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改进马车车轮(秦始皇统一车辙)
导读: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面,有一个镜头,车子里行驶过程中,被陷到了一条深深的轨道里,而这条轨道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车轨”!
后人在论起大秦帝国对后世的贡献时,无不论及“修长城、通直道、统度量、车同轨、书同文”这几件大事情。
司马并排的车子造型
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也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里的“石”是一种计量单位。在秦朝,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秦时的一丈等于十尺,约等于现在的2.707米。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秦帝国以国家的名义,用法律的形式统一了计量单位,规定国家车轮之间的间距为六尺,统一了在原来秦国基础上改进了的文字。
2000多年前的“车辙”的形成
秦朝的车子和现在的车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候的车子是木制的,车轮子也是木的,车轮子和地面上的摩擦,对车轮的磨损很大。
为了减少车轮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让车轮子更加经久耐用一些,当时的造车人就想了一个主意:将车轮子做的更窄一些,同时在木轮子的周围箍上一层铁。通过这一技术,车轮子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行驶地非常轻快自然,这就是那个时候的车轮。
过去的车轮子,都是木制的
再说到秦朝时期的道路,两千年前的道路和现在自然不同,那个时候的道路大多是石板路或者是泥土路,车轮子在道路上面滚动行走,通过和地面上的摩擦,就会在路面上留下一道道摩擦的痕迹;
同时,很多重要的地方多为关隘,运输的货物非常沉重,通过的时候,山路很窄,各种货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是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压出了重重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是当时的“车辙”!
车子长时间行走在道路上,道路上的车辙印子不断地加深,当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回形成一道车辙痕迹,而这些车辙痕迹会对行驶的车轮子有一定的固定作用,这时候的车辙沟壑就变成了一条条轨道了,这就是“车同轨”中的“轨”!
当路面上有了这样两条固定的轨道之后,行驶的车辆也只能沿着轨道行走,车轮子被牢牢地固定在轨道里面,这样才能够行驶的更快捷。
如果车辆脱离了当时的轨道,那么就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出轨”后,就会有一个再次“入轨”的过程。而当车子再次进入到两条轨道之中,轻者只是颠簸一下,如果只是一条轮子进入轨道,那么就有可能让车身倾斜甚至翻车造成交通事故。
秦朝的马车
三、“轨”的确切含义和定义关于“轨”的定义,一般指的是如下三个概念:
第一,迹:车轮行驶后留在路面上的痕迹;
第二,辙:车轮行驶后在路面上留下较深的痕迹;
第三,轨:车轮长时间行驶后,路面上的车辙不断变深变化,进入制约到车轮的行驶。
“辙”由“迹”而来,“轨”由“辙”生成。三个概念相互联系,又有相关的区别,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轨”可以制约车子的行驶路线,“辙”可以间接地影响车子的行驶路线,“迹”对车子的行驶路线影响甚微。
当时的“轨”的含义哈我们现在的“铁轨”含义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车同轨”时期的“轨”是自然形成的,而我们现在的“铁轨”是人为制造的。如今的铁轨就是古“轨道”的发展,而当年的“轨道”就是今天“铁轨”的原型。
在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的井径地区保留着一段古道,而这段古道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上,“镶嵌”着两条深深的车轨,深度足有50厘米,而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影片中的车子陷到了轨道里面的镜头也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四、“车同轨”的历史必然意义
在两千年前的土石道路上,“镶嵌”着两条深深的车“轨”,这就意味着车轮间距和两条轨道之间的间距必须吻合,才能够行驶的更加稳定和快捷,要不然就会出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其车子和轮子的距离都是不同的,在道路上行驶所形成的轨道也是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本国的车子只能在本国区域内行驶,而不能到别的国家。
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战车是军队中最常见的一种装备,而“轨道”也成为了一种自己国家的国防战略武器。
各国在制造战车的时候,都考虑到将自己国家的车轮子距离保持统一,同时又区别于别的国家,目的就是为自己在自己的国家道路上形成固定的“轨道”,只方便自己国家车辆行驶,也可以防止其他国家的战车进入自己国家境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秦帝国,分布在全国的不同规格的“轨道”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于是,他废弃了原有六国的防御工事,他收缴了各国的军事武器,对全国不一样的车轮间距和不同轨道重新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读如毛京,古代祭祀时用的物件,用来接引神祇)、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如果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从现代人的视角看,稍微有点窄。
大秦帝国的“车同轨”举措,形成了以驰道为主、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全国主要交通干线,适应了其全国范围内土木工程、军队调遣、邮传驿递、情报传递等工作的需要;此外,其北通九原的直道,也是当时可圈可点的国防工程,这就是大秦帝国和秦始皇所推行“车同轨”的伟大历史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礼记·中庸》
2,《史记·秦始皇本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