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原始时代两种语言(原始时代推出5个方言版)
大年初五,电影《熊出没·原始时代》方言版在各地上映,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等四种方言的版本同大年初一上映的普通话版和广东话版一起,共同为全国的观众讲述了同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方言影视剧总的来说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物,但一部广受期待的大片同时推出如此之多的方言版本,确是一件十分值得关注的事情。
方言能够给影视剧带来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拿喜剧来说,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恐怕方言对喜剧效果的强化作用是最令人期待的。
的确,从最早的方言配音版《猫和老鼠》,到出现众多操方言角色的《武林外传》,方言的使用都制造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但是,当笔者观看了《熊出没·原始时代》的方言版之后,却有一种意外的感受——方言带来的并不是爆棚的喜感,而是一种比喜感更值得珍视的真实的生活感。
其实,方言跟喜剧效果之间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人并不会感觉到方言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喜剧性。
事实上,方言带来的喜感来源于反差,在本来认为只能使用普通话的语境中使用方言,形成了反差,从而产生了谐趣。因此,影视剧中方言的幽默效果说到底还是来源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较为严格的区隔。
从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角度来说,普通话和方言在语境上保持一定的区隔,在一些公共社会空间里坚持使用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但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一些地方把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也并不鲜见。
不过,近年来,随着方言资源保护利用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空间经常是叠加在一起的,比如学校是普通话的使用空间,但学校里同样也有教学之外的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使用方言是生活的本来状态,也是方言的本来归宿。
生活如此,影视剧也是如此。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影视剧在坚持健康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并不必然要扮演“文以载道”的“公器”角色,让人们乐享生活也是影视剧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一目标下,要求所有的故事都必须用普通话来讲述是没有必要的。
方言是个人日常生活的语言,用方言来讲述一个让人乐享生活的故事,可以让故事离生活更近。这恰是方言本质功能之体现。
过去人们用方言给《猫和老鼠》配音,其实只是民间把方言应用于影视剧的原始尝试。方言被用来极尽夸张地制造喜感,这种效果借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多少有点像“洒狗血”。
但在《熊出没·原始时代》中,喜剧效果的制造依靠的是剧情和人物形象本身,而方言的使用却一如生活般质朴。
在这个春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可以全家一起去影院观赏一场用自己的方言来演绎的电影,那种亲切感就像过年饭桌上的亲人们在用方言讲述着自己这一年的故事。
当方言真正被用来讲故事的时候,它就已经铅华尽洗,走出了“原始时代”。事实上,讲故事也正是对方言资源的最好、最可持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邢妍妍 吴亚琦 王远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