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渝历史题(话说南丝路73杨慎)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杨慎谪居云南时,大部分时间寓居于昆明西南约20公里的安宁、昆明西山高峣。嘉靖二十二年(1543)三月初,杨慎第六次返蜀。他十月离泸返滇,岁末经赤水返蜀。故而,经由泸州的“乌撒入蜀道”,成为杨慎后来几次往返川滇时常走的道路。
“乌撒”是彝话,汉译骏马的意思。乌撒是宋末活动在今威宁等地的一个部落首领之名,后转化为部落名,再后转化为地名。地点在今贵州西北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北、西、南三面与云南省毗连。在明朝,乌撒、乌蒙、芒部等地的土知府很多时候是由女性承袭的,如水西的奢香、乌撒的实卜、乌蒙的实哲等。彝族妇女素有强悍为王的传统,她们善交际、懂管理、知事理,有的还会武艺,不乏大家风范。
川南叙永,作为乌撒入蜀道入黔的必经之路,受到杨慎较多关注。《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说:“鱼凫关,在叙永东十里。明杨升庵过此,题联云:‘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杨慎也多次在《滇载记》和诗歌里,对叙永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作了描述。
除了叙永,杨慎还对另外两个地方情有独钟,一是会川(会理县),一是大理。
杨慎曾分别在嘉靖三年、五年、八年、十八年(1524、1526、1529、1538)因父病、父亡及“奉戎檄归蜀”等原因,多次途经会川(今会理),与这两个地方结下不解之缘,留下对联、诗词等近二十首。
会川,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素有“川滇锁钥”之美誉。杨升庵多次路过会川,他迷恋会川的山河美景,但毕竟“负罪”在身,岂容留连。1539年六月,杨慎南行至火烧腰驿(今马鞍山五里坡),填写了《南枝曲》:
我渡烟江来瘴国,毒草岚丛愁箐黑。
忽见新梅粲路傍,幽秀古艳空林色。
绝世独立谁相怜,解鞍藉草坐梅边。
芬蒀香韵风能递,绰约仙姿月与传……
《南枝曲》除了描写途中所遇艰险路况和恶劣气候,还以咏叹梅花古艳幽香,自喻行洁志芳,绝世独立。
杨慎离别时,会川故人盛情款待,百里相送,依依不舍。至松坪关时,杨慎情难自已,再写《松坪关》七绝话别:
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太平处处经过惯,梦里还乡又出关。
《松坪关》绝句,前两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过分悲伤,别后亦应各自保重。后两句以自己十余年萍踪漂泊早已成习惯,来安慰友人劝其放心。松坪关是会川戌所辖之要隘,十分险峻。俗话说“北甸沙,南松坪”,是会川大地南北两大门户。明朝时松坪关驻有总旗一员,兵卒50余名。
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杨慎从会川至金沙江上的拉鮓渡口,写有一首后来非常著名的《宿金沙江》:“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宿金沙江》一诗可分两层:前写昔宿嘉陵,后写今宿金沙。同样的“江声”“月色”,然而前之“离愁”“幽独”,犹可说道,而今之“飘零”“断肠”,远苦于昔。诗中“驿楼”,在今广元市城西。“搅”,乱也。“江声月色”,出自雍陶《宿嘉陵馆楼》,杨升庵引此,显得更为凄切。
作为南丝之路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大理是杨慎笔下不可少的文化名城。嘉靖二十五年(1546),杨慎与当地好友李元阳同游苍洱。李元阳《送升庵先生还螳川客寓诗序》对杨慎此次大理之行,做过描述:“成都太史升庵杨先生谪居博南二十四年,为嘉靖丙午,访山水于点苍、叶榆之间。坐青拥绿,日以追逐云月、钓弄溪屿为事。”
在杨慎笔下,大理的山川风物奇观处处,异彩纷呈,如他游览苍山,“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云气开分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他游览弘圣寺塔,“松在东而塔在西,松高不与塔高齐;塔高有定松无定,翌日松高塔又低”。杨慎对大理石也情有独钟,“苍山嵯峨十九峰,暮霭朝岚如画虹。何年巧匠斫山骨,缩入君家石屏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构思新颖,文字畅达,清新绮丽。
大理下关镇,也是杨慎笔触所到之地。他有一首《海风行》,写下关的风,让人如临其境:“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龙关歌》则显温柔:“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
大理白族地区至今流传一首歌谣:“四川状元郎,流放到云南。寓居点苍山,美名天下扬。”(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