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在中国有着这么一本国学经典,其中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等方面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出现的各种人物,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就是《春秋左氏传》。而《三十六计》中混战计里最后一计“假道伐虢”就是出自其中,而这一计最初出现在春秋时期,晋国就曾巧用这一计,先后灭了虢、虞两国。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1)

《春秋左氏传》

众所周知的“刘备入川”这一典故,其中的主人公刘备就用这一计而取胜。除此之外,在东周初期时,楚国国君楚文王也曾用过这一计。当时随着楚国的势力日益扩大,许多附属的小国都纷纷向楚国俯首称臣,然而在一堆小国中总有那么几个例外,那时的蔡国就是其中一个。仗着和齐国有着联姻就一直不肯归附于楚国,楚文王就在心里恨的牙痒痒,想着一定要给这个小国一点颜色瞧瞧,终于有一天让楚文王等到了这个机会。当时蔡、息两国关系较好,在一次息候夫人途径蔡国的时候,蔡国并没有对其以上宾之礼厚待于是愤怒的息候夫人回国之后便告诉了息候,息候听后也表示很愤怒。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2)

楚文王

于是向楚文王献计说两国可以合作一起设计把蔡国灭了,楚文王听后心里乐的笑开了花,简直是送上门的肥肉。于是楚国和息国便一起设计为蔡国布下了一个陷阱,后来蔡国果然上当了,待到蔡国反应过来时楚国已经借道息国,俘虏了蔡候。随后紧接着楚文王又设计表面上举办庆功宴,实际上是为息候布下了埋伏圈,于是赴宴的息候也成为了楚国的俘虏,就这样楚国先后灭了蔡、息两国。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3)

战场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是《三十六计》中“假道伐虢的”的原文,其中的“假”一字的意思为假借。全句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而“假道伐虢”一计核心要点就在于“假道”上,“假道”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而“假道”的目的也是为了掩盖背后的真实目的。案例中的楚文王虽然不是自己制造了“假道”的假象,而是接受了息候为其所铺设的“假道”,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楚文王也成功接着这条“假道”成功歼灭了蔡、息两国。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4)

楚文王剧照

“假道伐虢”也是需要使用者注意“假道”的方式方法吗,首先要分析我方在这场斗争中所处的局势是优亦或是劣势,以及了解敌方势力的综合实力。再以上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后,则要伺机寻找“假道”的理由和借口,像案例中的楚文王就是假借息、蔡两国之间的矛盾摩擦,才能有机会展开后续一系列的行动。要注意的是理由一定要充分,太过于尴尬的借口就极其容易引起敌方的察觉,到时候“假道”还未成功敌方对你的警惕就深了。在寻找到了合适的“假道”理由后,同时也要注意用“假道”来掩盖真实意图,使得敌方减轻甚至打消对你的疑心,才能起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效果。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5)

楚文王剧照

而当我方遇上此计,该如何面对呢?首当其冲的便是团结,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我方还没面对敌人内部就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无疑更是为敌人制造了趁虚而入的机会。相反的如果我方内部井井有条,一致团结对外,那么敌人短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接下来则是广交盟友,如果和其他的势力起了冲突或者关系僵硬,那么敌方就很有可能会挑拨离间,使我方被孤立,陷入困境。而如果我方和周围的势力都有良好的同盟关系,那么敌人想找理由“假道”可就难咯。最后则是在战场上必备的先决条件,时刻保持镇定,做到临危不惧和随机应变。

36计之假道伐虢(古有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6)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其实也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市场上常见的“跳板战略”,那么“跳板战略”又是什么呢?通俗来说“跳板策略”即是通过跳板进入目标市场的策略。这一策略展开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分为全面铺开式和重点突破式。而“假道伐虢”也是利用某国做跳板去消灭另外的一个国家,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人先哲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再从这些智慧中总结出来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