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技之四十三疑昔为今)
【诗技】之四十三:疑昔为今
最新、最实用的诗歌实战技术。选一首令人难忘的好诗,用一分钟时间,把一个诗歌技巧讲明白。
失去十字架的教堂
诗/沙漠
还没看见那山,就看见了
那座教堂。它在高高的山岗上
前部分建成塔楼
在塔楼顶上
又竖起那么高的
十字架!仿佛是一个信仰的高度
刺疼了另一个
或者,只是让另一个不爽……
一声喝令之后
仿佛耶稣不再受难
仿佛基督教义,被放低了一截
技法:
【疑昔为今】很多人写诗不注意时态,很多人写诗不会用时态。时态,简单地说,至少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存在。一首诗要写出层次感和丰富性,建议至少要有两种以上时态并存。一般而言,现在时时态是读者目光聚焦的地方。可时间像一摞碟子,有着厚厚的堆积,过去占了绝大部分,现在只是最上边那一层。所以写诗时,经常要有很大比重在说过去,这个谁也绕不开。怎么把过去写得跟现在似的,是一门手艺。
疑昔为今,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对过去进行表述时,通过迷惑性手段,使读者错以为是在表述现在。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强在场感和代入感。
剖诗:还没看见那山,就看见了
那座教堂。它在高高的山岗上
前部分建成塔楼
在塔楼顶上
又竖起那么高的
十字架!
如果不看下文,会以为这些说的就是现在诗人所见。为什么呢?这句话起了关键作用——“还没看见那山,就看见了/那座教堂”。这句话起了迷惑作用。有了这个迷惑,诗人继续写“它在高高的山岗上/前部分建成塔楼/在塔楼顶上/又竖起那么高的/十字架!”,就会让读者“误认为”这也是教堂现在的状态。其实是现在吗?不是。通过下文可以看出,十字架现在已经被拆掉了:“一声喝令之后/仿佛耶稣不再受难/仿佛基督教义,被放低了一截”。
造句:1.
刚推开贴大福字的木门
就闻见外婆香喷喷的粥
偷吃几颗栗子,几个大枣
天黑了,天凉了
外婆不在了
2.
我看了一眼表
现在五点半,草原的夕阳正在坠落
无边的红和无边的绿互相浸染
后来一谈起这个场景
我就要和老战友喝几盅
3.
唐·王勃《九日怀封元寂》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
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解析
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要读懂意思,必须对照上一句: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
意思是说:九月天高气爽,本来是交朋会友的大好季节,但与亲人好友远隔千里,身边连一个属于的人都很少见到,今天隔着高耸的龙山(也称为陇山),只能盼望着亲朋好友的书信快快到来。
重点:本技法的使用会形成一个特有的结构,即:误导性文字 主体性文字(被误认为现在的过去) 结果性文字。误导性文字是难点,直接决定技法能否使用成功;结果性文字是重点,不可或缺,进行误导之后,要向读者揭底,告诉他:我刚才写的只是看起来像现在,其实还是过去。这样才能起到作用。咱们举个反例:
我看了一眼表
现在五点半,草原的夕阳正在坠落
无边的红和无边的绿互相浸染
疑昔为今实际上不改变今昔的属性,今还是今,昔还是昔。我们要的是“假现在”,而不是“真现在”。所以,我在造句里还要追加两句:
后来一谈起这个场景
我就会和老战友喝几盅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在时态上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诗是主观的,时态也可以随心情流淌波动,一定的矛盾更有味。
感悟:
时态,是对时间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