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在宋代苏东坡所著《东坡志林》中的这一段描述,可以说道尽了当时的普通民众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看法。

身为曹魏主要创始人的曹操,虽然生前一直以“汉臣”自居,称年轻时候想着死后墓碑上能刻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满足了。但不管是曹操生前还是死后,围绕着他的争议就没有断过。

有人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有人为他没能彻底统一三国,辛苦打下江山终落于司马氏之手而扼腕叹息。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

到了宋朝之后,关于曹操的形象也逐渐脸谱化,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奸雄,及至明清,罗贯中一本《三国演义》加上乾隆钦定的“篡逆”头衔,让曹操彻底成了一个反面角色。

然而,曹操逝世千年之后,带领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的毛主席,却对曹操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不但不觉得曹操是反面角色,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还要为他翻案······

毛泽东心中的魏武帝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历史素养是很高的,对于历代帝王将相有着特别的评价。最出名的就是他那首《沁园春·雪》中,对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要么略输文采,要么稍逊风骚。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2)

毛主席评价历史人物,除了看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就,也看重他们文学方面的才华,对于两者兼备的曹操,他是这么评价的: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能同时被主席评价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历史人物可不多,而他对曹操的正面看法,可以追溯到主席的青少年时期。

毛主席从13岁起就开始读《三国演义》,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后来井冈山上打游击战时,他无意间得到一套《三国》,高兴的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存在“尊刘贬曹”倾向的,当时社会上对曹操的普遍看法,都认为他是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旷世奸雄”,戏曲舞台上曹操出场时也都是白脸的奸臣形象。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3)

曹操(京剧形象)

然而,青年毛泽东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他在《讲堂录》中这般写道: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有能雄时这,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1918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之后,毛泽东为了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和好友罗章龙、周世钊等人北上前往北京。

当火车抵达河南漯河车站时,正值秋汛,河水暴涨,铁路都被冲断了,一行人就在车站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商议后,决定坐临时车子去许昌逛逛。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4)

1722年前的东汉建安元年,曹操逢迎汉帝刘协迁都许县(今为许昌县张潘故城),许昌成为了汉末的临时首都,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魏五都”之一。

然而,一千多年的雨打风吹,毛泽东三人抵达魏都旧墟时,再难见千年前的宏辉景象,不胜唏嘘的毛泽东看着面前的断壁残垣,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了曹操的《短歌行》。

吟诵完之后,毛泽东和罗章龙诗兴大发,决定联句一首诗。

首句罗章龙先题:“横槊赋诗意气扬”,这里化用的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曹操横槊赋诗吟诵《短歌行》的场景。毛泽东听后略一沉吟,接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5)

横槊赋诗

“自明本志”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颁发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这一文发在曹操统一北方后,表明曹操自己的所作所为只为国家统一,没有什么谋朝篡位的心思,那句著名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是出自这篇文章。

毛主席说这篇文章好,除了说该文的文笔之外,也是对曹操的志向,以及统一北方功绩的肯定。

接完第二句之后,毛泽东紧接着就说了第三句:“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听后也接道:“铜雀荒沦落夕阳”。

这两句化自曹操临终时那句:“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通过用典,来感叹这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通过这首被后人取名为《过魏都》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年毛泽东的心中,对曹操的功绩、才能是很肯定的,对他这个人也十分的欣赏。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6)

北戴河

在当时那个年代,除了毛主席之外,还有一些知名人物对曹操的评价是很不一般的。比如,鲁迅先生就曾在1927年写作的文章中表示: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当二十多年后毛主席读到这个评价时,还专门在下面用红笔在进行了标粗,以做标记。

毛主席不但自己喜欢读曹操的诗,读关于曹操的评论和看法,他也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

比如1952年11月,他去视察河南安阳时就表示:“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7)

1954年7月,李敏、李讷一起去北戴河度假,毛主席知道后专门给她们写了封信,表示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都是曹操去过的地方,可以多看看,还说曹操的碣石诗很有名。

这里的“碣石诗”指的是曹操的那一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路过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来过的碣石山,登顶之后望着无边的大海,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篇。

同为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毛主席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8)

当不久之后毛主席也来到北戴河休养时,最喜欢吟诵的就是《观沧海》。

有时候兴致来了,毛主席还专门让人找了张地图过来。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读史习惯,毛主席自然也不例外,他一边看史书,一边在地图上定点,最终得出结论:

“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曹操是来过这里的。”

曹操征乌桓是公元207年,距离此时已经过了1747年,当毛主席望着和千年前一样气势磅礴的北戴河时,情不自禁的诗兴大发,自创一词《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9)

为曹操“翻案”

在传统观念中,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无疑都是以贬损为主的,觉得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然而,毛主席对这一观念却十分的看不惯,他在北戴河时,曾专门跟自己的保健医生表示: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三年之后,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在莫斯科期间,他和胡乔木、郭沫若等人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三国演义》。聊着聊着,他突然问身边的翻译李越然道:“你来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0)

李越然被主席这冷不丁的一问给问住了,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啥,毛主席见状,笑了笑说道:

“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也正是因为对曹操被贬低太过的不满,1958年时,毛主席就专门表示:

“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毛主席的这番话,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9年,郭沫若先生率先在《光明日报》刊文,提出要为曹操翻案。紧接着,历史学家翦伯赞也专门发表文章《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 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对为曹操翻案一事表示了赞同。

有了郭沫若和翦伯赞带头,原本鲜有愿意为曹操说句公道话的史学界立马活跃了起来,社会各界至此也对曹操有了客观的评价。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1)

曹操(京剧形象)

自此以后,京剧中白脸曹操出场时,在眉心处也多了一点红。之所以不来个大变脸,主要也是担心观众接受不了,再加上京剧发展这么多年,曹操传统上就是大白脸,贸然更改也不好,加上一点红表示他是个好人,皆大欢喜。

曹操有两个错误

除了对曹操的诗词、功绩很是赞扬之外,毛主席对曹操的“养生之道”也很是认可。

曹操活了66岁,在现在看来当然并不能算高龄,但在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古代已经是长寿老人了。在毛主席看来,曹操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和他的养生之道有很大关系。

当初曹操征乌桓胜利班师时,年仅38岁的郭嘉因病逝世,时年53岁的曹操写下了《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2)

毛主席手书《龟虽寿》

在毛主席看来,这首诗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示人的命运不是完全由天定的,只要遵循修身养性的规律,就可以掌握自身的命运。

也正因此,后来胡乔木、林彪生病时,毛主席就专门将这首诗推荐给他们,用作养生的“诀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身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对曹操很是认可,但对曹操犯下的错误也会明确地指出来。

比如,众所周知,曹操奋斗了一生,最终却还是没能统一三国,在毛主席看来,就和他的两大缺点有关。

第一个缺点是他不能抓住好时机,刚愎自用,不能采纳良策。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3)

曹操

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西凉马超,逼降汉中张鲁。汉中是蜀地的北大门,拿下汉中就可进军蜀地,这时候刘备刚打败刘璋立足未稳,虽然和孙权修好,但双方仍有一些龌龊。此时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也正因此,刘晔、司马懿都劝他趁机攻蜀,结果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几个星期之后后悔了,再想去也晚了。

在毛主席看来,曹操的第二个缺点是“不够严于律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曹操曾下《败军令》,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毛主席读到这里时批了这么一句话:“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

曹操为啥不能一统天下(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三国)(14)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曹操自己亲自领兵打的,重要决策也是他自己下的,结果却犯了重大失误,直接丧失了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在毛主席看来,曹操在这方面言行不一,严于律人,宽以律己,也是他的一大缺点。

评价历史人物,显然不能因为他干了哪些事就说他是个好人,或者说他是个坏人,就像曹操,他平定北方的功绩是抹杀不掉的,诗作也是千古名篇。但曹操多次纵兵屠城,生性多疑,言行不一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像毛主席这样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才是难能可贵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