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1)

文|齐鲁田 编辑|燕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浮来山地处鲁东南一隅,是一座海拔不足300米,风景秀丽的一座小山,但因山中有座定林寺,寺院之中拥有一棵3500余年的“中华银杏第一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定居于此,在这里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定林寺从而声名远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外出踏春的好时节,慕名前往莒县浮来山一游。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3)

进入景区,定林寺中那棵高大的银杏树就映入我的眼帘,树身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据导游讲解,这棵树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0余亩,树干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树身周长为15.7米,被形象地称为“七搂八拃一媳妇”。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莒县有一秀才进京赶考,途中天降大雨,就躲到这棵高大的银杏树下面躲雨,那个秀才闲来无事,忽然兴致上来,想丈量一下这颗银杏树到底有多粗,由于没有合适的丈量工具,秀才就用搂抱的方式来测量银杏树的周长。秀才在起点的位置放了一条木棍作为记号,就一搂接着一搂地搂了起来。刚搂过七搂,正将搂到第八搂的时候,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在秀才当做起点的地方,竟站着一位年轻的小媳妇。小媳妇也是到银杏树下避雨的,由于银杏树特别的粗,所以两人谁也没看见谁。搂到这里已经七楼了,小媳妇站在这里怎么办呢?秀才有心想让那小媳妇让一下吧?又没好意思开口。但是已经量到这里了,秀才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测量,怎么办呢?于是秀才开始改用手拃的方式,当拃到第八拃的时候正好到了小媳妇的身边,可是小媳妇所占的位置怎么量呢?秀才想不出别的办法来,就把小媳妇的体宽也算是一个测量的长度。于是浮来山的古银杏树周长就有了“七搂八拃一媳妇”的传说。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4)

据《左转》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该树当时已成浓荫,成为名树。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3500年历史,有“活化石”之称。经原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棵银杏树进行过专题研究,并通过媒体向全世界播放了它郁郁葱葱的生命状态。

历经岁月的风霜雨雪,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这株高大的银杏树焕发出勃勃生机,刚刚生长出今年的新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嫩绿的光泽。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5)

从古树拾级折行,一路北上,不远处就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晚年潜心佛经研究的“校经楼”,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所悬匾额上书“校经楼”三字,笔力遒劲老道,是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为纪念刘勰《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书。

刘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刘勰的父亲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就流迁于江南,他幼年丧父,青年丧母,饱受离乱之苦,但对于孔子的向往和儒学的热爱使他欲罢不能,他苦其心志,厚积而薄发,37岁时就写成3.7万字的《文心雕龙》,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也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他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踏实文风。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有颇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6)

刘勰的人生经历是曲折而悲苦的,《文心雕龙》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更是他以文发声的黄钟大吕。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可以横行天下而为所欲为,而那些文化与道义的坚守者却忍受着精神的孤独和折磨。在历经长长的漂泊后,他终于看破红尘,烧去自己的眉毛和胡须,以这种自残的方式皈依佛门,最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浮来山,在定林寺中了却自己的残生。故乡的浮来山,默默地安抚着这位游子的灵魂 ,成为他最终的知音。校经楼前,我伫立良久,耳畔仿佛萦绕着他的《知音》,令人唏嘘不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春天的浮来山,是一幅梦里的风景画,山花烂漫,溪水潺潺,古藤绕树,松柏参天,奇鸟鸣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高大的银杏树,那寂静的定林寺,历经沧桑岁月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远离喧嚣和浮华,保持一份难得的淡定和从容,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往返。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7)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8)

且向山水觅知音(浮来山中觅知音)(9)

作者简介:齐鲁田,男,中共党员,系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中华文化暨齐鲁文化促进会理事、汉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菏泽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定陶区作家协会理事,区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