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做火车要准备什么(8次乘坐26小时火车前往取样)
2022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多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植物营养系的人才培养工作和事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近日,我们走进植物营养系,专访丛汶峰副教授。
丛汶峰在云南洱海指导水稻田机械平地作业
丛汶峰,本科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以复试第一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张福锁院士的研究生,2010年-2014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2015-2018年丹麦奥胡斯大学做博士后。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职工党支部副书记、植物营养系副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健康工作组副主任;曾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人才、入选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内蒙古自治区三区人才,研究方向为作物多样性与资源高效利用。
记者采访丛汶峰的时候,他正热火朝天地投身于大理的“洱海战役”,跟着张福锁院士团队致力于践行视察大理洱海古生村提出的“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留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已经连续待了一百多天。
2003年,丛汶峰高考被调剂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当时的他对农学学科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专业学习上也没有花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本科期间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等学生工作经历锻炼了他统筹协调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回忆起决心做研究的经历,还是在本科半年的实习中,有幸接触到寒地水稻专家刘元英教授,这才开启了他对植物营养学专业的研究兴趣。
2007年丛汶峰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了张福锁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张院士开放包容、严谨认真、奋力执着的科研态度的影响下,在植物营养学科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中,丛老师也脚踏实地的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张老师给我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也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他时常鼓励我以开放的态度去研究探索,以开拓的思维去交流合作,以艰苦耐劳的精神去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而不是局限于自我手头的一点点工作”,正是硕士阶段的积累沉淀,使他有了继续读博的勇气与信心,从而逐渐走向了学术之路。2009年丛汶峰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10年初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科学系统研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并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由于工作优异而提前一年获得续签。
丛汶峰与恩师张福锁院士在古生村开展交流合作
当谈及执教中国农大的契机时,丛汶峰表示,能有机会与恩师终身学习工作的个人情感指引着他回到了母校。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做博士后期间,丛汶峰一直关注着张院士发起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在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上见到了恩师,听到了张院士致力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规划,他毅然放弃奥斯胡大学抛出的橄榄枝,回到母校开展科学研究与生产一线落地工作。
关于这个决定,丛汶峰说,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使学子们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学校的国际科技创新学术氛围,以及致力于解决国家生产实践问题的科研体系,让他深受吸引及触动。回国后,丛汶峰积极参与内蒙古杭锦后旗四级联创科技小院的建设,建立了向日葵科技小院,弥补了前期错过科技小院的遗憾。丛汶峰希望在作物多样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领域上不断钻研下去,做好,做深,做实,扎根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丛汶峰在指导学生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兴趣的同时学会担当、勇于担当。“希望学生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角度去思考,去生产实践里找科学问题,去感受实践的力量。”
丛汶峰带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中荷项目
博士研究生在曲周开展实践培训
(滑动查看)
2007年7月4日,丛汶峰来到中国农大读研,报到后与导师见面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一周时间准备一场英文汇报,向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Hans Lambers来访一行做相关主题交流,从一开始的“懵”,到查文献、翻译、做PPT......丛汶峰最后顺利完成了汇报并受到导师肯定,这也奠定了他的科研方向。丛汶峰以自身经历告诉学生要勇于尝试:“有志者,事竟成,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丛汶峰被聘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主任
作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主任,丛汶峰积极推进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校内外教学名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与案例等相关讲座,改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并创新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培育优秀教学人才、承担教书育人的本职重任提供坚实保障。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丛汶峰始终坚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职于行”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提起自己早年的求学经历,丛汶峰总是如数家珍。他曾为那些科研试验项目,在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八次乘坐26小时的火车前往甘肃武威取样,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城市孩子,成长为一名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回顾自己国内外的求学经历,他认为植物营养Seminar是训练自己系统性思维的关键一环。
国外的求学工作经历,丛汶峰受到了开放性思维培养理念的熏陶,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里,在师生关系建设和课程传授中不断践行。
几十年来,每周四晚上都是植物营养“法定”的“Seminar日”。自2019年以来,丛汶峰担任课程负责人,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多学科交叉及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坚持促进学生前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路,持续整合国内外国际交流资源,邀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及法国农科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学者专家组成授课团队,及时、详细地介绍研究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通过传播和交流不同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多学科交叉,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T型”课程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学、问、思、辨、行”,学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农业生产实践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因此,“理论实践融合”是丛汶峰在课程教学上不断强调的关键词。在农业绿色发展多学科交叉及国际化课程体系设计上,他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多学科交叉系统思维与界面交叉创新-综合能力拓展-农业全产业链理论实践融合-国际智力授课的国际化“T型”课程体系,着重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系统性思维(System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让学生去生产实践里找科学问题,通过辩证思考与表达,培养学生科研-交流-领导等多元化能力提升,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个人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丛汶峰从自己的求学经历里汲取动力,充实自我,再将这份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致知力行,知行兼举。他说,“希望学生在农大的锻炼,让自己成为既能在国际上做顶尖科学研究的一流创新人才,也能够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在生产一线扎实工作的落地人才。”
记者 | 王美玉
编辑 | 王祖恩
责编 | 赵竹村 于哲 姜萍萍 郑诗盈 尚岳洲 杨祎
RECENTLY RELEASED
祝贺!4+1
“唐唐”重生记
91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永远铭记!
这12个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点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