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

陆洪兴崇明建设浜西村人,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浜镇小学、大同初中、民本中学。1968年7月学校毕业返乡务农,历任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书、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大同乡团委宣传委员。先后担任崇明驾驶员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前进农场电线电缆厂厂长、农场资产办主任、光明食品集团长江总公司资产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于2011年9月起在崇明癌症康复协会做志愿者。先后担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党支部书记等职。©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

浜镇百年“沈记理发店”

“理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求。

在老底子,有句俗语叫“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可见“理发”有多重要。因此,从古至今,理发一直是民生七十二行当中的重要一行。理发这个行当俗称“剃头”,现在时髦的叫法是“剪头”“美发”“做头发”。

理发虽是一个很普通的行当,但却也有着不少的“文化”。

传说在古远的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又称椎结,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不再披头散发。古人挽发为髻,那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修理头发)。到了汉代,冶铁技术日臻成熟,人们可以制作剃刀了,理发的内容就从简单的洗头、梳头,发展到削发剃面。到了宋代,甚至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唐宋时期人们理发已很普遍。唐孟郊《长安羁旅行》中有“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之说。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还有行会。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曾下“剃发令”,将汉人“束发为髻”改为“剃发留辫”。当时有过“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讲法。这样一来,理发行业急剧发展,不光有固定的“店商”,还有流动的“行商”,也就是挑一副担子,敲着铁音板走街串巷的理发师。这种担子一头是一个凳子,供顾客坐,一头是一个葫芦形铜锅,下面带火,里盛热水,上面放一铜盆,为顾客洗头。有句歇后语:“剃头担子——一头热”就是由此而来的。

每个爱美的人心中,都一定会有一个难忘的理发师,从我有记忆起,我是—直去浜镇东市梢“沈记理发店”理发的。刚开始,由大我6岁的寄阿哥带我去,人家小朋友到理发店理发都会吵闹哭鼻子,而我却非常乖巧,感到理发是件蛮开心的事,从不哭闹,加上我头型又长得端正,理发师为我理发也很乐意,随着我渐渐长大懂事,我从跟屁虫去“沈记理发店”理发,变成非到那里我才理发的习惯。上学后,我们学生都选择星期天去理发,为了能等到心怡的理发师,有时排队等侯数小时,也不后悔。读高中寄宿堡镇校内,理发仍坚持回到浜镇,怕星期天人多,有时我星期六回到家就先去浜镇理发,这样既确保理到发又节省了时间。

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1)

“沈记理发店”原址在浜镇大桥朝东约50米,街面北侧,原黄锦成大宅院东隔壁,朝南开门,该店建于1902年。店主叫沈钧先(又名沈灿才,1889—1968年),成为“沈记理发店”的第一代掌门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浜镇因有“湾港”得天独厚通往江苏启东的港口,人兴市旺,沈灿才在父亲的指导下,14岁拜师学理发,在浜镇东市梢开了爿“沈记理发店”。理发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要想当一名好理发师,必须拜师学艺。旧时,学徒至少要学三年以上,方可出师。沈灿才除了是一位理发师外,唢呐吹得特别好,所以由他牵头,在浜镇地区成立了一支鼓乐队,为当地民众婚事助兴,丧事节哀。那个年代,在合作小竖河有个叫马邦俊的大地主死后,他的家属在崇明挑选了沈灿才等30位鼓乐高手,整整一个月,吃住在他家,为马邦俊吹吹打打做道场,成为当时一段佳话。由于理发、鼓乐双管齐下,“沈记理发店”生意兴隆,一时间沈灿才在浜镇小有名气。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城桥镇一位地主的千金嫁到浜镇成了沈灿才的太太,因浜镇的市场繁荣,浜镇已成为崇明“桥庙堡浜”四大名镇,加上沈灿才家有土地、家境殷实,年少英俊,又有好手艺,所以城桥镇的贵门千金小姐远嫁浜镇沈府也算是门当户对,据说当时 “城浜”两地婚配联姻确实也不少。

沈太太出身富家,又读过几年私塾,所以自幼缠了个“三寸金莲”小脚,她年轻貌美、举止大方、善解人意,谦和能干、知书达理,快人快语没有架子,平日里大家称她为“灿才妈妈”,很快美名远扬,坊间哪家有婚丧喜事,她能为你指点迷津,一步一步,规范规矩,办得妥妥贴贴。邻里之间砌房、筑路,地界纠纷等她都乐意为你调解,讲得大家心服口服。一些住得较远的村邻,要她帮忙做事,看到她缠着小脚,走路一步三摇晃,就干脆用当时的独轮木车为她接送。

那个年代,还没有电,在夏天为了给顾客降温,理发店上方安装一个长长的“布帘风扇”,用一块灰厚布做成布帘子,上下两头缝上两根细竹竿,挂在理发店正梁高头,布帘子的下头细竹竿两头拴上两根细长麻绳,穿过装在第二道房梁高头的一个滑轮拉一下松一下,让人用手指牵紧了,两根合成一根,一刻不停地摆动,挂在头道房梁上头的布帘子立即就会扇出风来,蛮大的,起到降温作用。那时所有理发工具全是手工操作,所以理发是蛮辛苦的。空余时间“灿才妈妈”也会经常去理发店看看,做做帮手,别看她平日走路有点弱不禁风,但干起活来却很利索,是把干活的好刷子。1968年一场大病夺走了沈灿才的性命,他从事理发行业整整56年。

沈灿才夫妇育有3个儿子,老大沈志侃(又名沈小石,1929—2019年)子承父业,14岁起拜父为师,成为“沈记理发店”第二代掌门人。沈小石性格内问,为人忠厚,对理发精益求精,理发技艺比起其父灿才要更胜一筹,在浜镇一带很有名气。

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2)

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服务社,几个会理发的师傅一起并入“沈记理发店”。当时理发或剪发每人8分~1角,全套(修面、烫发等)2角,理发的顾客先将钱付给服务社,服务社发给相对应的理发代价券,顾客凭券理发。1956年下半年,市里在崇明朱家沟头南边新建“解放军窑厂”(市属县管),到原大同地区招收一批服务行业技术人员,沈小石作为理发师也被招录,1962年,他响应窑厂要求,自愿报名下放,户口保留在厂内,他继续在窑厂旁边为厂里员工和周边百姓理发,一直干到1968年服务社解散,又回到浜镇理发。沈小石好象很有远见一样,1967年起在原“沈记理发店”向东30米,街面南边朝北砌了一间平房,1968年回浜镇,将“沈记理发店”搬迁入内。

沈小石由于身体原因,理发行当也做了近50年。他育有2女1男3个子女,由于富农成份,那个年代子女求学、就业都受到一定牵制,所以排行笫二的儿子沈惠超(小舟),也从14岁开始拜父为师,学理发,成为“沈记理发店”第三代掌门人。

小舟勤奋好学,待人谦和,性情中性,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喜爱的理发事业,洗、吹、理、烫、焗等美容理发项目样样在行,既传承了“沈记理发店”几代人的传统技艺,他还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潮流。小孩、学生、老中青男女顾客,他会根据每个人的要求,给你修剪一个最佳发型,在操作中不断提升,将自己打造成浜镇地区一位很有名气的优秀理发师。

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3)

正当小舟而立之年之际,1992年他将平房理发店翻建成纵式(南北)两层楼房,底层北间为理发店,南间为厨房、洗头间,楼上为卧室,搂顶为鸽棚。小舟还有一个兴趣爱好——饲养信鸽,从1990年至今,最多时有100多羽,1991年加入崇明县信鸽协会,信鸽除了精心饲养还要耐心训练,其耐心、细心与理发有点 “异曲同工”,1994年他的一羽鸽子放飞兰州成功返崇,获得崇明第8名,一时间名声鹊起。

小舟诚信做事,理发技艺出众,加上又有众多“鸽友”,理发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居住南门及原东风农场老场部几个熟客不顾来回近30公里路程,从没有公交骑自行车起,至今数十年坚持来浜镇“沈记理发店”,冲着小舟来理发。

1992年新楼理发店开张不久,时任大同乡机关干部,现任崇明区档案局局长朱鑫德主动为他用即字贴制作了“欢迎光临”“艺术店招”至今己30多年,现店招褪色脱落,但每当谈起“艺术店招”时,小舟总不忘用感恩口吻夸奖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局长,他说附近有好几位处级领导,唯独朱局回乡下来,没有架子,总和我们邻居老百姓打招呼,嘘寒问暖。

小舟做人低调,脚踏实地不张扬,从2000年起男顾客理发(含洗头),女顾客剪发(含洗头),每人一律收10元,如染发或烫发每人也只收25元至30元,他老少无欺这个收费标准至今己20多年没有变过。尽管“沈记理收店”价格如此低廉,点主小舟对理发店周边部分浜镇的小孩、老人有时还打折收费。附近一些理发店价格已向上微调几年,但他表示,这个价格将继续维持下去,一直到他退休。小舟精湛理发技艺,价格低廉,让人佩服。

小舟在理发时还有个习惯,将店堂里那台老式小彩电打开,让美妙音乐在店内回荡,让顾客愉悦心情。小舟今年66岁,按照目前的客源,满打满算,起早摸黑只能服务15至20人,收入虽然微薄,但他十分满足。因2个女儿学习优秀,升学后去上海工作、定居。现在“沈记理发店”后继无人倒成了他的困惑。最近他想到了堂弟小刚,1988年18岁的小刚曾来浜镇,拜小舟为师,不到3年就能独挡一面,在小舟店里做了五、六年后招工去远洋公司工作。最近小舟与53岁的堂弟小刚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小刚退休后是否能再来“沈记理发店”当理发师,小刚非常爽快答应了,兄弟俩决心联手,尽量让理发店能多延续几年,对得起那些喜欢的顾客,对得起古老浜镇。

“沈记理发店”默默无闻落户浜镇120多年,见证了浜镇的前世今生,让我对百年“沈记理发店”肃然起敬,春节前夕我收集了有关宣传理发行业对联。

“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不叫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推头剪发除旧貌,修面吹风换新颜”,

“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书写后,张贴“沈记理发店”门面,让更多人能关注这爿不起眼的浜镇百年理发店。

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4)

后记

本文由百年“沈记理发店”第三代掌门人沈惠超(小舟)口述整理,在此表示感谢!

浜镇老人、“心语作者群”前辈陆文彬先生的《崇明浜镇忆旧》1~17文集,于2016年9月7日由“心语”平台推送发表后,拉开了追忆、挖掘崇明古镇——浜镇的序幕,我也从读者加入到了挖掘者的行列。古浜镇留下了太多的印痕:东市梢与金嗓子周璇齐名的一代歌后、影星龚秋霞旧址,西市梢150多年的“沈村仁”刻有“业精于勤”古典墙门;东市梢百年“桂花王”,西市梢百年“老黄杨”;东市梢名望“玲珑街”,西市梢平民“草屋街”……整条街上还有被现代建筑遮挡的那些支离破碎百年以上老式砖木结构平房,平日里人们虽然很难见到它们的真容,但它们是古浜镇“活”的见证“人”。为此,我多么希望有关部门、有识志士对古浜镇引起重视,有个重新认识,在重建古浜镇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依托创建“美丽乡村”在浜镇建一个“浜镇博物馆”,可以与蟠龙镇的“建设镇乡贤馆”南北呼应!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秦渡镇千艺美发创意馆(陆洪兴浜镇百年)(5)

Copyright © 2014 - 2023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