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何人世故老成(董恂翻译人生颂)

董恂(1807-1892,江都邵伯人。参见《江都史话》·《晚清重臣董恂》)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至少有三大亮点。一是为家乡编撰《甘棠小志》,成为古今乡镇志书之翘楚;二是翻译《人生颂》,这是最早译成汉语的一首英文诗;三是评点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写出清末刊行版本中唯一的点评本。

《人生颂》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朗费罗的代表作,发表于1839年。因其乐观向上的思想内容与圆熟完美的表现技巧,为世人所传诵。

史记中何人世故老成(董恂翻译人生颂)(1)

《人生颂》在中国的传播,先是由翻译官出身、后任英国驻华公使的威妥玛译成中文的,其译文如下:

“勿以忧时言论 人生若虚梦 性灵睡与死无异 不仅形骸尚在灵在 人生世上行走非虚生也总期有用 何谓死埋方到极处 圣书所云人身原土终当归土 此言人身非谓灵也 其忧其乐均不可专务 天之生人别有所命 所命者作为专图日日长进 明日尤要更有进步 做事需时惜时飞去 人心纵有壮胆定志 仍如丧鼓之敲 皆系向墓道去 人世如大战场 如众军在林下野盘 莫如牛羊待人驱策 争宜勉力作英雄 勿言他日有可乐之时 既往日亦由己理己 目下努力切切 中尽己心上赖天佑 著名人传看则系念 想我在世亦可置身高处 去世时尚有痕迹 势如留在海边沙面 盖人世如同大海 果有他人过海 船只搁浅最难挽救 海边有迹才知有可解免 顾此即应奋起动身 心中预定无论如何总期有济 日有成功愈求进功 习其用功坚忍不可终止”。

由于威妥玛的中文水平有限,只是根据原文逐字逐句地点译,根本不得中文之神韵,因而其译文不能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也就更谈不上在中国传播了。

史记中何人世故老成(董恂翻译人生颂)(2)

为此,威妥玛特请董恂重译。作为资深外交官,董恂“阅其语皆有策励志,无碍理者”,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坦然,“乃允所请”。其实,董恂答应英国公使重译此诗,还有他自己更深层次的考虑。

据董恂的下属、时任总理衙门章京的方濬师在其笔记《蕉轩随录》中载:“孔子做《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读尚书《人生颂》之诗,可见公之用心矣。”

为抵御外辱,维护清廷统治地位,此时清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该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但是,董恂这些知识分子高官认为,虽然西方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远较中国优秀,应向西方学习;但在文学、哲学等方面,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西方应向大清学习。只有让西方人领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高明,才会“同文远被”,使他们产生崇敬心理,向泱泱大清帝国顶礼膜拜,接受中国文化。这就大有“导化群蛮”,“以文化之”的意味,也符合儒家“以夏变夷,而非变于夷”的原则。

史记中何人世故老成(董恂翻译人生颂)(3)

董恂将《人生颂》转译成九首七言绝句,译文为:“莫将烦恼著诗篇,百岁原如一觉眠。梦短梦长同是梦,独留真气满乾坤。天地生才总不虚,由来豹死尚留皮。纵然出土仍归土,灵性长存无绝期。无端忧乐日相循,天命斯人自有真。人法天行强不息,一时功业一时新。无术挥戈学鲁阳,枉谈肝胆异寻常。一从薤露歌声起,邱陇无人宿草荒。扰攘江尘听鼓鼙,风吹大漠草凄萋。驽骀甘待鞭笞下,骐骥谁能辔勒羁。休道将来乐有时,可怜往事不堪思。只今有力均须努,人力殚时天佑之。千秋万代远蜚声,学步金鳌顶上行。已去冥鸿亦有迹,雪泥爪印认分明。茫茫尘世海中沤,才过来舟又去舟。欲问失帆谁挽救,沙洲遗迹可探求。一鞭从此跃征鞍,不到峰头心不甘。日进日高还日上,肯教中道偶停骖。”

史记中何人世故老成(董恂翻译人生颂)(4)

董恂的《人生颂》汉译诗,基本转述了朗费罗原诗的本意,即: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不应该悲观失意,而要在逆境中奋斗、拼搏,珍惜生命,珍惜光明,不懈追求人生的进步与成功。而其译诗的形式、意境、韵律等比威妥玛的汉译本不知要高明到那里去了。

《人生颂》的翻译表明,这首诗是西方第一首被中国人译为汉语的诗歌,董恂成了中国具体介绍西译文学的第一人,这在英诗汉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中国最早的出洋公使都是在董恂主持下派出去的,这些公使及其随员大多不失为文学之士。他们派驻出国后,也上行下效,开风气之先,成了西方比较文学的媒介者、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播者和收受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牵线搭桥作用。从他们所处时代去考虑与审视,其意义与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朱毓麒(海流 漉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