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

丈夫是著名作家,同学是正国级,她40岁丧夫,一辈子乐于当老师,却曾在中学校长任上被撤职!

在70后、80后等人群久远的记忆里,犹记得在曾经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上,有一篇名为《落花生》、旨在纪念父亲的课文,作者是许地山。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1)

现代文学的世界里,许地山凭其才思泉涌的散文佳作,占有一席之地。

而一位与其携手同行、乐观生活的伴侣,在他心中、家里和身后,都占据重要地位。

这个人就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非著名夫人。

这名不俗湘女、信念坚定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从教,她有一个十分文雅的名字,就是周俟松。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2)

她人如其名,一生似松般挺拔常青,傲然立于教坛。

终生执教,她漫长的人生可以概括为:出身文人家,嫁作文人妻,常为教书匠。

1901年,周俟松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辰山乡的一个书香门第中,父亲周大烈是当时忧国忧民的诗人。

由于父母的重视与支持,年仅13岁的她于1914年进入天津北洋女师读书,与邓颖超同学。两人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在校园中发展成为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之时,周俟松已经来到了北平,在北京女高师附中上学。

这个时期的她不愿做“只读圣贤书的人”,而是两耳闻听窗外事,在课后课余期间积极关心时事,接触并参加校园举办的学生进步活动,尤其爱读各种进步书籍。

由于深受《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影响,她应时势而作为,奋不顾身地参加了火烧卖国贼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的义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时代新女性的勇气与无畏。

“五四”以后,社会上吹来一股扑面的新风,人们思想大解放,男校兼招女生。1922年,21岁的周俟松考进北京师大学习,直接聆听红色先驱李大钊教授的教诲。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3)

正是从此开始,决心自立自强的她在心底种下了“妇女应当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争取独立平等权”的新思想火种,自觉且自发地确立了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1928年,她从北师大毕业后,留在北师大附中教书,次年同许地山先生步入婚姻殿堂。

1935年,她跟从丈夫奔赴香港教书。

1941年,丈夫许地山猝然病逝,同年年底日寇犯港,中年丧夫的她强忍家痛国患,只得奉老母亲携二幼儿返回家乡湖南教书,坚强撑起家里的顶梁柱。在湖南的日子里,她操持教业,力执教鞭,曾于湘南担任永兴县立第三中学校长。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4)

不久,思想开通且倾向进步的她因支持部分学生的爱国行动,被湘省主席薛岳一把撤去了校长职务,从而被迫出走湖南,乱世中疲于奔命于桂、贵等周边各省,一家多口仅靠她教书糊口,直至新中国迎来解放之日。

全国解放后,周俟松来到江苏,在南京市第五中学任教。

那时候,她虽然年近半百,却自觉年轻,精力充沛。她在南京市第五中学呕心沥血,悉心从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均开展得富有声色。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5)

1956年,她应邀出席了全国首届文教系统先进代表大会,受到主席、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非常动情地鼓励她竭心尽力为祖国培养后代,并充满深情地对她说:“我代表小超向你问好!”

那一刻永生难忘的动人情景,她倍感幸福,同时又萌生出继续奋斗的劲头。

在总理嘱托的感召下,周俟松老师辛勤耕耘在她热爱的教育园地里,乐此不疲地教书育人。

1971年,年逾古稀的周俟松老师才离开讲台,从学校退休,居住在南京莫愁路一栋宿舍楼里。

退休后,她没有颐享天年,没有贪图人伦之乐,而是继续为社会和教育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女作家丈夫(丈夫是大作家好友是正国级)(6)

别人想着紧绷的人生发条该放松一下了,周老师却给自己有了更加清晰而明确且富有使命感的要求:“知识来自人民群众,不是私产,应该抓紧有生之年,继续献余热,发微光”。

由于其非凡的自控力和严于律己的习性使然,她十多年如一日,全心付出不索回报,以一个七八十岁老人的年纪,以精神焕发的精神面貌与意气昂扬的姿态做了不少年轻人才做的事情:坚持寒暑假期中每天早上以及平时每周一、三、五下午课后,把社区附近的孩童们请到家里,辅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给他们讲故事,组织他们进行有益的活动;每周一、四上午去邻近幼儿园帮助教学;每个周日上午与其邀来的各科教师一道指导小学生学小提琴、电子琴、吉他、书画和写作等才艺技能;她还会不定期地去建邺区数十所小学和幼儿园调查访问、答疑解难,去侯家桥街道文化补习站辅导青工和待业青年学习数、英等科目……

以至于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她仍然不顾疲倦、奔波不息,兴办学生兴趣班和辅导班,探索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发展的崇高事业,只为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抢住年华奉献余热,为四个现代化化建设出力。

如此拼命,幸好其拥有一副康健的身子骨。1985年,她被评选为“全国健康老人”。提及健康秘诀,她不无风趣地说道:“生活简朴,粗茶淡饭;清福不享,锻炼不缺;心有所乐,神有所托”。

1986年夏天,身为正国级的同学小超给她寄来一封信,并送给她三本总理著作的书籍,让一辈子身为人师的她心生无限感想。

这就是: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1995年,周俟松老师带着人生的无限满足离开人世,由此驾鹤西归,与夫君相会天国。

于丈夫许地山而言,周俟松没有一部响亮的可触摸的有形杰作,但她教书纵横半个多世纪,育人无数,桃李遍布天下,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深耕事业的作品,交出了一份极富宏大深远意义的不朽答卷。

她,无愧于夫君,无愧于时代!

这样一位一辈子乐于奉献的女教师、女校长、女教育工作者,这样一位物质并不优裕而精神富足的知识分子,这样一位跨越时空的时代新女性,必为后世所铭记!

(完)


参考引用资料:

1、不忘总理的嘱咐-访湘籍退休教师周俟松——作者:朱启袖——湖南妇女报~1986年9月11日第184期

2、百科词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