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1)

《血色浪漫》是中国作家都梁的一部小说,书中角色是以旧时代为背景的典型代表人物。该书由于细腻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在出版后很快就改编成剧,并由当红演员出演,那些呈现在文字中与荧幕上真实的喜怒哀乐、恩怨纠葛,也引起了无数上一辈人的共鸣。

然而在都梁的作品出版时,他已经年近50,正处在人生的回首阶段,因此仔细读来就会发现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尤其在《血色浪漫》中,它的基调充满着命运的沧桑感,甚至人物的悲凉走向,也有着作者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缩影。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2)

一代编剧历程:家国情怀与人生真谛

都梁出生在1954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尽管如此,都梁的生活也不能算十分幸福,因为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并不丰富。都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成长起来。

少年时的都梁有着一身热血,一心想要报效祖国,于是他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都梁在部队度过了一段漫长又激荡的生活,闲暇时他会写一些随笔来记录心情,这样的日子也给予他许多灵感,也为以后的创作积攒了足够的素材。

退役后的都梁回到北京,开始转行从事了教师、公务员职业,后来又担任过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长等,不过这些工作并没有成为他一生的事业。这些年来,无论多艰辛困苦,都梁依然一直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文学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3)

2000年1月,都梁终于出版了首部个人长篇小说《亮剑》,并随后被改编成剧本,由本人担任编剧,都梁也凭借这部剧获得了"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优秀编剧奖、以及"第2届电视剧风云盛典"的最佳编剧。从此"都梁"这个名字,也正式踏进了大众视野。

这之后,同样为都梁编写、由刘烨、孙俪搭档主演的青春爱情剧《血色浪漫》相继播出,一时间,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4)

都梁的许多作品都以当代史为背景而展开,这部《血色浪漫》也不例外。虽然他的作品在主题与中心思想上往往与"时代精神"密不可分,但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怀与力量。

如《亮剑》的"国之军魂",再如《血色浪漫》的奋斗史,以及后来的《荣宝斋》中,饱含商业智慧与人生真谛的"家国情怀",都是他对时代不同的理解与剖析。

那么都梁为何会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呢?这应该与他的人生经历脱离不开

通常将一部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经历相结合,就能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作品《亮剑》就是取材自都梁在部队的生活;而《血色浪漫》中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重大社会事件的时间跨度,也是遵循着都梁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生活轨迹。

除背景的真实外,都梁笔下的每个人物的原型也都有迹可循,角色往往集人性的复杂为一体,具有深层次的人格魅力。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5)

原生悲情人物代表之"残酷命运底色"

《血色浪漫》中的主角钟跃民,就属于那个年代经历较丰富的一群人,他入过伍、插过队、在丛林中涉过险、也曾在与社会脱节的状态中,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他非常随性且讲义气,有着一群不同职业的朋友——这些都是钟跃民与许多普通人的相似的地方。

但他的身上有着格外矛盾的因素,例如明明可以改变命运却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住到穷乡僻壤的窑洞。不过他的性格也存在着理想主义化的表现,例如在成为老板后他依然洒脱的去到可可西里,将理想的精神寄托化为生活实质。

作者将这种种冲突加诸于一人身上,那么人物本身就会带着光环,因此这个角色很容易塑造出彩。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6)

女一号周晓白的性格,却与钟跃民的玩世不恭、桀骜不驯恰好相反,她美好单纯、高傲脱俗,因此在一开始他们会被对方所吸引,但慢慢就会发现两个人在精神上,有着相反的追求。

与周晓白最大的不同是,钟跃民的内心是极度渴望自由的,正如他对周晓白所说:"你这人太'轴'了,知道'轴'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爱钻牛角尖。你对爱情太偏执了,我还没向你承诺过什么,你就要死要活了。也许这对其他男人是优点,但我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我要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这段对话也是钟跃民与周晓白分手时说的话,其实两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分开的结局。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7)

而钟跃民的朋友们则展现了各种阶层及不同性格的人物刻画,不过他们都有着一个很大的相似点,那就是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的悲剧色彩,他们被阶层与能力所制约着,以致于做出不得已的选择。其实就相对这一点来说,这些人反而更加真实。

剧中最为冷酷干练的角色就是与钟跃民一起长大的宁伟,他是一位绝顶的实战高手,在成长的过程中,宁伟也受到了钟跃民许多的帮助。

然而他们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同一类人,或许是天意弄人,也或许是性格决定命运,总之宁伟在退伍后成为了京城第一杀手。不过宁伟的角色塑造比较多面,所以无论他的做出怎样的行为,本身还是很难让人讨厌起来,这也是角色的成功之处。

而幸运的是,他后来从被压迫到站起来反抗,其间完成了对自身的升华。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8)

其次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李奎勇这个角色,他的一生从未为自己而活。李奎勇小时候因为家贫和家庭成分无法得到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包括爱情在内的许多东西,又由于生活所迫,即使插队干活时折断了肋骨也不能停止工作。而面对不公的命运,李奎勇也只能默默接受。

返城后的李奎勇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原本只是平庸的生活,最终却积劳成疾而导致去世,甚至在死前的一刻,他竟然感到了解脱。

李奎勇过得最好的一段日子,可能就是在父亲死后领取抚恤金时,但这昙花一现的轻松并没有使他得到拯救,他的人生路程也从出生起,就已经定下基调。但人人活成了李奎勇,却又不如李奎勇,毕竟他在70年代就会开车, 北京户口,北京有房子。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9)

此外,剧中的"小混蛋"一角也是其中的亮点人物。尽管他的戏份不多,出场时也只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专门跟部队大院孩子们对立的混混孩子王,但他不仅勇猛,还是剧中少有的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后来的小混蛋在短短十几天内就名噪京城,这是他厉害的一方面,不过从性格上来说,小混蛋依然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家庭条件造就了他的极其强烈的自卑感,同时精神上的匮乏也使他变为了一个冷漠的杀手,致使他想挣脱而又无力反抗。

作者正是通过主角钟跃民的角度,来传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这是本书的核心所在。经过作者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这些人在大背景的洪流下,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束缚无法挣脱,这也为本书增添了一丝宿命色彩。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10)

被低估的起点——红色与浪漫的强烈张力

其实对于初始的《血色浪漫》,人们并没有抱多大期望,但后来的反响却意外的热烈。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立住,也有着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作者以《血色浪漫》为名,把时代背景下的"鲜血"和爱情的"浪漫"两种要素放在一起:残酷的流血总能让人联想到疼痛和危险,温馨、柔和的浪漫又恰恰相反,所以从标题上就能给读者产生一种极大的感官反差,在改编成剧后这种反差也在视觉上被很好的发挥了出来,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11)

其次,就是《血色浪漫》中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作者在剧中塑造这两个部分时,还加上了一段点睛之笔,那就是埋藏在角色内心深处的、无望而呐喊的陕北民歌,那是一种灵魂般的震颤。

听着这些歌就能使人联想到,在那个高低不平的贫瘠之地,一些人祖祖辈辈都被动的生活在这里,这种延续又无法拒绝,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这么顽强挣扎着。

在凉薄的岁月中,他们通过信天游的歌唱,把生命的热情都肆意渲泄给了广阔的原野与游荡的羊群,这成为了他们的寄托。他们生活在天与地之间,目光所趋及只有窑洞的一顿饱餐,如此简单又鲜活。

血色浪漫的名句(充满命运沧桑感的基调)(12)

除此之外,对时代背景的处理方式也是《血色浪漫》能够出彩的因素之一。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中国转型极其剧烈的30年间,以主角为首的一群人,从青春少年成长为中年人的故事。

在主题包装上,它是通俗而大众化的,包含着当前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但作者又偏偏改变了"红色成长小说"中从"革命胜利、社会进步、人民解放"这些角度进行的叙事模式,他并不是向人们介绍着一种政治理想与文化信仰,而是完成了人物在革命催生下的转变过程。

总而言之,《血色浪漫》魅力所在,并不是达到的彼岸,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生命的捕捉,正如其中人物所表现的那样:尽管生活险象环生,也要努力去追求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