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描写方法和作用(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文的人称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文的人称知识讲解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在叙述时,应根据题材的性质、范围以及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称。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如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

初中记叙文描写方法和作用(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文的人称知识讲解)(1)

1、第一人称

指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以“我如何如何”的口吻展开叙述,叙述自己亲身经理的事,或所见所闻的人和事,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第一人称写法,作者把自己安排在所叙述的人物和时间中。许多文章中,“我’”即是当事人,文章表达的一切都与“我”联系在一起,这样,仿佛是作者与读者促膝交谈,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一人称写法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①“我”就是作者,文章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亲身经理的事情。这主要见之于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或回忆性的文章。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宗璞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思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其弟逝前写成此文。

②“我”为文章重要人物,可以是主人公。例如,《散步》一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③“我”在文章中地位次要,只是事情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小说中很常见,例如《羚羊木雕》一文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从全文的整体倾向看,本文反映的是大人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问题,其中心意思概括为这样两点较为恰当:一点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一点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摸清情况、耐心说服的态度,而不应简单粗暴。本文采取第一人称,有些心理活动就可以直接向读者表露,使人有自然、亲切之感。本文的某些思想倾向,有的就是通过“我”的自述流露出来的,如结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这能全怪我吗”,等等,用孩子天真的、似乎幼稚的语言,揭示出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从而反衬出父母教育失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采用第一人称记叙,要先明确“我”在文章中的身份和作用。用第人称记叙的长处,一是自然亲切,真实感强,容易打动读者直接书法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局限: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像第三人称那样自由灵活,难以反映“我”所见所闻之外的事情。

初中记叙文描写方法和作用(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文的人称知识讲解)(2)

2、第二人称

主要使用的人称是“你”(或“你们”),作者以“你如何如何‘的口吻来叙述。虽说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决非没有,偶尔也会出现在这样集中情况下:

第一种,“你”是被表述者,但记叙的事与“我”直接有关,这主要是祭悼、怀旧一类文章。

第二种,“你”直接指读者,但记叙的事实际上是包括“我”的,,常出现在散文中的某些段落。

上面两种情况,有人认为立足点、观察点仍然是“我”,所以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的变形。

第三种情况,“你”是被表述者,但文中完全不出现“我”,从继续的立足点分析,其实是用“你”来代替“他”,可看成是第三人称的变形。

第四种是第二人称在文章中“局部”出现,这是作者与读者的谈话,而立足点仍在作者,并未出现立足点、观察点的转移,所以这段仍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出现“你”、“你们”,知识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更亲切。

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文章,它的优点,是采用了直接交谈的形式,亲切自然,娓娓动听,可以推倒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屏障,缩短了作者与读者或者被表述者之间的距离,使作者和读者直接进行情感交流,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抒情效果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3、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叙述他人事情或以第三者的口吻和角度来展开叙述,把人物经历、事情经过告诉读者,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用“他”或“他们”代称。例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女娲造人》等,很多文章都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尤其是长篇文学作品,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家矛盾的《子夜》、当代作家魏巍的《东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初中记叙文描写方法和作用(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文的人称知识讲解)(3)

命题规律

记叙文的人称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其题型一般都是填空、分析、简答,如:

1、本文采用了第( )人称记叙。

2、说说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3、《绿色蝈蝈》的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绿色蝈蝈的称呼,这样写有何效果?

备考策略: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掌握答题方法及套路。

1、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考作者对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2、记叙文的人称答题方法及套路: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