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诗句历经千年,读来依旧动人。中国是诗的沃土,“唐诗三百首”众所周知,而在唐诗绽放万丈光芒之前,中国先民便已创作出许多质朴又生动的民歌,后经孔子整理,形成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它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豳风图》卷

绘者:马和之[南宋]

尺寸:纵25.7厘米,横55.7厘米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1)

《豳风图》卷(局部)

以《诗经》中的诗意入画,为后世画家所钟爱。画家们在创作“诗意画时,既试图通过绘画来表现诗中的意象,同时又加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丰富的细节想象。《豳风》共有七篇,《豳风图》卷便以这七篇为题分为七段,依次为《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狼跋》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2)

《豳风图》卷之《七月》

《风图》卷中最具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的当属《七月》段,描绘了乡野小路上行人稀疏往来,妇女结伴采桑,农夫在田间劳作,或耕犁,或锄地,农闲时百姓们则欢聚一堂,饮酒奏乐,载歌载舞,一派欢欣。

远古先民的集体创作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夷、国都兵力空虚之际,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朝歌,终在牧野大败商军,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诗经》是集结了从周朝建立到春秋时期的五六百年间的重要诗篇。

《诗经·大雅·荡》中有诗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假托周文王的口吻指出,商朝的教训并不遥远,夏桀的下场就是教训。所以在周朝初期,统治者常以商朝的灭亡作为教训,革除商纣王时期的暴政,缓和社会矛盾,注重发展生产力。此外,周武王还听取百姓们的心声,及时得到施政的反馈,并进行调整。采诗官在这期间起到了巨大作用。

《诗经》中除了宫廷乐官创作的乐歌之外,还有许多是从民间搜集来的。这些负责“采诗”的官员,在每年春天百姓开始耕作的时候,就摇着木铎走向田间地头,收集他们劳作时歌唱的民谣,然后把这些能够反映百姓喜怒哀乐的诗歌记录下来,交给宫中的乐官谱曲演唱,周天子通过这些歌谣,就能了解民生疾苦 听到百姓的心声。

还有人认为,宫廷的乐师们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唱词和曲调,在走访各地搜集民歌的基础上,加上他们的创作,汇集成了《诗经》中的诗歌。所以,早期的“诗”和“歌”是一体的。

《诗经》多是四言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和韵律美,适合被谱乐歌唱。《诗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远古先民们的爱情、婚嫁劳作、风俗、战争、宴游、反抗等,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通过一篇篇的诗歌向后人娓娓倾诉。

影响深远的“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就内容而言,后三者则为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上,“风雅颂”具有关

注社会现实、批判和反抗意识、表达真挚的感情等亮点,后被概括为“风雅”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手法上,赋,指直接敷陈其事;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指先言说他物,进 而引出所咏之物,即要在吟咏之前先作铺垫,此外又有象征、烘托等意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后世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基本法则。

“思无邪”的儒家经典

春秋时期采诗官所采撷到的诗歌多达三千余首,孔子去粗取精,十取其一,共整理出305篇(还有6篇只存题目而没有内容),所以称为诗三百”。《诗经》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伦理教化功能,如孔子所言,读《诗经》能够使人变得“温柔敦厚”。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诗经》便成了贵族子弟们的必修功课。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学说后,读书人对《诗经》都要烂熟于心,“诗教”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支持。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曾将包括《诗经》在内的文化典籍全都付之一炬。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又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典籍,延请能够记诵讲解经典的老儒将各家学说思想记录下来,汉初能够讲解《诗经》的有四家大儒,分别是齐国的辕固生、鲁国的申培、燕国的韩婴,以及赵国的毛亨、毛苌。四家都有关于《诗经》注讲的版本流传于世,其中毛亨、毛苌所传授的《诗经》称为“毛诗”。东汉以后,“毛诗”兴盛起来,并到官方的支持,其他版本逐渐式微失传。

《豳风图》卷里的《诗经》余韵

《豳风》为“十五国风”之一,“豳”同现在的“邠”,位于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周人的先祖曾率领部落民众,在此地逐渐发展起来,豳地乃是周人的发祥地。

据传,宋高宗非常喜爱画家马和之的画作,将他作为画院之首。宋高宗和宋孝宗曾书写《诗经(毛诗本)》,每篇写后都要马和之以诗意补图,渐渐集成《毛诗图卷》。《伐柯》篇中的“觏”字缺一笔,“觏”和“构”同音,此事应是当时画家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而用的“缺笔法”,所以有人推断毛诗书法并不是宋高宗亲笔,而是由画院中善书法的高手代笔。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3)

《豳风图》卷之《伐柯》

《豳风图》卷在元代初年曾被割裂为两部分,其中《破斧》一卷为元代画家赵孟頫收藏,明代画家董其昌将其误认为是赵孟頫的补图,而其他部分则下落不明。至清代,这部分才辗转进入宫廷收藏,并被编入《石渠宝笈》乾隆帝喜爱马和之的《毛诗图卷》,在宫中专设“学诗堂”保管此画卷,后来《破斧》部分也得入内府,乾隆帝大喜过望,将《豳风图》卷七段补齐,并亲自作题跋记录此事。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4)

《豳风图》卷之《破斧》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5)

《豳风图》卷之《东山》

此段描绘了战士出征的场景,他们肩扛兵器列队行走在山间道路上。

《豳风图》卷中主要选取了诗歌中所描写的采桑、耕地、饮酒、观舞、拜谒等情景,画风古朴典雅,极具《诗经》古风韵味。画家在人物塑造上使用柳叶描笔法,以独特的线条不拘于形似,将人物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又充满了轻松而饶有趣味的格调。绘制人物衣饰组织较为松散,更显衣纹的飘逸灵动。对山石树木的描摹,也以柳叶描笔法,更显古拙雅致,富有悠远恬淡的山野逸趣。

在世界诗歌艺术发展的源头,有古希腊的《伊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这些伟大的诗歌都是世界诗歌艺术殿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后世诗人们创作的道路,而中国远古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诗经》也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古老的诗集,它同样是诗歌殿堂中一朵明艳的奇葩,是瑰丽的诗歌艺术最早的杰出代表之一。

诗经中的日常和生活(诗经里的远古生活)(6)

正果书堂传播正能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