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防控注意事项(牧之野一定要看)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在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XX小区的街坊邻居和在小区工作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小区的一名普通业主,特殊时期,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想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想必大家都了解最近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了,随着广州政策的调整,全国也将陆陆续续跟进,我们的生活即将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这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信息。
自2019年武汉发现第一例病例,白驹过隙,疫情已三年,国家竭尽全力护卫民众,终已至难以维持原有政策的境地。
三年来,我们或许每个人都会对拘束的生活状态心存怨气,但想着世界上已经因新冠离去的1500万余条鲜活生命,站在这个个人与国家都艰难的关口,还是应该道一声感谢,毕竟,钱没有了可以再赚,生命是这一生最珍贵的事情。
新冠病毒不是流感,也不是感冒,无论现在和未来专家如何怎么淡化病毒的风险,那不过都是配合宣传和权宜之计,是无奈之举。我想凭良心、也凭这三年持续的跟踪研究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奥密克戎的各项数据已经接近流感,但在全世界依然带来不少死亡。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必然会对医疗资源带来压力,使整个社会就医出现困难,而且因为对特定人群非常“不友好”和可多次重复感染加重的巨大风险,存在直接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只得一次完成“抽奖”的事情,而是会常伴我们,是一个“低个人风险、高社会风险、高基础病风险”的传染病。全社会的防控成本太高,而且需要巨大的共识。因此,当它的传播已经远超出社会治理能力时,病毒广泛存在我们身边,几成为一个注定的结局。
我今年四十岁,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似乎在这个青壮年的年纪,不应对看似“羸弱”的病毒心存畏惧,也不是我应该担心的事情。但其实在身边,中国没有多少真正“健康”的人群,我们这代人,可能在三十多岁开始,就有这样那样的基础病,三高、痛风、心脑血管病等等,更不要说“未富先老”的时代积弊,根据统计,仅北京就有三四百万老人。我们每个人真正面对病毒,或许只有躺在床上或感染第四次第五次非常难受时,才会切身感知它的可怕。
因此,对新冠病毒心存敬畏,是我们所有人心里最先应该确立的原则。毕竟,即便是普通的季节性流感,也没有人愿意自己家的老人孩子感染,更何况可以一年四季可重复“中奖”,不分区域不分时间的大瘟疫呢,对吧。
而看北京当下的情况,病毒已经离我们每个人越来越近了,随着核酸检测范围的缩减,基层工作人员的疲于奔命,如果原来严格的防疫措施都无法阻止病毒的传播,就更不可能指望宽松后会怎样了。
目前,北京实际新冠感染数字是要更高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简单翻译其实就是,各负其责,各自安好了。国家能做的,全做了,剩下要靠我们自己了。为此,我真心希望大家秉持如下理念:
能不要得就不要得,能多晚得多晚得,能少得一次少得一次。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身边的人出现阳性,那当下我们就应该做点什么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维护整个小区的环境和安全需要所有人一同努力。比如,自觉戴口罩(N95),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消毒(电梯、卫生间),比如进出人员的管理(扫码登记),也比如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身体健康保护: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合理饮食,勤洗手勤消毒,食品药品的准备,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此外,在北京方舱医院逐渐饱和、北风才刚凛冽的时候,有一天感染后居家隔离的政策大概率会实施。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大家的协同一致,社区内的感染几乎无可避免。
那么,做好居住环境的自我消杀,邻里做好上下水空气道的堵防,不抱怨不责备,街坊邻居搭把手,共克时艰,这些都需要业主、物业、街道达成一致,尽早确定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才有可能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切切实实保护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5000万-1亿生命的离逝,而此后百年,H1N1毒株数次变异增强,一直至今。死去的人不会说话,历史是活人选择性谱写的,新冠大流行远未结束,未来如何尚不得知,我们活不成历史,不可能上帝视角的评判,但却可以切切实实做点事,为身边人,也为自己,尽量避免成为其中冰冷的数字。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会变老,关怀老幼,也是关怀自己。
古人说孟母三迁只为一个好邻居,我想上辈积德,今生有缘,才有幸能与大家成为邻里,感谢物业人员和街道工作人员一直以来的辛劳费力,让我们携手相伴,相互帮衬,共同穿过这个难熬的冬天,期盼春暖花开。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祝福大家都好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