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地名传说(上海闲话杂谈之五十)

今天,当人们提到“洋泾浜”时,它已经明确成为语言学里的专用名词,其名词可解释为:狭义解释,一种汉英混合的语言或语言现象,广义解释,泛指世界范围内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语言混杂而成的混合语现象,并可进一步引申为某些人对某种语言掌握不精,使用时洋相百出的状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上海老地名传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老地名传说(上海闲话杂谈之五十)

上海老地名传说

今天,当人们提到“洋泾浜”时,它已经明确成为语言学里的专用名词,其名词可解释为:狭义解释,一种汉英混合的语言或语言现象,广义解释,泛指世界范围内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语言混杂而成的混合语现象,并可进一步引申为某些人对某种语言掌握不精,使用时洋相百出的状况。

其实追根溯源,“洋泾浜”最初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名字,大约位于现在的延安东路一带。开埠之初,洋泾浜是英、法租界之间的界河,由于管理上的宽松(英、法、华三不管)和河流的便利(方便来往小型商船),这里逐步形成了繁盛的“国际商贸圈”,但毕竟租界里的外国居留民和中国小商贩之间语言不通是很难开展商贸活动的,所以后来一种俗称“洋泾浜”英语的汉英混合语很快就在洋泾浜边诞生了。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开埠之初出现在洋泾浜边的浆糊(混杂)语言以后一度流行甚广,风头无两。同时社会上还出版了不少“洋泾浜”英语教材,供急于求成的中外人士应付学习之用。更有甚者,一些华人自创的中式英语也俨然粉墨登场,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等等,让今人听来不仅喷饭。

应该说“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开埠最初阶段,确实为中外商业交流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后来上海话里索性用“洋泾浜”来特指这种杂交语言。

进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大量西人来沪及上海英语教学的普及,“洋泾浜”英语日见式微。到了1914年租界市政当局填没了洋泾浜,开辟了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从此洋泾浜彻底从上海地名(河名)名录里被一笔勾消。

此后,“洋泾浜”逐渐和英语专属脱钩,成了各种混合语言及某种语言掌握不精状态的统称。并从上海走向全国,成了标准现代汉语的一员,完成了它从地名到语言学专用词的变身,其语义就如本文开头所述那样。而在上海话里,它还增加了另外一层特别意思,就是专指那些努力学说上海话却并不成功的外地人,且带有些许讥讽含义。

当然,如今“洋泾浜”还是汉语中的前缀修饰词,任何一种语言前面加上了这个前缀,如:“洋泾浜”日语、“洋泾浜”普通话、“洋泾浜”广东话等,都可以决定你对某种语言掌握程度的负面评价。

不过话说回来,除了极少数语言天才,一般人能够在自己母语之外再掌握一门或数门“洋泾浜”语言,这实在应该是可彰可显,可喜可贺的事了。

海上闲云作于2022年7月18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