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二首(刘禹锡24.西塞山边怀古)
离开洞庭湖,行船沿长江顺流之下,午后时分,刘禹锡从睡梦中醒来。倚靠在船舱边,听着涛涛江水声,偶尔飘来了阵阵松柏的味道,刘禹锡走出船舱,站在船头,伸了伸懒腰,两岸的青山映入眼帘。
船夫说,前方不远处,就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刘禹锡瞬间精神起来,遥想六百多年前,刘备倚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联合孙权,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大军,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见证了太多的世事变迁,青山依旧在,物是人以非。
船过鄂州,刘禹锡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初来夔州,在这里和李程相聚的日子,短短几年时间,如今李程已晋升为宰相,自己的这次调任也多亏了他的帮忙,想到这里,刘禹锡回到船舱,提笔写下了这首《咏史》:“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两天后的的上午,行船继续顺江东下,前方突然水流湍急,众山环绕,险象环生,船夫说,前方山为西塞山,相传当年秦始皇途经黄石时,一座大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于是,秦始皇挥动赶山鞭,将这座山劈成了两半,一半顺江而下,流至阳新县的富池江畔,取名为半壁山,一半留在原地,即今天的西塞山。
西塞山以横卧江面,断江插浪的险要,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大的战事有一百多次,最有名的当属“铁索横江”的故事了。
公元280年,三国末年,晋国在灭亡蜀汉后,积极为消灭吴国作准备,晋武帝诏令益州刺史王濬修舟舰,练水师。太康元年二月,王濬率浩浩荡荡的大军从成都出发,顺江而下,沿途几乎所向披靡,兵不血刃就夺取了夏口、武昌等要塞。
吴军依仗长江天险,在西塞山等处江面设置障碍。他们借用西塞山的地势,在江面上拉起了条条铁链,在江中密密麻麻地插上了许多的铁锥,企图封锁大江,阻止王濬的船队向吴地进发。王濬获知情报后,迅速组织兵力,找来材料扎起了无数个木筏,在木筏上用稻草做了一些人,并让他们身披岂甲,手持兵器,用此来蒙骗吴军,还让会游泳的士兵藏在筏内,顺江而下。
当木筏遇到水中的铁锥时,这些铁锥都扎在木筏上,把这些铁锥清除得干干净净。然后,王濬的水师又扎了许多火把,在火把上灌了很多的油,把这些火把都堆在木筏上,密集的木筏铺满了整个江面,缓缓向铁链驶去,当这些木筏靠近铁链后,士兵点燃这些火把,浇满油的火把立即“辟辟啪啪”地燃烧起来。这时,江面上风很大,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一片火海,雄雄的烈火很快就把横锁在江面上的一条条的铁链熔断。
吴军望着他们苦心设置的障碍被王濬的水师清除干净,瞬间胆战心惊,丧魂落魄,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纷纷举旗投降。吴国就这样,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一战彻底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禹锡站在船头,抬头看看巍峨耸立的青山,再低头看看这涛涛的江水,随口吟出了这首《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关注下一集:上任和州,独居陋室,忆好友。明天见。
自己的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亲手去创造。只有规划和设计、争取和奋斗、调整和改变,才能一点一点实现理想的生活。纵使不会事事如意,但你可以骄傲地说,我曾全力以赴,没有留下遗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