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坦克和t62坦克对比(三千铁骑下西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与中东某国签订了一项坦克车辆的出口合同,其中包括2860辆69-II中型坦克和286辆抢救牵引车,三年时间完成。坦克中包括69-II、69-IIA战斗坦克以及69-IIB、69-IIC、69-IIC1指挥坦克等多种型号,这是兵器工业坦克车辆历史上出口数量最多的一单合同,69-II中型坦克又是兵器工业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蔡寅生先生当时在兵器工业部科技局负责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他的回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大合同是怎么完成的。

69坦克和t62坦克对比(三千铁骑下西洋)(1)

国产69式坦克,该型号研制成功后曾少量交付部队试用,但最终并未量产装备

69式坦克并未量产装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国产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63式装甲输送车相继定型并装备部队后,初步解决了装甲兵部队主要战斗车辆的有无问题,极大增强了装甲兵部队和工业部门自主开发新型坦克车辆的信心,下一个目标理所当然地指向了新一代主战坦克。

1963年装甲兵科研院开始了论证,1965年正式下达了新型中型坦克的研制任务,代号121。1966、1968年先后研制出两辆样车并进行了试验。

1969年珍宝岛事件中缴获了一台苏式T-62坦克后,立即进行了测绘分析,并从中选取了11项部件用到了121坦克上。1970年再研制出了3辆样车,试验结果基本达到了战术技术指标,于是决定小批量生产。但由于有一些新部件的技术不够成熟而被迫停产。1971年五机部重新审查了方案,毅然决定舍去那些尚不成熟的部件,适当降低指标,简化方案,从而顺利通过了定型试验。于1974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中型坦克。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代中型坦克,也是我国中型坦克从仿制向自行研制迈出的重要一步。

虽然69式坦克并未量产装备,但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代69式坦克的底盘,却成了一个重要的基型,衍生出了一个庞大车族。譬如,为了应国际市场要求,换装了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后,派生出的用于外贸的69-II、69-IIA主战坦克以及69-IIB、69-IIC、69-IIC1指挥坦克等。

69坦克和t62坦克对比(三千铁骑下西洋)(2)

虽然69式坦克并未量产装备,却衍生出了一个庞大车族

69-II的出口记

1981年,中东某国提出采购我国69-II型坦克的需求,该国计划采购总计2860辆69-II型坦克,首批100辆在一年内交付,后续数量在三年内交付完毕。面对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坦克出口合同,一个风险极大的合同,接还是不接,五机部党组进行认真研究后决定:为了国家荣誉,为了国防建设,也为了兵器工业自身的发展,决心迎着困难上,倾全部之力,拿下这个大合同。1981年5月我国与外方签订了这项合同。

根据外方提出的要求,69-II型坦克相比原69式,在十几个方面都有重大改进,改进项目多达百余项。经过重大改进,69-II坦克的火控系统性能与防护能力都较69式有较大提高。

出口合同的第一个战役,就是签订合同的当年首批交付100辆,完成时间仅仅240天,既要完成包括换装坦克炮在内的十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又要生产100辆。设计工作量大,技术难度也不小,这对兵器工业坦克科技队伍来讲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此外,还要进行生产线的调整、工艺准备、工装制造、试制试验与发运,这不仅对生产工厂而且对坦克工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出口业务的运作能力,也是严峻的挑战。

合同签订之后,五机部高度重视,张珍部长亲自挂帅,坦克局王本林局长牵头。兵器部任命聂玉峰为总设计师,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由于这首批100辆虽只占整个合同的大约1/30,却关系重大,决定着这项合同的命运。因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机关各局同心协力,决心打响坦克出口第一炮。为了把好出口产品质量关,五机部与总参装甲兵部联合下达了《关于外贸坦克装甲车辆实行军检的通知》,聘请军代表负责产品检验。国务院国防工办对该项合同鼎力相助,5月27日召开会议,协调落实全国范围的协作配套问题。承担任务的所有单位,无论总装厂、配套厂,都把此项任务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69坦克和t62坦克对比(三千铁骑下西洋)(3)

69-II型坦克相比原69式,在十几个方面都有重大改进,改进项目多达百余项。图为出口他国的69-II坦克

总装厂任务最艰巨,他们集中技术力量,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施改进设计、工装装备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准备齐头并进交叉作业,特别强调总体设计必须一次成功。由于从69式改为69-II涉及大量新技术新部件的应用,为此仅总装厂新设计的工艺装置就有3500多项,新制造的工装多达7000余套,总工作量为核算能力的1.9倍。针对设计制造中的技术难题,总装厂先后成立了49个技术攻关小组。在各协作配套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81年12月19日按时完成了首批交付,实现了首战必胜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为月产100辆而战

三年三千辆,这可是一项大大超过工厂设计能力的艰巨任务。要知道,在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59式坦克最高年产也只有600多辆。而对于69式坦克,刚刚处于试制阶段,尚未形成生产能力,要求3年里的平均年产量比以往最高年产量还要高出60~70%,这即使对于59式也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更何况是尚未投产的69-II新坦克。为了完成后续生产任务,坦克厂提出了“创坦克设计高水平”、“创工艺准备高速度高质量”的战斗口号,开展了工艺技术准备大会战,职工实行“大倒班,连轴转”加班加点抢时间,保进度。

由于外方在后续订单中又不断提出了十多项技术改进和5、6种改进车型的要求,譬如要求在69-IIA上增加简易三防装置、主离合器液压助力装置和带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机,改进空气压缩机充气系统;在后期交付的69-IIA上又要求采用激光测距和瞄准合一的测距瞄准镜以及烟幕弹发射器等,因此,相关的后续技术攻关工作量也非常之大。譬如,前100辆坦克安装的是简易火控系统,其激光测距机体积较大,且安装在炮塔外面的防盾上,防护性能较差,外方提出,在后续交付的69-IIA坦克上将激光测距机小型化后挪进炮塔,与炮长瞄准镜合为一体,构成激光测距瞄准镜(简称测瞄镜),测程由3000米提高到5000米,并要求不改变坦克的原来结构和尺寸,在原来的炮长瞄准镜位置可以直接安装测瞄镜,这在苏联T系列坦克上是史无前例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机部五局立即组织会战,为了保险起见,1983年组织了两套班子,各自独立研制,择优录用。两组工厂与研究所通力合作、全力奋战,夜以继日,7月都按时拿出了样机,实弹射击结果,两个方案都基本达到要求,也暴露出了一点问题。两组人马又马不停蹄地改进,11月再次对比试验,全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决定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基础再次优化改进,1984年9月完成了设计定型。不但满足了69-IIA的出口需要,提高了坦克火控系统的性能,而且为我国大量现役坦克的改造提供了先进实用的火控系统。还有,为了制订指挥坦克通讯频率表,攻关组打破常规,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一年半里,69-II系列6种车型的改进设计、生产线的扩能改造和工艺工装的准备全部按时完成。

69坦克和t62坦克对比(三千铁骑下西洋)(4)

69式坦克的出口,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证明中国国防工业的实力,提高了中国兵工在国际上的信誉

在整个生产工期内,除总装厂外,承担配套任务的火炮厂、发动机厂、火控厂等所有协作单位,也都把该项出口当成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绝不拖总装厂后腿。有的甚至调整原来的生产计划,宁可牺牲产值,也得保证外贸任务的完成。航空133厂,承接了69-II项目新的液压部件的生产任务,拿到图纸后立即组织试制,总工程师连续两天两夜在试制车间指挥技术攻关,三个月就拿出了合格产品,全面完成了配套任务。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三年合同时间内我国如期完成了这个坦克出口的最大合同,满载中国制造坦克的巨轮,沿着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驶向西方。创造了坦克工业历史上研制周期短、定型快、投产快的历史新记录,既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兵器工业争得了信誉,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兵器工业第一个特等奖

三十年前签署的69-II外贸合同,由于保密的原因,当时兵器工业战线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现在的人们更是很少知道,唯有曾经为其奋斗过的人们永远难忘那热火朝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在纪念人民兵工80周年活动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名列于《人民兵工创建80年80件事》之39项,载入了共和国兵工史册。这项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大军品出口合同的完成,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证明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实力,提高了中国兵工在国际上的信誉。

鉴于69-II出口的辉煌业绩,1986年国家授予69-II外贸坦克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最高奖项——特等奖,这是兵器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的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样的特等奖,在兵工行业,至今也只有两个。如此崇高的荣誉,69-II主战坦克当之无愧。光荣属于为它奉献了血汗和智慧的中国兵工,属于支持69-II出口的所有单位和人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