劝孩子好好读书,不妨可以换一个成语典故,囊萤映雪如何?

孙康靠雪光,车胤靠汇集一口袋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怎么听起来比凿壁偷光还不靠谱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7)

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发生过(被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一则故事)(8)

果然古人的励志典故,有些也只能当寓言故事听听算了。如果孩子真跟你较真儿,那还是先自己查清楚,再讲给他听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