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

为纪念京剧马派老生艺术创始人马连良100周年诞辰,《中国京剧》杂志社的"京剧沙龙"专栏邀请马连良的老朋友、曾经与梅兰芳合作多年的89岁高龄的老生前辈王琴生、梅派嫡传梅葆玖、谭派嫡传谭元寿、叶派嫡传叶少兰先生和马连良的得意门徒张学津和冯志孝举行座谈,共同缅怀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马连良。

以下是张学津在本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于《中国京剧》杂志2001年第2期,题目为本次所拟。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1)

马连良

马先生是我的老师,自从拜师以后,我每天上午在剧团排戏练功,中午饭后就到马家去,直到晚上12点以后才离开马家回剧团宿舍。当时就有人说我们简直是"长在马家"了。

有时听他跟客人谈戏,有时跟他到剧场演出或看戏,没有客人的时候我就请他说说当天演出的情况,如果有的地方看不明白,就请他再说一说。有时我们陪他去逛一逛琉璃厂,有时陪他到八面槽的清华园澡堂去泡澡。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2)

马连良《四郎探母》

由于在马先生的生活中是以戏为中心的,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戏,就是吃饭、逛大街也能听他聊戏,我和冯志孝每天在他身边就可以随时得到教益。

比如我们跟他参观团河的刺绣展览,发现一家湘绣的色彩非常协调,他就去跟人家仔细了解调颜润色的学问;

比如他看到一种烟盒上的红颜色适合于做剧装的颜色,就用这烟盒当色标,送到剧装厂,进行漂染,而且要往返多次,反复用色标比较,达到他的满意为止。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3)

马连良《赵氏孤儿》

在《赵氏孤儿》中他扮演的程婴,不但设计出脍炙人口的大段反调唱腔,在"盘关"、"打婴"、"说破"中有精湛的表演,八场戏创造出八个不同的出场锣经和脚步,刻画出八种不同的心情,而且在人物造型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突破。

原来的缎子绣花的员外巾,他改成窗纱式镂空的员外巾,原来的员外帔经他一改,袖子宽出了一倍,长度缩短了一尺;上面的团花改成角花,那藏蓝的颜色更是突破了过去戏装中的上五色和下五色,里面衬上白裙,下面露出一尺。看到这一形象,观众叫绝,就是同行们也都震惊。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4)

马连良 李玉茹《游龙戏凤》

他对我们说,这个造型借鉴了一些古书和文物上的图案,但是主要来自朝鲜的民族服饰。

原来他1953年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时,看到朝鲜老人穿对襟衣服,里面就衬着白裙,头上戴一顶镂空的纱帽,透过帽子可以看到苍苍白发,他就仔细地询问了这种服饰的制作方法和穿法。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5)

马连良《秦香莲》

从那时起他就在研究对京剧员外服的创新。他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对我们的无形教育,真是受益终生。

今年是马先生的百年诞辰,想起那时陪同在他左右的日子,就有一种幸福的情感使我倍感亲切和留恋。同时,我也感到痛苦和愧疚。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6)

马连良《借东风》

观众都知道马先生一生整理改编排演了一大批具有马派特色的剧目,"豆腐巷里出好戏"嘛,这在京剧界都是知道的。

他的每一出戏,从剧本到唱腔,从身段到念白,从化妆到服装都有创新和发展,都有很高的票房价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艺术遗产。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7)

张学津在演唱

他的唱腔从学者教授到车夫皮匠都能朗朗上口,《春秋笔》的那段"王大人";《甘露寺》的那段"劝千岁",《马义救主》的"二东人"等等都响彻大街小巷,妇孺皆知,他每排演一出戏,就能留传下来一出,还能在全国各剧团推广演出。不用号召,也不用行政命令,那时他的新戏刚刚上演,有的剧团不出三天就偷偷地学习并演出了。可见他的新戏在市场上具有多么强烈的艺术魅力和不可置疑的票房价值。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8)

张学津《苏武牧羊》

甚至他研究创新的每一件服装道具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例如他在《甘露寺》中把乔玄所戴相貂的帽展上各装饰一条金色立体的飞龙,在龙头前装饰一个红绒的火焰,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很快就风行全国各剧种,流行至今。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9)

张学津《四进士》

我每次恢复上演他的剧目,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中我切身感到马派艺术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没有丝毫的陈旧感。

奇怪的是,这样受欢迎的经典艺术,这样具有很高票房价值的剧目,恢复起来却越来越艰难。随着时日的推移,遗失的马派剧目已经越来越多。

我曾经多次呼吁,多方奔走,得到的都是赞成和支持的声音,遗憾的是永远看不到实际行动。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10)

张学津《铡美案》

我不明白,经过修改和整理后恢复上演一出马派剧目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只是某些新排剧目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但是,这样的戏,可以赢得稳定的票房价值,可以真正地繁荣京剧舞台,可以真正地使我们的京剧艺术得到继承发展,还可以成为剧团的重要的营业资本,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而偏偏去排演那些没有任何票房价值,却要投注巨资的所谓"新戏"呢?为什么能够维持剧团的生存,促进剧团发展的事情我们不做,而偏偏去做赔本的事情呢?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11)

张学津《赵氏孤儿》

庆幸的目前京剧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音配像"、"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使传统剧目的遗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弥补,如果不是这样,在我们隆重纪念马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却把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给扔掉了。

20世纪60年代时,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一起合作时每年享受高工资,还要上缴国家28万元的巨额利润,现在一个剧团每年却伸手向国家要几百万元钱,我们将如何面对他老人家呢?面对给我们创造宝贵艺术财富的前辈们呢?

张学津教唱马派卧龙岗(我曾多次呼吁复排马派剧目)(12)

张学津《画龙点睛》

我希望在纪念马先生10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能认真总结一下马先生是如何把自己和自己的马派艺术成功地推向观众、赢得市场的,把他的艺术真正地继承下来,把他经营剧团和促进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认真地学一学。不要把纪念活动仅仅当作一种形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