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喜剧搞笑电影大全(乡村电影)

乡村电影

文.佘汉武

如果觉得童年最快乐的事,年节之外,就是看乡村电影,也叫乡间电影,看乡间电影的那代人,应该是做爷爷奶奶的辈份了,准备着颐养天年,我也是其中一位。

乡村喜剧搞笑电影大全(乡村电影)(1)

我说的乡村电影,不一定是以乡村内容为题材的电影,而是指在乡间放演电影,作为群众欣赏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乡下人在本村村部看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巡回放演的露天电影。

乡下人看电影南北有别,北方在解放前就有放演乡村电影的习惯,南方在解放后开始在乡村放演电影。直到改革开放后,电影界在乡镇建立了电影院,电影有了票房,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于是乡村电影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不再在乡间轮回放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乡村电影也叫乡间电影。两根木柱子插在地上,在离地面七八米的两柱之间,挂上横四米、竖三米的白色幕布,幕布下面悬着一个喇叭。夜幕降临后,放映机将内容投放到幕布上。于是全村人享受免费的视觉大餐。

乡村电影,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形式,也叫映画视觉,通过使用移动的图形、文字、语言等形式的表达,沟通着故事的人物情节及思想感情,抑或宣传内容等,借以表达价值观或某种意义。这些图象伴随着声音唯妙唯肖的反映事物的真实性。

我六岁那年第一次看电影。当年我进村办的(当年叫大队)和平学校发蒙。在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队部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将电影机运到了我们学校,也是大队部的所在地。当苏校长问周书记:从拖拉机上抬下来的是啥子玩意?周书记说:电影机,今晚放电影。。。

不知道是谁的嘴巴松了闸,走漏了风声,全校师生刹那间都知道了,于是学校沸腾起来。师生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节日般的快乐。由于快乐澎胀,无法节制,热闹得激动起来,学校如同国庆节游行的长沙五一路。

课是没有办法上了。学校俨然如春节前的超市,高兴得乱哄哄的。。。老师们一合计,决定提前放学,本周星期六下午补课。

放学了,同学们如离弦之箭,射向四方。我也不例外,腿、虽然不长,跑起来可以撵上狂奔的狗。

太阳还老高的,乡亲们就开始搬着凳子携着椅子向学校汇集。我赶紧吃了碗用显微镜也找不到几颗油珠的饭菜,扔下碗筷,握着一颗肥硕的沾着泥巴的红薯(北方叫地瓜),加入了涌向学校的人潮。

那晚放演的电影叫《刘三姐》,开演片刻,我便坐在地上睡着了,直到散戏,有观众不小心踩疼了我的小脚。我赶紧一轱辘爬起来跟着回家方向的人群。

我说的乡村电影,确切的讲是乡间电影。以大队(村)为单位,在全公社(乡或镇)轮流放演。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也从容着成长,迎来了看电影的高光时刻。

只要有电影新片开始放演,大家知道第一站后,就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们村。一般是从狮子岭开始,接着是西湖、西华、和平、大兴、联霞等等等。

当年看《渡江侦察记》,我们追随电影机的身影,从狮子岭开始,一直看到马厂。每晚一村,我是每村必到。如:狮子岭、西湖、西华、和平、大兴、联霞、万家隆、太丰、马厂等等等,直到把《渡江侦察记》的情节看得烂熟于胸。当影片中的“敌情报处长说:不、你是共产党、你是扛过枪的解放军。。。”我向幕布扔了颗石头,砸向“敌情报处长”,借以表现我的阶级立场。

还有看得比《渡江侦察记》更加带劲的是《洪湖赤卫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等等。看《马尾巴的功能》、《第十个弹孔》时,已经告别了向幕布扔砖石的年龄。

《画皮》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女鬼"用手捧着吃跳动着的人心的那些片段,我一连做了好几晚的恶梦。

八十年代初,公社改名为乡或镇。全国普及了乡镇电影院,开启了电影的票房制度。由《少林寺》发轫,汹涌起武侠电影的热潮。《少林寺》执其牛耳,然后《武当》、《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武林志》、《黄河大侠》、《神密的大佛》、《木棉袈裟》等纷纷登台。。。

这些武侠电影以探案释疑,与快意恩仇相结合,故事奇峰叠呈,情节光怪陆离,悬念波谲云诡,结果皆大欢喜。海报的宣传画引人入胜浮想联翩。字幕的书法翰墨淋漓令人俯首。。。

这些都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弹指一挥间的住事。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小丈夫,他是我最倾慕的演员。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还有《闪闪的红星》的潘冬子,是当代影视界无法绕过去的人物。

乡村电影,确切的讲,叫乡间电影。您认为呢?

仆:佘汉武写于马文化研究室

文章作者 佘汉武 整理作者 常小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