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狗头金毛(董元奔观潮008胡须的事儿)
【编者按】董元奔的小随笔涵盖人文社科诸领域,篇幅短,容量大,文化色彩浓,语言逻辑性强。作者已创作了2000余篇,而且还在添加中。有关网刊分别开设了“宿迁老董读历史”、“董元奔谈国学”、“董元奔读书会”、“董元奔史论”等专栏。本刊则开设“董元奔观潮”和“董元奔读诗随笔”,选发作者的一批小随笔。
【董元奔观潮008】胡须的事儿
原创文/董元奔
古人视须发为父母所赐,不忍剪除,所以,古人三十来岁就长须飘飘了。在电视剧中看到留着胡须的古代人,感觉很顺眼。《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说“羽美须髯”,关羽留的是长须髯,而关云长手揽美髯的动作确实也标识了他的自信;当然,同样的长须美髯放在《水浒传》的朱仝脸上,朱仝则显得柔情和善良。阎立本《步辇图卷》中所画的唐太宗留着虬髯,看起来英姿飒飒,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而同样的虬髯生在魏文帝曹丕脸上,曹丕则显得三分狡诈,七分聪慧。清人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胡大海蓄着短短的、杂乱的络腮胡,每根胡须都如同钢针,这正是朱元璋的这员大将勇猛过人却疏于谋略的写照;而这本画传中的王阳明则留着长长的、密密的、齐刷刷的络腮胡,一见便知王阳明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可以想象,一个不留胡须的古代男人不仅给人装嫩的感觉,显得很滑稽,当然更是大逆不道的,即前文所谓“发须乃父母所赐”。
民国时人们不仅剪掉了辫子,数千年留须的习俗也顺便被许多人弃除,即使还有许多人留须也只是留的短髭,这可能是受当时日本人的影响所致吧。比如张作霖、孙中山、蒋介石、宋教仁这几个跟日本人有过密切接触的政治人物都留着短髭,但是,我总觉得张作霖和蒋介石的短髭更像日本人,而且非常令人讨厌,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虽然像日本人却很可爱,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还可以移植到民国同时期的外国人身上,比如卓别林和希特勒的短髭都也像日本人的,但卓别林的短髭像是用胶水粘上去的,虽然像粘上去的缺少自然美,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可爱,而希特勒的短髭却像两只正在交配的苍蝇忘情的趴在希特勒的鼻子下,令人直作呕。
解放后直到今天,短髭人们也不再留了,几乎全体中国男人都嘴上无毛了,不过我们勤劳的传统美德没有丢掉,我们做事依旧牢靠得很,不然的话就不会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文明高度进步的中国。但是,社会上有些特殊群体还会留着胡须。一是个别艺术家在没有成名之前,留三四寸软软的、黄黄的、稀疏的胡须,这大概可以防止心虚、增强自信,有助于早日修成“正果”吧。二是一些方头大脸的中青年留着一圈密密的、短短的因而显得硬硬的络腮胡,以此显示他的阳刚之气,这可能便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防范侵犯者,也可以借此招徕美女。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推行两岸和解合作的政策,我对国民党的感觉很好,但是被马英九任命为国民党秘书长的金浦聪留着短髭,我看起来就不舒服,感觉他会是亲日派,虽然日本人现在也不太喜欢留短髭了。
我们不接受留须,可能是出于年轻和卫生方面的考虑。
古人留须并不会给人增加苍老的感觉,因为胡须的颜色、稀疏可以直接显示他的年龄段。白须及胸的姜太公无论是坐在溪边垂钓还是骑着战马飞奔,你都能估摸出他的真实年龄;灰色胡须的岳飞即便衣衫褴褛的戴着手枷,他看起来也仍然是中年。但是,今天的人们一旦留了须,我们就会感觉他苍老起来,我们总会认为胡须下埋藏了许多皱纹,包裹着许多际遇。上世纪末有人嘲讽留着大包头和小胡子的青年说:“从后面看是女人,转过脸是老人,走到跟前原来是邻家辍学的混小子”。同时,古人留须,还因为古人不怕苍老,古代男人找老婆都要找比自己大三岁的呢。今天的人们都喜欢年轻,舍不得位子就设法改履历表中的年龄,每离一次婚,媳妇就要小上一圈儿。其实,没有胡须,仍然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当代人一旦衰老,没有胡须的脸上,那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更加鲜明,老年斑也会因为找不到躲藏的地方而非常尴尬。
古人留着那么长那么密的胡须,有的只隐隐约约中才可以看到不完整的嘴唇和不规则的嘴巴,我不能担保他们吃饭的时候不会弄污胡须,也许饭后他们要对胡须进行清洗和梳理,但是那会浪费很长时间的,不过,好在古人的时间大把大把的,虽然他们的寿命比当代的我们短得多。今天的男人们吃完饭,用纸巾随意擦一下嘴就可以了,没有了胡须,对卫生的保持确实比古人方便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太忙,上班、炒股、会客,上法庭、看医生、走后门,我们有太多要紧的事儿要做。
不惑的年月已经远远退去,已渐知天命的我,现在每天就要用电动剃须刀剃一次须,好像剃了须就真的能再度“不惑”甚至“而立”似的。有一段日子,我不甘心自己被岁月拖着往前走,我突然留起了胡须,并强迫自己不照镜子。这样的坚持了个把周之后,郑重其事走到镜子跟前的我差点没哭出声来。我赶紧找出剃须刀,可是,剃须刀奈何不了我那浅浅的乱乱的“茅草”了,我一刻也不敢怠慢的向理发店跑去。
(责任编辑:董尧 丰渔)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奔辕,号时雨斋人,1971年生,江苏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两次被省教育厅作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报道。曾参与《江苏教育年鉴》部分内容撰写,但学业主攻古典文学及泛传统文化,已发表文学论文、文化随笔、诗歌等数十万字,曾有个人诗集。诗文多次获得各类奖项,比如论文《教育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策略》获2003年《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