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吃了腐烂的水果(只因食用了这种常见的水果)
“荔枝病”:蜜汁诱惑下的美味陷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炎炎夏季,正是吃荔枝的好时节,作为古时南国四大果品之一,荔枝的蜜汁美味不言而喻。
然而,最近这种具有美好风味的水果却吹响了死亡的号角……
悲剧:
食用荔枝致47名儿童死亡!
1995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场神秘的疾病困扰着印度比哈尔邦的Muzaffarpur镇——每年的5月和6月左右,大量的幼儿会开始出现发烧的迹象,医务人员发现他们在入院时伴有癫痫发作和抽搐的症状。
在入院治疗的儿童中,有几乎一半的孩子会不治身亡。
2017年,《柳叶刀全球健康医学杂志》刊发的新报告显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荔枝。
近期,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在过去3周,印度北部比哈尔邦已经有47名儿童死于与荔枝毒素有关的急性脑炎综合征。
早在今年1月份,印度的穆扎法普尔市就登记了179例病例,只是在近几周才出现死亡病例。据统计,2013年印度北部至少有351人死于此种脑炎。
截图来自CNN
https://us.cnn.com/2017/02/01/health/lychee-fatal-illness-india/index.html
据报道,这些受影响的印度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吃附近果园里的荔枝,晚上回家时常常不想吃饭,可导致夜间低血糖以及严重的低血糖脑病。
因此,印度国家卫生部门将这些儿童的死因归咎于食用荔枝带来的低血糖。
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医学杂志》的报告(图1)显示:
荔枝中含有某种毒素,在未成熟的果实中毒素含量更高,会沉积在这些儿童的肝脏里,且随气温升高,肝脏释放的毒素会增加。
当儿童的血糖水平下降时,身体就会开始动员脂肪,产生葡萄糖,而在这些毒素的作用下,葡萄糖合成严重受损,出现危险的低血糖和脑损伤(脑炎)。
更为不幸的是,这些受影响的儿童来自贫困家庭,营养不良,糖储备不足,而作为糖储备的主要器官肝脏无法释放葡糖糖来补充,只能释放更多的毒素,这无疑又加重了患儿的低血糖和脑炎!
美味陷阱:
荔枝带来的低血糖可致命!
你知道吗?世上有种病就叫做“荔枝病”,多由于空腹摄入大量未成熟荔枝所致,儿童多见,表现为症状有食欲减退、头晕恶心、脸色苍白,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抽搐,甚至是陷入昏迷。
其实所谓的“荔枝病”就是一种低血糖疾病。
荔枝中的甜美风味是由大量果糖提供的,果糖必须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如果食用大量荔枝,大量果糖就聚集在血管里面,不能及时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同时,果糖还会刺激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由于大量食用荔枝带来的饱腹感会导致人们不想再进食其他东西,进一步限制了人体的葡萄糖来源,从而引发严重而持续的低血糖状态,这种状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低血糖脑病。
图源《柳叶刀全球健康医学杂志》
蓝色柱状图为入院诊断人数,黄色为不治身亡人数
吃荔枝的几点建议
糖尿病人和孩子更应注意!
都是吃荔枝,小孩和糖尿病人却更易中招!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小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不足,低血糖发生时没有很好的防护机制。
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糖耐量原本就不正常,大量摄入荔枝后,体内勉强依靠药物来维持的血糖平衡再次打破,使得低血糖发生时,情况更加凶险。
但是这么美味的水果居然只能看不能吃?也太煎熬了!
所以下面笔者来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吃荔枝:
■ 对于儿童:
1.不要空腹吃荔枝!可于两餐之间吃1-2颗。
2.切勿睡前吃荔枝,睡梦中的低血糖是真正的魔鬼!
3.保证每天正常的主食摄入,按时吃饭,才能开心吃荔枝。
4.不要吃未熟荔枝!不仅不甜,还增加低血糖风险!
■ 对于糖尿病人:
1.不建议食用荔枝!
2.实在忍不住,可以在血糖平稳的前提下微量食用(1-2颗),且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
3.随餐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不可同时食用荔枝!
4.切勿睡前和刚刚醒来是吃荔枝!
5.不吃未熟荔枝!
■ 对于糖耐量正常的成年人:
1.荔枝虽好,一定不能光吃荔枝不吃主食!
2.睡前与醒来不建议吃荔枝!
3.不吃未熟荔枝!
此外,吃荔枝的同时或前后,可就着点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面、大米等)一起下吃;切记吃荔枝后一旦出现心慌冒汗手发抖,立即就医!
荔枝的美味令人回味,可回想下可怕的“荔枝病”……还是适量食用的好!
参考资料:
1.https://us.cnn.com/2019/06/13/health/encephalitis-india-outbreak-deaths-lychee-intl/index.html
2.https://us.cnn.com/2017/02/01/health/lychee-fatal-illness-india/index.html
3.荔枝不宜空腹食用过量进食可引起低血糖[J].现代食品,2017,6(11):46.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作者:晨晨
责编: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