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思维逻辑题(多个选择多条路)

前段时间看了本书叫《第3选择》,这本书是史蒂芬•柯维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他的另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相信你一定听说过。

在书中,作者将“第3选择”进行了多领域的解读,无论是谁,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困惑,据说都能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喽。

1.改变认知模式,跳出非此即彼的两种选择,寻找协同共赢的第3种选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第3选择?

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习惯了按照第1选择,就是 “我”的方式,或是第种2选择,按照“你”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然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此,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是你对还是我对?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这时,我们不妨考虑下书中所说的第3选择:就是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的“第3选择”。也就是放下你的、我的,开始从“我们”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每个人的成长、学习经历不同,导致了基本认知的各不相同,从而使得在很多事情上看法和判断不同。也可以说,这就是矛盾的最初根源所在。

2.将这种协同原则运用到工作中。

一个公司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与客户、员工一起找到了一个强大的协同点。而当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能与人产生协同合作的伙伴时,工作及事业上的成功你将唾手可得。

想要突破工作中的壁垒,最关键的是要以一种“我们”而不仅仅是“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它蕴含了一种神奇的内在力量,当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探讨彼此间最大获益范围的时候,那些因为“你的”“我的”而造成的曲折就会消失,那么最快达到目标的就将是你。

那些可能存在于团队、部门、分工之中,存在于管理者和员工之中,存在于部门与客户之间的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是跟差异抗争,要么是避开差异。而当我们将冲突视为“礼物”的时候,我们将冲突中的问题,与冲突中的情绪分开来,运用同理心,倾听彼此的困惑、感受,寻找到双方一致的需求和关注点,力求将损失或代价降到最低,就可以创造出双方满意的结果。

商业咨询的刘润老师在他的公号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

在上海有一个叫做“虫妈邻里团”的生鲜电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好戏。在如今物流成本、仓储成本、重复购买率、损耗率、利润率等决定生鲜电商生死关键的问题上,“虫妈邻里团”实现了完胜。

“虫妈邻里团”是由夏宁及其夫人“虫妈”等人创建的,他们是上海浦东联洋社区的邻居。他们家境殷实,因着对农业的情结,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共同关注,最后一起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半路出家做生鲜农产品,他们遇到了“新农人”共同的两大难题:第一个问题是没有销路,由于做不到连续稳定的供应,无法与正规渠道建立合作;第二个问题是高成本的有机食品卖不了高价钱,因为无法与陌生消费者建立信任。这两个难题一度让公司员工看不到前景,最终纷纷离开。

经过种种探索,他们决定用“社区 社群”(依托社区建立社群)的办法解决销路问题。社区意味着用户分布集中,社群意味着用户有共同的兴趣,基于共同区域上的共同兴趣,就形成了“社区 社群”模式。

虫妈团队决定从自己居住的社区开始建立销路,因为邻里间的信任度比起陌生人要高一些。他们聚拢客户的办法很简单,凡是来摊位买水果的顾客就扫码加入微信群。顾客听他们自我介绍是邻居,看起来也不像是骗子,组群加微信就容易多了。

“虫妈邻里团”的用户大多是全职妈妈,她们都比较关心食品安全问题,都想吃到美味安全的水果。在社群里,用户先下单然后平台再去采购,这首先解决了库存问题。

社区用户所处的共同区域优势,带来的好处就是消费集中,这也大幅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

“虫妈邻里团”还在每个小区设了自提点,这样就不用送到每个用户家里。虫妈团队经过调查考量认为,生鲜特别适合自提。一方面,很多消费者能够接受送到社区自提点而不送到家门口,因为消费者喜欢看到新鲜的水果堆放在一起,自己从中挑选。另一方面,生鲜不能磕碰、挤压,对温度也有要求,这两点大部分快递做不到。

此外,生鲜产品的新鲜度是刚性需求,“虫妈邻里团”只要负责一小段物流,就是早上从农场或一级批发市场采购,中午送到自提点,能够确保产品的新鲜。如果它的物流是送到顾客家里,送一次不在,送两次还不在,新鲜度就很难保证,所以约定时间自提是个好办法。

再从成本角度考虑,送到自提点当然会比派人一家家送要便宜。自提不仅节省快递人力,还可以节省店面租金,自提不需要把地点设在小区门口,可以设在小区里的偏僻门店,这些门店很愿意免费提供场地,因为生鲜自提把宝贵的人流给带过去了。

总之,社群解决了库存的问题,社区解决了物流的问题。库存和物流一直是生鲜电商的两大难题,它们都会带来严重的损耗,很多企业亏损就是因为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在生鲜电商业,商派的监测显示,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实现了赢利,4%持平,7%巨亏,88%略亏。

凭借着社区 社群这种小团体圈子共同的需求模式,“虫妈邻里团”成为了赢利的那1%。因此,“社区 社群”不仅打开了销路,而且是生鲜电商中效率最高的模式。

这是一种将商家与卖家“我的”与“你的”需求很好的结合为“我们”的需要模式的成功案例,恰恰是社区 社群这一看似受到局限的圈子,最终反而成为了赢利最大的那1%模式。

十大经典思维逻辑题(多个选择多条路)(1)

3.生活中又如何寻求协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壁垒随时会倒塌的时代,不断见证着世界各地经济、科技、文明的崛起和没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那些无影无形的冲突、矛盾,妨碍着整个社会间人与人的信任、沟通和创造力。

家庭是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爱情、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性格以及承诺的发源地。家庭最需要协同,却又极易误解协同。家庭可以让我们见证最伟大的协同,也可以让我们经历最深沉的痛苦。

那么我们该如何经营一个拥有协同原则思维模式的婚姻和家庭?该如何把积累的矛盾关系转化为内心深处渴望的和谐亲密的关系呢?

诗人鲁米曾说过“世人从不审视自己,他们只会责怪他人”。

归根结底,大多数的家庭冲突都源自于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什么意思?就是说家庭成员如果自我价值受到威胁,他就会攻击别人的自我价值,这种反应是用来弥补内心深处的脆弱。

好比说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中,男人的“生产”价值低于妻子,大多数男人会有心里落差,因此从生活中对妻子百般挑剔,不顾家啊,不温柔啊,不像个女人啊,完全是攻击型的言论。

玛泽瑞·罗森在《婚姻调查》一书中,就收录了诸多家庭咨询案例,它妙就妙在不只是听一方在陈述,它让两个人都开口,不同角度,不同原因,不同诉求。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所有人,都带着各自不同的困扰和问题,在凡尘俗世中苦苦寻求着爱与被爱。

在众多的问题婚姻中,夫妻双方都是孤独的,大家都不自觉的将对方和自己,划分成了对立的阵营,一对一错。往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双方都认为错误是对方的,都在消极等待,而不是积极去改善,就这样对峙着,孤独着,怨恨着,日积月累渐行渐远。

比如在这样的情境中,下班回家的丈夫对妻子说:好累啊,你怎么还不做饭?

妻子忙碌了一天,刚哄好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回嘴:我也没闲着啊,整天看孩子、做饭、打扫卫生,我难道不累吗?

到此,沟通的欲望就被动停止了。情感能量的互动也就随之停止了。

双方对于彼此的评价和评判,都传达着:你是错的,你不尊重我,你不体谅我,你不在意我……这些负面的感受,除了让双方产生分歧和争吵,就是将对方推向更远的地方。

那么,如果转换下思维模式情况会是怎么样的呢。

丈夫下班回到家,瘫倒在沙发上,跟妻子抱怨:我好累啊,好饿啊,什么时候可以吃饭。

而刚刚手忙脚乱哄好孩子的妻子,一边收拾着满地的玩具,一边看了眼沙发上的丈夫,嘟起嘴说:我也累啊,你儿子今天很闹耶,好不容易才把他哄好,肯放我给你做饭吃。我们吃点简单的好不好。

这个时候交流的模式开启,丈夫可以跟妻子沟通下一整天的情况,繁忙的工作,仓促的午饭,好不容易赶在下班前处理好了所有工作,可以准时回家陪妻子和孩子。顺手帮忙妻子收拾下玩具,或是一起开始准备一顿简单而温馨的晚餐。

妻子也将一天陪伴孩子以及操劳家务的琐碎念叨念叨,有爱,有亲密,有情感的流动,这才是一个家庭,一段感情正向和积极的互动。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游走,渐渐地我们会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最初的悸动,那份相知、相爱、相守的决心,我们会为情绪所控制,固执的守着那份“我的”,而忽略了这个家这段感情中“我们的”。

我们很难评判这样的改变中谁对谁错,我们需要的也不是评判,而是重新看到“自己”,看到“你”,看到“我们”,找到那份同理心,协手同心一起走在人生的路上。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第3选择,它以两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婚姻开始,它最终会以怎样的面貌延续或终止,取决于婚姻中的两人以哪种形式“选择”。

十大经典思维逻辑题(多个选择多条路)(2)

学会了本书的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当你试图解决生活中任意一项艰难冲突时,当面对的问题越重大,就越需要我们内在本身更加充沛的思考、耐心、爱、尊重、勇气、同理心,以及坚忍不拔的决心。

可以说这是一种更包容的思考模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和谐的解决之道,面对生活、工作,面对爱人、朋友,我们出让一部分属于“我的”思考范围,将要珍惜的人和事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圆满的方式呵护了起来。

最后的最后,谢谢你的耐心,看到了这里,希望这是一篇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分享。好了,就到这里了,再见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