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

大桥镇搭台唱戏,从清康熙年间顾图河建成都天庙万年台开始,距今已有350年。

都天庙内万年台,坐北朝南,正对都天庙大门。舞台用木头搭成,台面上铺木板,台顶用粮行火油布遮着,前台唱戏,后台化妆。舞台西门“出将”,东门“入相”,乐队坐东侧,白天开演,没有晚场。进入都天庙大门有一条东西过道,过道上有朝北小楼,与万年台台面相对,宽2.5米左右,都是老夫人、少奶奶们坐在上面看戏,天井内观众需自带长凳。

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1)

​当时,大桥镇上士绅和商店老板请来由一些业余爱好者七拼八凑起来的戏班子(俗称“草台班子”),剧目中如果差什么角色,班头就去找“客串”。演出没有剧本,全是摹表戏。如“梁祝”,班头讲出故事情节,提出场目和时间要求,至于需要唱什么、说什么,都由演员自己发挥,道具服装也很简单。唱腔都是“大开口”、“小开口”调,“五字”调,“七字”调,“大陆板”调等。演出不卖票,开演前通常是先敲一阵锣鼓。班头手捧“大元宝”,站在台口高声说出×××人包场或×××人和×××人合股包场,引得观众掌声齐鸣。

到了清末民初,大桥镇一些大户在东街头火星庙前广场搭台唱戏,舞台坐东朝西。青壮年人都是站在台口看戏,台前放十几排大板凳,大板凳后面是大方桌,桌上放两张大凳。这些大长凳和大方桌都是四周群众搬来的,看戏人坐长凳,给二、三分钱,坐桌子给五分钱,这种生意就是好,看戏人想有座位还要事先预约。

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2)

演出前锣鼓开场,叫“打闹台”。锣鼓声刚停,即有一个头戴官帽、身穿官服的人,走上台前东跳西跳,这叫“跳加官”。跳了一阵子后,他手抓前面两边衣服角,做出招财手势,站在旁边的人便高喊包场者名字“×××官!",听到喊声,包场者便派人到台前把30个铜板(用红纸包好)放到跳加官的衣兜里,接着喊“×××加官一次”。如此连续三次,包场者把完三次钱方可开演。

演出节目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如《梁祝》,《孟姜女哭长城》、《卖油郎》、《三娘教子》、《武松杀嫂》、《六月雪》、《九更天滚钉板》、《秦香莲》等,也是摹表戏。

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3)

场外四周摆满了小摊子,卖荸荠、熟藕、小麻团、茶水,非常热闹。

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大桥镇南后街徐家祠堂内(原大桥小学),以曹学满为主接来民间艺人,开始唱文明戏。三间厅房做戏场,舞台用木板搭成,台面朝西,设有固定座位,客满时群众自带板凳或站在场内看戏。分为日场和夜场,晚上点汽油灯照明。日场和夜场的剧本不同,可以演连续剧,如《十把穿金扇》、《武松杀嫂》、《二度梅》、《孟丽君脱靴》等。演出连续剧时根据观众人数,如果人数多、生意好,三天的戏能延演五、六天。

演出票价白天5分,晚上8分。演员先后有周小培、夏祝三、刘鹤童、戴月棠、筱金兰、筱银兰、筱金凤等名角10多人。服务人员用小茶壶泡茶送到观众手中,每隔半小时续茶一次,每位收3分钱。场外卖瓜子、花生的人,散场后由他们打扫卫生、排好座位。

徐氏祠堂演戏,时间不到二年,以后由地方办起私立小学。

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4)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大桥镇开始筹建“星新大舞台”,以曹学满为首,花家武、陈钟林等人合股投资。星新大舞台坐落在大桥镇北后街、水巷东侧,大门朝北,正对关帝庙广场。剧场用茅竹搭成,人字架上面盖芦席、麦草,四周墙壁和窗户也用双层芦席,外口用石灰披刷。台口朝北,座位是固定长板凳,一根木头一劈两半,两头打上木桩,钉在泥土里。对号入座,分单号和双号,后面是普通票座位,中间是行人道,客满可容纳700人。乐队在舞台西侧,东侧放道具,后台化妆。门口有票房,票价5-8分。每天两场,晚上点汽油灯照明,内有小卖部,专人泡茶、打手巾把。门外广场上的小摊子卖豆腐脑、油炸干子、花生米、香干臭干、五香茶豆、茶叶蛋,晚上供应面条、水饺、糯米粥等小吃。白天和晚上演出结束前10分钟开大门,让没有钱买票的人进去看一点尾戏,饱一下眼福。

开业那天非常热闹,大桥镇上一些乡绅和大商户都前来祝贺。剧场挂满锦旗,门口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好一派节日气象。晚上剧场负责人邀请送礼人和镇上有名气的人看戏,还送出一些票给家属来看,首场演出《珍珠塔》。

星新大舞台也只有三四年时间,解放初停办。

解放初期的1952年,江都县文教局在大桥镇通泰街徐辅宜住宅内办师资速成班,一年后学生毕业分配,学校搬迁江都。大桥镇政府利用速成班大礼堂扩建成人民戏院,后面有小楼,楼上可坐100人。剧场常年演出,剧种也扩大到扬剧、京剧、越剧、淮剧、杂剧等。

扬州市大桥镇在哪里(大桥镇搭台唱戏始末)(5)

为了适应新形势,1958年大桥镇政府又将大戏院扩建为大会堂,由大桥“四属”主任张政、张子明为正副主任,安排镇上4名退伍军人为管理人员。先后经过两次扩建,把原来的大长凳改为坐椅,有960个座位,分一区、二区、三区,票价分为三等。大会堂内部设施齐全,吃饭有伙食房,演员有固定床位,夫妻有单独房间,后院有水井,可以洗衣服、晾晒。

扩建后的大会堂筑巢引凤,招来扬州市扬剧团,镇江、六合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上海毕国云京剧团,马米娟京剧团,山东杂剧团,杭州、常州、无锡越剧团等轮番演出,在东乡最为有名。

1965年改为大桥影剧院(程自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