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飞最新电视剧两个人的世界(郭京飞新剧对手揭秘)
郭京飞和谭卓的新剧《对手》看了吗?
剧中两人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脖子上永远挂着耳机,说不上三句话就能吵翻天,还在读中学就开始抽烟、早恋,甚至夜不归宿……
在同一所学校当老师的妈妈,和开出租车的爸爸为女儿操碎了心,小到上学坐什么交通工具、单元测验考了多少分,大到偷翻书包发现一根香烟,连十几年后要不要出国留学都考虑周全,事无巨细。
古语云父母爱子,才为之计深远,可这,真的是爱吗?
当孩子不符合爸妈要求时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剧里另外一对母子,段迎九和陈星。
作为专案组副组长,段迎九一心扑在工作上,连婚礼都迟到。如今已在读初三的儿子陈星,基本也是老公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带大的。
如果“缺席”还可以说是因为工作分身乏术而造成的遗憾,那也有一些生疏和矛盾,是本可以避免的——发现儿子被小混混霸凌时,段迎九选择了先“羞辱”儿子。
饭桌上的谈话,好像是在刑讯室里逼问犯人:
“钱包丢哪了?”
“你为什么要骗钱!”
“骗来的钱干什么用了,我必须得知道!”
儿子支支吾吾地不说话,又有一些逃避,微微别过头,眉梢嘴角全都向下撇。
职场上飒爽干练,脾气又火爆的段迎九恨铁不成钢:
“你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呢?”
“跟那几个小痞子在一起的时候,你也这么怂啊?”
见儿子还是不出声,她又厉声道:“说话!”把儿子吓得一哆嗦。后来说到“不给钱他们就打我”,段迎九忍不住动手戳儿子脑袋:“打你这了?”又站起身,质问儿子为什么不还手。
一边问,一边又接着戳肩膀、胳膊,最后更是用手指着儿子的脸说:“你看看你现在这个样,从上到下,哪一点像我儿子?你怎么那么怂啊!”
这个画面大概也是十几年来母子关系的高度浓缩,母亲步步紧逼,儿子连连后退。
没有理解、没有平等沟通,只剩“理所应当”:因为你是我段迎九的儿子,所以你就应该像我一样利落勇敢大无畏,而不是被欺负了都不敢打回去。
在这个话语逻辑里,陈星的自主意识被忽略,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取而代之的身份是妈妈段迎九的“附属物”,满足妈妈的期待和要求才是他的第一要务,否则就是打骂、否定,甚至羞辱。
“因为我们是你爸你妈,所以你就得符合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这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两个“独立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乖孩子”和“无条件支持”
或许有人想说,前文这两个孩子本就属于“问题学生”,那符合父母期待的“乖”孩子又如何呢?
讲一个故事:
她5岁时,已经被妈妈认定是个“聪明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旷日持久的“魔鬼训练”后,她展现出早慧的一面,妈妈不满足于小孩子的卡通画,开始给她看三毛、刘墉、卡夫卡……
7岁的时候,妈妈又把笔和纸塞给她,指着某个格子说:“在我回来之前,一定要写到这儿哦。”
后来妈妈想给她出本书,就骗她说:“每个小孩到小学毕业都要出版一本书,是国家政府规定的。”
她从不拒绝,妈妈提出要求,她就尽力做到。先是学着远离冬日里温暖的被窝,又开始强迫自己握笔写个不停,稚嫩的小手生出一层层老茧。
她就是青年作家蒋方舟,9岁出书,16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19岁给《新周刊》供稿,三年后从清华大学毕业,出任《新周刊》副主编……
接连出了两三本书后,妈妈也出了本《蒋方舟的作文革命》,宣传语是“对一个写作天才成功之路的智慧解读”,主要内容就是妈妈如何培养女儿,在她眼里,女儿几乎没有出现过写作的困难。
这个时期的蒋方舟,还是一个符合妈妈期待的“乖孩子”。她大概还觉得今日诸多成就,离不开妈妈的“严格培养”,殊不知,“母慈女孝”只不过因为她还没有表现出对妈妈意志的不顺从。
美好表象下有汹涌暗流,一旦蒋方舟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一旦母女两个人的意愿产生分歧,矛盾就会大爆发。
读高中时又出了两本书的蒋方舟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快乐,她没有朋友,和同学的关系也总是处理不好,妈妈说:“快乐不重要,把事做成才重要。”母女俩大吵一架。
后来上了大学,远在千里之外,妈妈每天仍要跟她打两到三个小时的视频电话,毕业后搬到一起时又插手女儿的社交活动,连手机的群消息、朋友圈也要一一查看。
在这段时间里,蒋方舟没有再写过任何小说,她说:“你永远都与生活绝缘,永远无法投入地去生活,我甚至都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宿命。”
什么宿命?是经由妈妈来到这个世界,就要一辈子受妈妈的束缚吗?
蒋方舟在《圆桌派》中如是说
在这种宿命里,孩子首先会进行自我阉割,用失去自我的听话,去换取父母的认可,从而在父母拥有绝对权威的环境里,让自己存活下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却也会让孩子渐渐养成“讨好”别人的习惯。
知乎用户@简里里说,“面前有刺眼光芒,自己却陷入阴影,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消失。”
为人父母,对孩子有期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聪明、有出息,不一而足,但我们如何处理这份期待,是心里盘算但从不说出口,还是悄悄引导润物无声,抑或是耳提面命必须实现?
这其中的本质差别是,父母到底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还是一个归己所有的“附属物”。
溺爱的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
世俗评价里,“特别乖”和“特别不乖”的孩子都有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做了父母的“附属物”,除此以外,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附属物的第三种表现是,溺爱。
一档真人秀节目里曾有这样一位妈妈,堪称典型:
每天五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饭,因为孩子不喜欢吃山药,就捣成糊糊、榨汁、兑水;
等到孩子起床洗漱,她又怕孩子会把漱口水喝下去,于是亲自帮他刷牙,孩子张嘴站着就好;
吃营养胶囊时,也是妈妈掰好以后直接送进孩子嘴里……
辛苦吗?确实辛苦,但恕我直言,妈妈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在感动自己。
尹建莉老师说溺爱的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妈妈把自己内心那个缺爱的小孩投射到儿子身上,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现在一股脑塞给儿子,完全不顾他是否需要、是否想要。
看上去是“无条件的爱”,其实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光明正大满足自己,而孩子真正的选择和需求,全都被拒绝、被忽视。长此以往,孩子会分不清爱和控制,感觉到窒息。
而节目中的这个儿子,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摔筷子、扔碗,出去玩时,因为妈妈不同意走那条风比较大的路,他就立即开始耍脾气。
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会觉得是孩子有问题,在无理取闹。
其实,真该为孩子的“不听话”庆幸!说明孩子的自主意识还没有被完全抹杀!等到孩子连玩玩具、看动画片都“听妈妈的话”时,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尹建莉
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永远让TA做自己,也永远让孩子与我们在一起时最放得开、最舒服。
被爱和自由填满的灵魂,这一生才不会空虚潦草。
父母能给孩子的宝物
不是控制、溺爱
而是尊重、自由
智慧的爱,才不会折断孩子的翅膀
如何培养阳光优秀的孩子?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作者介绍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路上的学习者、探索者,希望我们好好生活,慢慢相遇。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