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

共享经济市场发展日趋成熟,2019年我国共享电单车数量约为100万辆,而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250万辆,同比增长1.5倍。但自共享单车企业出现井喷式爆发后,行业经历了野蛮式生长,也由此引发了众多乱象。为规范及引导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行业监管。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明令禁止发展共享电动车。其余一二线部分城市禁入,况且行业巨头占据大部分份额,导致市场形成逐渐下沉的发展趋势。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1)

不畏浮云遮望眼,小呗出行是最早将目光投放到三、四线城市的企业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小呗出行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最早的共享电单车产品之一,小呗出行的创始人汪志飞,是一名连续创业者。2011年始,汪志飞先后打造了国内多个品牌,并屡次出任CEO。正是在共享领域的创业经历,让汪志飞抓住了共享电单车的风口,一举走到了行业前列。

“讲政治、悟思想、有担当”,小呗出行自创立以来坚持贯彻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短短一年以来,在政府优化的营商环境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落户城市也愈来愈多,车辆配置性能优化,技术也不断创新,年均服务人次持续增高。今年预期生产车辆60万,投放城市(县/镇)约500 ,每座城市都配备专业的运维中心和车辆管理人员,可以满足用户10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需求,以助力城市居民实现便捷出行、绿色出行。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2)

汪志飞眼光独到,经营思维深远超前,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数据驱动商业决策。当摩拜、ofo、哈啰等共享单车巨头在一二线城市展开贴身肉搏之际,小呗出行却避开巨头锋芒,主攻下沉市场。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就拿当年打得最激烈的两大共享单车巨头来说,摩拜被美团收入囊中,如今化身为美团单车,摩拜的名号在出行江湖销声匿迹。

而ofo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重整,办公场地早已人去楼空,据说连法院都找不到了,ofo至今仍拖欠1600万用户押金未还,身后留下一地鸡毛。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3)

去年,共享电单车成为风口,迫于城市监管政策,入局者滴滴、美团等在二三线城市展开厮杀,而小呗出行依然深耕五六线城市的县城和县级市这样的下沉市场。

这种出其不意的打法,成了小呗出行的制胜法宝之一,不仅在早年间的共享单车大战中活了下来,也在去年的共享电单车厮杀中幸免于难,成长为共享电单车领域的头部企业。

根据小呗出行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小呗电单车已经落地全国13个省,近千个县城和县级市,拥有近2000万用户,年均服务人次近亿人,日订单量超过150万单。

如果按照日均服务用户量统计,小呗出行在县域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更难得的是,小呗出行已经连续两年实现规模化盈利。

当外界纷纷猜想小呗出行接下来将要上攻一二线城市时,汪志飞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曾在多个场合表明:“我们的战略不是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定位就是县域市场。”

曾几何时,共享电单车被资本市场视为不值得投资的生意。

究其根本原因,是共享电单车投入太高。先看采购成本,一辆电单车的成本价大概在2000元-2500元,而一辆ofo单车的成本价仅有300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一辆共享单车每天的运维成本在1.3元左右,而一辆共享电单车的运维成本接近4元。运维成本是一项长期投入,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或因如此,共享电单车并不受资本市场待见。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2018年成立的共享电单车项目,融资大多止步于天使轮或A轮,投资方几乎没有主流投资机构,且融资金额小。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4)

在此背景下,小呗出行的融资经历也少得可怜。成立至今,小呗出行仅完成一轮融资,且具体金额并未透露。

对此汪志飞表示,小呗出行欢迎和接纳来自于各方的投资和建议。他认为这有助于小呗出行接受更多资本的动力,汪志飞对待资本的态度,得益于其深远的商业目光与多次成功的创业经历。

所以,当汪志飞创立了同样聚焦出行领域的小呗电单车后,集中资本的力量,制定经营策略,帮小呗出行跑通了市场。

小呗出行的经营策略,乍看之下并不出彩,细细品味方知其中智慧。

先看目标市场,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小呗出行都坚定地拥抱以县城和县级市为主的下沉市场,而这些地方正是全国范围内最需要共享电单车的地方。

与四通八达的一二线城市不同,县城里的公共交通体系并不健全,公交车班次少等待时间长。打出租车性价比不高,而且黑出租较多,一不小心就被多扣钱。

中国县城整体面积不大,一般出行距离都在半小时之内,共享电单车成了兼具公共交通属性与私人交通属性的出行工具,与县城的出行环境相契合。

此外,相较于二三线城市,县城市场上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目前还较小,这意味着县城市场的电单车可以实现更高的使用频率,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

艾媒咨询披露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20年共享电单车用户城市分布中,一线城市用户仅占1.8%,二线城市占27.4%,三线城市占36.2%,四线城市及乡村占34.6%。

为抢占更多的流量,共享单车企业大打“补贴战”与“价格战”,过度依赖代理或外包服务,把投资人的钱烧光后,那些缺乏造血能力的企业不得不破产离场。

鉴于此,小呗出行决定从产业逻辑出发,选择自建工厂、减少加盟比例等相对重资产的发展模式。据汪志飞透露,在拓展县域市场的过程中,小呗出行的自营比例高达80%。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5)

综上来看,主攻下沉市场让小呗出行避开巨头混战,为自己赢得了成长空间,而自建工厂等重资产模式,让小呗出行的家底越来越厚,待共享电单车热风刮起,顺利走到行业前列。

虽然目前已经实现盈利,但小呗出行对未来仍有更清晰的规划。

首先,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以高效的组织机制保证,深厚的发展实力,地区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驱动等,形成一套完善的产业园区体系,包括配套的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小呗出行计划在全国打造六个产业集群,目前已协议完成两个,未来将充分发挥对产业配套发展的组织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加上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配套、集生产、经营、售后、服务、维护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共享电单车新业态(共享电单车蓝海中的一匹黑马)(6)

政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近年来,电动车事故频发,安全隐患日益暴露,加之乱停乱放等影响市容,不少一二线城市都出台了相关管理措施。

当共享电动车被迫离开一二线市场,就不得不转入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或县级市等下沉市场,当多个玩家汇聚一处,很可能爆发出类似当年共享单车那样的混战场面。

面对日益收紧的市场,和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小呗出行能否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我们不妨边走边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