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电影大结局(80后电影汹汹归来)

80后电影大结局(80后电影汹汹归来)(1)

第一制片人独家撰稿 文/婵言婵语

《后会无期》票房大卖,很多人认为是粉丝经济的大行其道,这似乎掩盖了电影本身的光环。它打着“公路片”的旗号,透出文艺片的气质,却取得商业大片的票房胜利。与同期段上映的电影相比,它是否只在智商上胜过“小时代3”?,或是仅仅在粉丝上超过了“归来”?除了被网友炒热的那些“韩寒式”走心的台词,这部电影还有何可圈可点之处?前段时间某大报发表的那篇犹如众明星中的“芙蓉姐姐”般显眼的讨伐文章,为何招来无数网民本能性的愤怒与鄙视?

现在,该电影在各院线已基本下架,炒作与营销不再必要,剧透也不会招来嫌弃,是时候对它进行客观地的评价,这或许能对未来哪类电影更受市场期许提供某种视角。

让公路片“飞一会儿”

当影片开头打出东极岛那裸露的赤褐色崖石与涌向天际的湛蓝海面,再配以“第一缕阳光照到的地方”、“弃岛迁移”“家乡不复存在”之类的旁白,便没来由地想起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这些声画的组合模糊地藏有某些隐喻,需要接下来的情节一一解开。

影片很快证明,它不是要做成“太阳”那般深奥晦涩的艺术片。“家乡”即将成为被废弃的荒岛,三个男人因为某种契机,要驾车开启一段由东到西、贯穿全中国的旅程。公路片是我国电影市场中稀缺的类型,我们熟知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大片、华丽的视觉大片、奢华炫丽的都市片以及近两年来兴起的以怀旧为底色的青春片,但将镜头拉到人群之外,舞台铺在从茕茕海岛到莽莽森林、再到茫茫荒漠的广阔旷野之间,还未有进入大众的视野。

从美国好莱坞的“公路电影”类型来看,仍是商业性元素占主导地位,但它常与西部片相提并论,相对于西部片着重表现对疆土的开拓、人与自然、与西部蛮荒环境的搏斗,以及展现美国西部的异族风情,公路片常常表现从现实生活中跳脱出来,带着对自由的追求踏上旅程。不难想见,在这一类型下,擅长写现实的麻辣讽刺小说的韩寒,可以怎样地掺入文艺元素。

而横跨东西的旅程,也为影片提供了地理与人文风貌上的巨大的表现空间。当浩汉、江河与胡生三个男人开车上路,你几乎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任何奇幻的遭遇。

事实上,观影的第一体验是,在这一带有自我放逐意味的旅程中,主角所遭遇形形色色的世态百相十分接“地气”,其中主要的三个故事体现出剧情急转直下的张力,令人情绪紧张而刺激。台词给力,有一种冯小刚式的“痞子式”诙谐--有人以此认为,影片情节拍成了一个个段子。从影片的结构来看,旅途的每一站都是一个单独的不同的故事,除了江河与浩汉这两个绝对主角,每段路程遇到的人物依次出场退场,但相互间仍是衔接自然、连成一体,两人在长长的旅途中不断发现更饱满的人物“自我”,这岂是单纯设置“段子”可以达到的效果?

而传说中好听得可作单曲循环播放的配乐,确实对影片情感流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看出韩寒在这一点上所用的心力。试想下,车行于粗旷的原野、穿过辽阔的沙漠与沉沉的夜色,让人视觉与心界同时变得开阔的画面,再搭配上或飘邈旷达、或明媚诙谐、或悠远伤感的配乐插曲,所带来的视听刺激并不亚于那些浓墨重彩的宏大场面或是奢华炫丽的都市片场景,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辽远广阔的感觉--你可以决定更偏爱哪一种。

不过,影片当然不会仅仅停留于此。一开头奠定的意象“隐喻”的调子,在后面的情节中得以沿袭,可以看出电影在以商业性元素吊住大众观影趣味与体现背后的情感内涵之间维持着平衡,这一点更像姜文的“让子弹飞”,各种人物、台词、情景能够激起观者的解读欲望。

看望浩汉的“青梅竹马”周沫,是对“家乡”的最后一次缅怀。同时,在大城市作替身演员的周沫,身上有着千千万万离乡到大城市打拼、渴望有朝一日出人投地的“京漂”、“海漂”的投影。与周沫挥别时,浩汉鼻子一酸、眼中涌起涩涩而未掉下来的泪,是与儿时伙伴告别时本能的留恋。

苏米算是影片中商业性元素最多的一段,也因此在电影各种宣传和预告片中出现。其中囊括了屌丝旅途上可能碰到一切:落宿低档破烂的旅馆,半夜有卖春女敲门。急剧转折点在于这其实是一场设局“碰瓷”的闹剧,背后牵出的是“被遗弃的女子”、海外生子等深层次缘由。我们平常散乱地感觉到的种种社会性“现象”,在这里都露了一次脸。当大家还在猜测憨厚知识分子范儿的江河所遇到的一次爱情会有何结果时,苏米真实身份的揭露将紧张感引向高潮。

刘莺莺的一段旨在讲一幕荒诞的生活悲喜剧。与浩汉通信了十年--浩汉深信是她是自己魅力的俘获品而洋洋自得,实际上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而心目中以一种英雄的方式离世的父亲,竟然在很长一时间内活在世上的另一个地方、对别人尽着父亲的责任。生活的荒诞就在于,它常常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在这样一个农民工遍布城市,亿万人在迁徙中讨生活的热气腾腾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父慈母孝、双亲稳定的家庭。在堆满了烟头、简陋的小镇桌球室里,浩汉从刘莺莺冷静得有些残酷的语调里得知了真相,但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消化,至多脸上带着一丝并不明显的苦涩笑意,拍拍裤腿上的灰尘,接着上路。屌丝们面对生活的无奈时,常常没有更多的办法。

阿吕以一个“同道中人”的面目出现,就像你在艰辛而寂寞的旅程上,突然遇到一个与你一样孤独而心无羁绊的行者,他有着比你还悲催的过去,却仍心怀最初的梦想,豪情满怀,使你不得不把他视为同类而惺惺相惜。但阿吕最终骗走了浩汉与江河惟一的旅途工具--汽车,犹如一曲清越激昂的音乐中突然弦断而嘎然而止,给听者留下无数的想象空间--如此沧桑得令人疼痛的人生经历竟然可以编排出来?如果不是,阿吕最后的举动又意味着什么?Anyway,信任不常在,忽悠却是人人熟知的,不用担心观众无法接受。实情也许是江河所说,“再烂的人,也可以局部信任”。

阿吕出现的作用还在于激发了浩汉与江河在“世界观”上的矛盾:江河将青蛙放在一锅水中慢慢加热--如果青蛙够聪明,还可以先跳出来;而浩汉猛地将锅盖盖上,截断了青蛙们所有的去路--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大环境。不得不说,这一情境,与《让子弹飞》中的“跪着挣钱还是站着把钱挣了”有异曲同工之效,其中蕴含哪些现实真谛就不深究了,你懂的。

韩寒的“蜕变”

韩寒在接受一次有关该电影的采访时,曾经很优柔地提到,希望做出一部当国际电影界把目光投向中国时、能拿得出手的那种牛逼的电影--以前有《霸王别姬》,今后便是《后会无期》。不去评判这番话是否是狂言,《后会无期》是否算得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与美国一些经典的公路电影作比较会是一个好的视角。

好莱坞一些卖座的公路片,例如《邦妮和克莱德》,《我心狂野》,《末路狂花》等,其中大多充满了暴力、追捕及其情爱的内容。相比之下,“后会无期”的情节则是中国当下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小人物可以感到的各种日常,尤其是80后的屌丝们可找到对应感的生活,流动着底层的无奈,但仍怀有通过努力去战胜困境的希望与豪情。从这个意义上看,影片借了美国公路片的“形”,“神”上则坚持了自身的特点。此外还展露了一把“中国式风情”:毕竟出现在镜头里的,是广袤东方国土上绿茫茫的林海山峦与辽阔沉郁的丘陵沙漠。

不过,对于一段“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旅程,地理上从最东边的海岛穿越到最西的边疆,经过那么多地貌风情不同的省份,或许还可以安插更多具地域人文风情的场景?比如,轰闹的美食夜市、迷离的小镇酒吧、西部民族风情的歌舞等。而如果要加强商业性,故事还可增补更具“悬疑性”、感官刺激性的情节。

当然,这些元素的加入或许是画蛇添足,破坏影片总的基调。选择什么样的“符号组合”来呈现影片,取决于制作者对世界的自身体悟。就像村上春树形容自己写小说:先将各种各样的现实性一古脑儿扔进大锅里煮,煮到面目全非,再切分成适当的形式加以使用。所以最后出来的“成品”,一定是作者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现实碾成面粉,再适当地加水、发酵粉等等,揉成自己想要的面包的形状。

《一代宗师》拍了5年,上映时王家卫在一次宣传时说还想一直拍下去,沉迷得难以自拔。对于一个真正的手艺师来说,将手中的面粉捏成千百万种情状,总在期待将它做成最完美的情状,因此不断地精雕细琢、细细研磨。这确实是一种外人难以体会的巨大乐趣。

另外体现出这部公路片的“中国式”的特点在于,影片中主人公开启这段旅程的缘由。美国的公路片大多是主人公受到某种意外,往往是出现暴力事件,触犯了法律而仓惶出逃--只有在这种处境下才能开启一段足够长的脱离人群的旅程。而“后会无期”中,踏上旅途的缘由,是在东极岛任教多年的江河被调配到祖国最西部的沙漠地区做老师,浩汉自告奋勇送他去赴职。这理由看起来更“温和”,实际上却另有一番悲怆在里头。

笔者碰巧对教师这一行业有所了解,在大城市里怀着梦想与激情的师范学校大学生,毕业后将被调配到偏远落后的山村小学任教--这种调配完全不由自己主宰,也显然难以公平。统计部门漂亮的就业数字,内里是许多的大好青春在荒僻落后的乡村凋落。生命往往被宏大的外力所操控,满腹才学而性格单纯木讷的江河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不过,不管是悲怆还是无奈,酸楚还是愤懑,影片以一种冷静、带点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处理,它并不想区分对与错,也不想发泄不满与抱怨,而是充满对不同处境中的人们的悲悯--就算在卖春与盗车背后,都有一个个无比辛酸的故事呐!从这个意义上看,“后会无期”可以说是标志着韩寒的一次大的蜕变: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只会说讽刺俏皮段子的畅销书作家,而成为能拍出当下此地文化情绪的导演。

“后会无期”与“小时代”各自说了什么?

更清楚地看懂《后会无期》,免不了要与同期段上演的其他电影相比较,首当其冲便是《小时代3》了。

先说“小时代”系列。笔者对它并不反感,平心而论,它们体现出郭敬明对当下社会潮流的精准把握。每一个时代都有最理想化最闪光的偶像,它是万千青少年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梦想的寄托,某种程度下,可帮助他们超越平凡乏味的生活,激发追求未来的动力。

在一个迈向高度发达商业化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奉献、艰苦奋斗等宏大的话题无感,他们更注重作为“微个体”的个人感受,这一点也与西方的注重个人自我发展相调和。富二代的奢华生活、闪耀炫目的时尚界与社交场所,无不是各大电视与网络节目中的常有景象,也正是这一代人心目中“闪闪发光的舞台”。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华丽不过是一场虚幻,可谁能阻止他们借电影做自己的美梦呢?也因此,平凡女逆袭搭上高富帅、通过个人努力成功进驻上流社会,对抗家族联姻、闺蜜之间互助的友情等等,便是这个时代中的“正能量”。

“小时代”将这些元素结合到电影中,受到90、80后的追捧也是顺势而上。坦率地说,在情节结构相对完整合理的第一部中,当“小时代”几个巨型大字从城市层叠的楼房与喧嚣的高架桥上升起,你不能说心中没有任何的感动。

而处于社会中坚位置的60、70后大叔大伯们指责电影的肤浅、低智商,以及奢华场面会给青年一代树起不良价值观时,体现的只是他们与当下青少年之间的“代沟”。他们们忘了自己的青春期,也曾狂热切地追捧革命与抗战的电影;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更多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你不见“高富帅”、“白富美”早已是社会热词,“王子”与“格格“、“总裁”与“逆袭女”的电视剧是拍一部火一部。

就如郭敬明自己所言:我非常清楚大众的审美是什么。这里的“大众”主要是指向于90后的一代,跟他的小说所瞄准的目标群体一样。他亲手操刀剧本与影片营销宣传,提供所需要的美味佳肴去喂养他们。

但即便如此,许多人忽视的一点是,无论怎样的时代,都有这样一帮“坏孩子”,他们像《麦田的守望者》中的小霍尔顿一样,执拗地站在世人眼中的中心舞台之外,说着各种事物的讽刺话,拆穿华丽外表下庸常的内里,嘲笑财富背后的粗陋,看穿虚饰的高尚与被操控的繁荣;他们本能地维护真正美好的品质,如真诚的友情、奉献、温暖的善意或是那些原真的本心。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坏孩子”,他们或是初涉人世,对目光所及的做作与虚伪不屑一顾;或是经历了世事,知道阳光常伴有阴影,美好并不是全然一块。而《后会无期》正是对了这类人的胃口,说出他们所想而未说出,拍出他们沉在心底的粗放的梦想。

这两部电影,说哪一部更优秀都会引起另一大群体的反对与抗议。就如韩寒所说,“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其实并不适合放在一起来比较。郭敬明是奢华,韩寒却是辽阔;一个拿现有材料来调色,一个反叛出时代的狂想;而电影最终映射的,是两人内心截然不同的洪流。

“小时代”可以一部接一部不停地拍下去,因为闪耀的舞台从不退场;而“后会无期”只此一部,即便重新再来,也将是另一个“坏孩子”的故事。

不过,如美国小说家阿兰·德波顿所说,阅看文学作品,至少要从中获得对自身生活的环境真实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在跨入成年人的门槛时,才突然发现世界和自己的真相,而此时青春已逝,欲改变已是无力。

一大波80后影片袭来

尽管《后会无期》与《小时代》有诸多的不同,但它们还有惟一的相同点--都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更清楚地说,是80、90后一代的“痛”与“快感”。

这里容我来一次思维的跳跃:近两年来一批由新晋导演或是跨界导演推出的青春电影作品,如赵薇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均在票房与口碑上令人大跌眼镜,甚至超过同时期上映的第五代“大师级”导演作品。《致青春》与《同桌的你》与《那些年》一样,都是以怀旧为底色的校园青春片,只不过,它们的视角都是生于80年代的人的青春--他们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物欲盛行的当下,是时候怀念那纯纯的学生时代了。“小时代”则直接将镜头对准了85-90后的一代人--他们已成为电影的主流消费群。

如果说《后会无期》和《让子弹飞》有同样的让人对照现实进行解读的欲望,那么“子弹”勾起的更多是50-60后一代--即所谓“中年老男人”经历过生活鲜辣淋漓的浸蚀后的体悟,比如“吃着火锅还唱着歌”,比如“跪着挣钱还是站着挣钱”;而“后会无期”则对应了80后生人经历的离开家乡加入造城运动与商业化大潮的时代,他们体验了一定的生存的“痛感”,但梦想的翅膀还未完全折翼、对未来豪情尚存但又极度迷茫,“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便是他们的语言。姜文的新作《一步之遥》定档今年12月份,这种“老旧”混搭的时代还将继续。

夹杂在“新生代”崭露头角的时期,张艺谋时隔两年后的重磅作品《归来》就显得有些尴尬。尽管有张艺谋本身这一“金字招牌”,以及文革亲历者们的追捧,但笔者个人认为,该片反映文革时期的一代,与同期上映的当代青春片相比并无太多亮点。

影片开头不合理的情节设置是一大败笔,比如冯婉瑜本可以开门让陆焉识进来相见,看到女儿告发也可以进行一些防范措施,这样就不会引发第二天冒险到火车站相见被抓个正着,冯婉瑜也在争执中头部猛烈撞地,造成后来的失忆。让后续据此而展开的剧情显得有点“故意而为之”,悲剧显得更多是因个人的不当选择而造成,时代大环境的因素反倒退居其后。除了开头有标准的张艺谋式“少女大腿”吸引一些观众的眼球,但这种刻意的民族苦难还能赚取多少的感动与眼泪,笔者持强烈疑问。或许正如电影结局一样,“归来”之后,故人已不识。

无可否认,第五代“大师”导演在艺术手法上的纯熟与杰出,但谱写新一代人的故事,恐怕他们的触角难有新生代导演们的直接与生猛--历史大片可能是更适合他们的素材。随着80后一代不断成长,诸如韩寒一代的跨界及新生代电影导演也能将一个时代的情绪与艺术表现技巧完美结合,那么,单纯以强烈视觉刺激、中国元素的提炼,以及女人**与大腿体现的压抑民族性,是否会随时代变迁而终结,从此与观众“后会无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第一制片人(zhipianquan) 微信公共平台 原创首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